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全国旅游文化精典 3
第一章 中国历史 3
第一节 中国历史概述 3
一、原始社会 3
二、先秦三代 4
三、从秦、汉至隋、唐 5
四、从北宋至明、清 7
五、近代、现代 9
一、学术思想 10
第二节 学术与科技 10
二、史学和地理学 11
三、科技名著 13
四、造纸、印刷和出版 13
五、数学、天文与历法 14
六、水利工程 14
第三节 历史小常识 16
一、谥号、庙号、年号 16
二、历代官制述要 17
三、封爵与品秩 20
四、科举考试 21
五、中国和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由来 23
六、阴阳、五行 25
七、干支 26
八、历法 27
九、姓、名、字、号和避讳 30
第二章 旅游地理 33
第一节 地球概况 33
第二节 山地景观 34
第三节 水域景观 36
一、江河 36
三、名泉 37
二、湖泊 37
四、瀑布 38
五、海滨与海潮 39
第四节 气候与天气景观 39
第五节 生物景观 40
一、植物 40
二、动物 41
第六节 人文旅游资源 42
一、历史古迹 42
四、新景观 43
二、纪念地 43
三、博物馆与陈列馆 43
五、民族、民俗与民居 44
第七节 中国旅游业图形标志 45
第八节 世界遗产名录 46
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俗 48
第一节 汉族 48
第二节 少数民族 50
一、满族、朝鲜族(东北) 50
二、蒙古族、藏族(藏传佛教) 50
四、壮族、黎族、苗族、土家族(中南) 51
三、维吾尔族、回族(伊斯兰教) 51
五、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西南) 52
第四章 宗教文化 54
第一节 佛教 54
一、简史 54
二、教义与标志 56
三、宗派 57
四、佛寺与佛像 59
五、佛教节日 63
七、佛教名胜 64
六、佛教称谓与礼节 64
一、简史 66
第二节 道教 66
二、教义与标志 67
三、宗派与礼节 68
四、宫观与神像 68
五、道教名胜 69
第三节 基督教 70
一、简史 70
三、经典、标志与节日 71
二、教义 71
四、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若干异同 72
第四节 伊斯兰教 73
一、简史 73
二、“六信”与“五功” 73
三、禁忌与称谓 74
四、节日 74
五、清真寺 75
第一节 古建筑概述 76
一、主要特点 76
第五章 古代建筑 76
二、营造观念 77
三、组合与布局 77
四、历史沿革 78
五、建筑专著 78
第二节 构件 79
一、梁、枋、柱 79
二、斗拱 80
三、照壁、门窗 80
四、屋顶 81
五、砖瓦 83
六、台基 84
七、天花与藻井 84
第三节 陈设 85
一、门狮 85
二、“四灵”与“龙生九子” 85
三、华表 86
四、鼎炉 86
九、象征物、图举例 87
八、轩辕镜 87
六、嘉量 87
七、吉祥缸 87
五、日晷 87
第四节 古建筑举要 88
一、长城、古都与古城 88
二、宫殿 90
三、坛庙、祠堂 91
四、书院和藏书楼阁 93
五、楼、阁、桥、殿 94
六、陵寝 95
第六章 古代园林 99
第一节 源流与特点 99
第二节 古代园林分类 100
第三节 古代园林构景艺术 100
一、造景要素 100
二、构景手段 103
三、名园举例 104
一、楹联释义与读法 107
二、旅游与旅游文学 107
第二节 楹联 107
一、旅游文学 107
第一节 旅游与文学 107
第七章 旅游文学 107
二、楹联起源与要求 108
三、楹联技法举例 108
四、名胜楹联摘抄 109
第三节 旅游诗词 111
一、诗词概说 111
二、旅游诗词举例 112
二、游记、碑记举例 114
一、中国散文与骈文 114
第四节 游记和碑记 114
第八章 中国饮食 118
第一节 中国菜 118
第二节 中国茶 121
一、茶史 121
二、名茶及制作 122
第三节 中国酒 123
一、酒事 123
二、名酒 124
二、杂食类 125
一、主食类 125
第四节 中国名食撷趣 125
三、糕团类 126
四、包子类 127
五、面点类 128
六、菜肴类 129
第九章 土特名产与艺术品纪念品 131
第一节 陶瓷 131
一、陶器与瓷器 131
二、三大瓷都及名品 131
第三节 文房四宝 132
第二节 丝绸与刺绣 132
三、名陶 132
一、笔 133
二、墨 133
三、纸 134
四、砚 134
第四节 书画艺术品 135
一、书法源流 135
二、国画源流 137
三、书画艺术品 137
二、漆器 138
一、景泰蓝 138
第五节 小件工艺品 138
三、雕塑工艺品 139
四、年画与风筝 140
五、其他 140
第六节 宝石知识 141
一、概述 141
二、宝石举要 141
一、华北地区 143
二、东北地区 143
第七节 各地土特名产 143
三、玉石举要 143
三、华东地区 144
四、中南地区 144
五、西北地区 144
六、西南地区 145
三、名胜 146
一、概况 146
二、民俗 146
第十章 中国台港澳地区 146
第一节 台湾省 146
第二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 147
一、概况 147
二、民俗 147
三、名胜 147
二、民俗 148
三、名胜 148
一、概况 148
第三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 148
下编 上海旅游文化精典 151
第一章 上海概况 151
第一节 历史与简称 151
第二节 近代史事举要 152
一、陈化成吴淞殉国 152
二、开埠与租界 152
三、小刀会 155
四、《革命军》与《苏报》案 155
五、“六五”、“五卅”运动 155
八、龙华烈士就义 156
九、淞沪抗战 156
六、中共一大 156
七、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56
十、反饥饿、反独裁,护厂,迎解放 158
第三节 上海地理 158
一、位置和地形 158
二、上海水系 159
三、面积、人口与行政区划 161
四、气候特征 161
五、市花 161
八、上海环保一例——苏州河治理 162
六、上海旅游业发展定位 162
七、上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62
第二章 上海旅游名胜 164
第一节 寺庙、园林古迹 164
一、真如寺大殿 164
二、豫园 164
三、沉香阁 165
四、龙华寺 165
五、静安寺 165
六、玉佛寺 165
七、城隍庙 166
九、小桃园清真寺 167
十、徐家汇天主教堂 167
十一、衡山路国际礼拜堂 167
十二、上海城墙与大境阁 167
十三、文庙 167
八、海上白云观 167
十六、三山会馆 168
第二节 近现代景观 168
一、近代建筑 168
十五、黄道婆墓与黄母祠 168
十四、徐光启墓 168
二、纪念性名胜 171
三、当代新景观 173
四、市政风景线 174
五、仿古仿洋景观 176
第三节 近郊名胜 176
一、松江访古 176
二、嘉定揽胜 178
三、青浦探幽 179
四、崇明、宝山胜迹 181
第一节 海派文化 182
一、海派文化的来源 182
第三章 上海文化与民俗 182
二、海派文化的发展 184
二、海派文化的意义 184
第二节 上海民俗特征 185
一、开放融合 185
二、变化趋新 186
三、崇洋不媚外 187
第三节 上海民俗举偶 188
一、年节新风 188
三、宗教与迷信 190
二、人生节庆 190
四、邻里风情 191
五、装潢与搬场 191
六、生活节奏 192
七、“家主公” 192
八、上海话 193
九、文艺欣赏 194
十、休闲与嗜好 194
一、马路的滥觞与命名 195
第四节 市政掌故 195
十一、民间收藏 195
十二、旅游 195
二、里弄与门牌 198
三、公交 198
四、铁路 199
五、公路 200
六、水运 201
七、航空 201
二、京式风味 202
四、粤式风味 202
三、川式风味 202
一、本帮风味 202
第一节 上海名菜 202
第四章 上海食与购 202
五、淮扬风味 203
六、素食风味 203
七、清真风味 203
八、其他风味 203
九、异国风味 203
第二节 上海名品、名街、名店 203
一、土特名产 203
三、名店 204
二、四城四街 204
第五章 上海旅游景点选介 206
第一节 外滩 206
一、风起云涌的外滩 206
二、得天独厚的景观长廊 207
三、万国建筑溯源 208
四、游览线路与欣赏要领 209
五、黄浦公园及周边 210
六、从苏州河岸到南京路口 213
七、第一幢大楼和“第1号道契” 215
八、两幢领袖性建筑 216
九、从福州路到延安东路外难 217
第二节 豫园 218
一、豫园缘起 218
二、门庭内外 219
三、三穗堂 220
四、仰山堂与大假山 221
五、铁狮与游廊、雕塑 221
六、鱼乐榭、万花楼 222
七、点春堂前后 223
八、会景楼景区 224
十、内园 225
九、“玉”字景区 225
第三节 龙华寺 226
一、龙华三绝 226
二、山门与龙华塔 227
三、弥勒殿 228
四、钟鼓楼 228
五、天王殿 229
六、大雄宝殿 230
八、龙华三珍、三宝及其他 231
七、三圣殿 231
九、观音殿与罗汉堂 232
第四节 大观园 233
一、照壁 233
二、由沁芳亭向怡红院 233
三、滴翠亭、芦雪庭、栊翠庵 234
四、大观楼看贾府兴衰 235
五、李纨与“三春”居所 236
六、蘅芜院和潇湘馆 237
七、湖光塔影纵情游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