第1章 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与评价 1
1.1 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 2
1.1.1 重组蛋白质药物 2
1.1.2 治疗性抗体药物 4
1.1.3 核酸药物 5
1.2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及其新药评价程序 6
1.3 生物技术来源药物的发现和筛选 9
1.4 生物技术药物的生产 10
1.4.1 活性多肽、蛋白质的生产 12
1.4.2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13
1.4.3 核酸药物的生产 14
1.5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学评价 14
1.5.1 起始材料的评价 14
1.5.2 生产的评价 15
1.5.3 质量控制及评价 17
1.6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评价 22
1.6.1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殊性 22
1.6.2 临床前评价的目的和一般原则 23
1.6.3 动物种属、模型的选择 24
1.6.4 给药途径和剂量的选择 24
1.6.5 免疫原性 25
1.6.6 药效学评价 26
1.6.7 药代动力学评价 26
1.6.8 毒理学评价 26
参考文献 27
第2章 蛋白质工程药物 31
2.1 蛋白质工程药物研究的基本程序 32
2.2 蛋白质工程药物研究技术及进展 35
2.2.1 突变及重组技术 36
2.2.2 蛋白质分子的展示及筛选技术 43
2.3.1 提高药效活性 47
2.3 蛋白质工程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47
2.3.2 提高靶向性 49
2.3.3 提高稳定性、改善药代动力学特性 50
2.3.4 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51
2.3.5 降低蛋白类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 52
2.3.6 获得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53
2.3.7 获得特定蛋白的拮抗物或类似物 53
2.3.8 模拟原型蛋白质分子结构开发小分子模拟肽类药物 54
2.4 蛋白质工程药物的现状与实例 55
2.4.1 胰岛素的蛋白质工程研究 58
2.4.2 干扰素的蛋白质工程研究 59
2.4.3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蛋白质工程研究 60
2.5 结语 61
参考文献 61
3.1.1 反义核酸的基本原理 68
3.1.2 反义 DNA 68
3.1 反义核酸的基本原理及种类 68
第3章 反义核酸药物 68
3.1.3 反义 RNA 69
3.1.4 核酶 69
3.1.5 三链寡核苷酸、治疗性 RNA 编辑 71
3.2 反义核酸设计与修饰技术 72
3.2.1 反义核酸靶位序列设计 72
3.2.2 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 74
3.3 反义核酸药物在临床应用的研究 78
3.3.1 反义核酸抑制癌基因抗恶性肿瘤 78
3.3.2 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心血管疾病 82
3.3.3 反义核酸抗感染和异常免疫反应 83
3.3.4 反义寡核苷酸治疗遗传性疾病 85
3.3.5 反义核酸药物治疗损伤性疾病 86
3.4 反义核酸药物临床Ⅰ/Ⅱ期试验 87
3.4.2 BCL-2基因 89
3.4.1 蛋白激酶 89
3.4.4 Ⅰ型蛋白激酶 Aα亚单位 90
3.5 展望 90
3.4.3 Raf 蛋白 90
参考文献 92
第4章 裸 DNA 基因药物 97
4.1 基因药物的构建 99
4.1.1 质粒的基本骨架元件 99
4.1.2 转录复合表达调控元件 100
4.1.3 功能基因 101
4.2 基因药物的制备 101
4.2.1 基因药物工程菌的发酵培养 101
4.2.2 基因药物的纯化 102
4.3 基因药物的导入与靶组织 103
4.3.1 基因药物的靶组织 103
4.2.3 裸 DNA 的浓缩 103
4.3.2 基因药物的导入系统 104
4.4 基因药物导入系统的靶向性和时相性 106
4.4.1 基因转移的靶向性 106
4.4.2 基因表达的靶向性 107
4.4.3 基因表达的时相性 107
4.5 基因药物的安全性 108
4.5.1 裸 DNA 整合至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可能性 108
4.5.2 裸 DNA 能否产生抗 DNA 抗体或自身免疫反应 110
4.5.3 功能基因的持续表达能否产生免疫耐受 112
4.6 裸 DNA 基因药物的应用 113
4.6.1 梗塞性血管病 113
4.6.2 肿瘤 114
4.6.3 艾滋病 117
4.6.4 乙型肝炎 118
4.6.5 疟疾 119
4.6.6 流行性感冒 120
4.6.7 结核 122
参考文献 123
第5章 基因工程治疗性抗体 127
5.1 免疫反应及抗体生物学 127
5.1.1 结构及分类 127
5.1.2 一级结构特点 127
5.1.3 可变区结构特点 128
5.1.4 高级结构特点 128
5.1.5 抗体编码基因及多样性的产生 129
5.1.6 抗体生成 130
5.2 抗体体内应用领域及存在问题 130
5.2.1 抗体诱导的生物反应 130
5.2.2 临床应用领域 131
5.2.3 临床应用障碍 132
5.3 基因工程抗体及人源抗体研究技术 132
5.3.1 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分离与表达 133
5.3.2 高亲和力抗体制备方法 139
5.3.3 高效筛选技术 141
5.3.4 抗体体外亲和力成熟 143
5.3.5 抗体人源化及人源性抗体技术 144
5.4 治疗性抗体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152
5.4.1 概述 152
5.4.2 治疗性基因工程抗体举例:Herceptin 158
5.5 总结 159
参考文献 160
第6章 抗菌肽药物 162
6.1 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 166
6.1.1 BPI 的基因和分子结构 167
6.1.2 BPI 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168
6.1.3 BPI 的临床研究现状 169
6.2 阳离子抗菌小肽 172
6.1.4 BPI 作为抗感染药物的优缺点 172
6.2.1 人防御素 173
6.2.2 Protegrin 180
6.2.3 爪蟾抗菌肽 181
6.3 乳链菌肽 181
6.4 其他抗菌蛋白 183
6.4.1 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 183
6.4.2 分泌型磷脂酶 A2 183
参考文献 184
第7章 造血功能药物 187
7.1 Flt3配体 189
7.1.1 Flt3配体的分子生物学 189
7.1.2 FL 的生物学功能 191
7.1.3 FL 的临床研究进展 194
7.2.1 干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 195
7.2.2 干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195
7.2 干细胞因子 195
7.2.3 干细胞因子的临床研究进展 197
7.3 白细胞介素11 199
7.3.1 白细胞介素11的分子生物学 199
7.3.2 IL-11的生物学功能 200
7.3.3 IL-11的临床研究进展 203
7.4 血小板生成素 204
7.4.1 血小板生成素的分子生物学 204
7.4.2 TPO 的生物学活性 206
7.4.3 TPO 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7
7.5 造血抑制药物 208
7.5.1 髓系祖细胞抑制因子 209
7.5.2 血小板第4因子 210
7.6 造血生长因子模拟肽 212
7.6.1 EPO 模拟肽 212
7.7 长效造血药物 213
7.6.2 TPO 模拟肽 213
7.7.1 PEG 修饰的 rhG-CSF 214
7.7.2 新型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 214
参考文献 215
第8章 溶栓药物 220
8.1 纤溶系统的分子基础 221
8.1.1 纤溶酶原 222
8.1.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224
8.1.3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受体 227
8.1.4 α2-抗纤溶酶 231
8.1.5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232
8.1.6 凝血酶可激活的纤溶抑制剂 234
8.2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234
8.2.1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改构 235
8.2.2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突变体个例 244
8.3 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250
8.3.1 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改构 251
8.3.2 导向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257
8.3.3 双功能纤溶酶原激活剂 260
8.4 重组链激酶 261
8.5 重组葡激酶 265
8.6 重组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 270
8.7 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 273
8.8 结语 275
参考文献 276
第9章 抗肿瘤药物 296
9.1 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的重组药物 297
9.1.1 导向的载体 298
9.1.2 弹头 300
9.1.3 载体与弹头的连接方法 301
9.1.4 基因重组导向药物的临床应用 302
9.1.5 基因重组导向药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4
9.1.6 基因导向药物 305
9.2 抗新血管生成的重组抗肿瘤药物 308
9.2.1 抑制新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 309
9.2.2 基质降解蛋白酶的抑制因子 311
9.2.3 天然产生的具有抑制活性的蛋白片段 312
9.2.4 内皮细胞激活因子的阻断剂 313
9.2.5 靶向抑制肿瘤部位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工程重组药物 313
9.3 抑制肿瘤转移药物 314
9.3.1 影响肿瘤细胞黏附能力的药物 315
9.3.2 抑制肿瘤对细胞外基质降解的药物 316
9.3.3 抑制癌细胞运动的药物 316
9.4 基因工程重组细胞因子抗肿瘤药物 317
9.4.1 干扰素 318
9.4.2 肿瘤坏死因子 319
9.4.3 白细胞介素2 320
9.4.4 白细胞介素12 321
参考文献 322
第10章 神经系统药物 330
10.1 神经营养因子(NTFs)的性质和分类 331
10.1.1 NTFs 的概念 331
10.1.2 NTFs 的分类 332
10.2 NTFs 分子结构特征 335
10.2.1 NTs 家族 335
10.2.2 CNTF 和 GDNF 337
10.3 NTFs 的基因工程研究 339
10.3.1 NTs 的原核表达 339
10.3.2 NTs 的真核表达 340
10.3.3 GDNF 340
10.3.4 CNTF 340
10.4.1 鸡胚 DRG 无血清液体培养 341
10.4 NTFs 活性鉴定 341
10.4.2 利用 PC12细胞的活存定量测定 NGF 活性 342
10.4.3 从 TF1细胞增殖测定 NGF 性(MTT 法) 342
10.5 NTFs 的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343
10.5.1 NTs 家族受体及信号转导 343
10.5.2 CNTF 受体及信号转导 349
10.5.3 GDNF 受体及信号转导 351
10.6 NTFs 的生物学效应 352
10.6.1 作用方式 352
10.6.2 主要生物学效应 353
10.7 非 NTFs 肽类生长因子 357
10.7.1 生长因子 357
10.7.2 其他 358
10.8 NTFs 的临床应用研究 358
10.8.1 外周感觉性神经病 358
10.8.2 运动神经元疾病 359
10.8.3 基底神经节疾病 360
10.8.4 AD 361
10.8.5 急性神经系统损伤和脑缺血 361
10.9 神经营养素的临床应用策略 362
10.9.1 脑内给药方式 362
10.9.2 利用蛋白修饰手段增加神经营养因子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362
10.9.3 改造基因序列,扩大因子的应用范围 362
10.9.4 各种神经营养因子联用,产生最佳治疗效果 363
10.9.5 寻找调控 NGFs 及其受体的表达或启动信号转导的小分子物质 363
10.9.6 蛋白质转导域 363
10.10 AD 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及免疫治疗的探索 365
10.10.1 PDAPP 转基因小鼠 365
10.10.2 AD 模型的 Aβ免疫治疗 366
10.10.3 Aβ沉积斑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相关性 367
参考文献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