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论 1
0.1 背景与问题 1
O.2 逻辑思路与研究重点 4
0.3 内容安排、主要结论及理论成果 6
O.3.1 内容安排与主要结论 6
0.3.2 理论贡献 14
1.1.1 斯密的观点 21
1.1 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以斯密和杨格为代表 21
1.分工与专业化:一些主要解释 21
第一部分 理论与框架 21
1.1.2 古典经济学的终结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建立:马歇尔的观点 25
1.1.3 杨格的观点 27
1.2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 36
1.2.1 新兴古典经济学及其特征 37
1.2.2 专业化、迂回生产与产业深化 40
1.3 演化经济学的解释 47
1.3.1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48
1.3.2 分工的起源与社会分化 57
1.4.1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与解释范围 62
1.4 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62
1.4.2 市场、企业与分工:静态分析 69
l.4.3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分工演化:动态分析 70
1.5 小结:分析框架的选择 86
1.5.1 分析框架选择的标准 86
1.5.2 分析框架的选择 91
2. “技术一制度—分工”:产业深化的逻辑 96
2.1 技术、制度与分工:文献述评 96
2.1.1 技术、分工与经济增长 97
2.1.2 制度、分工与经济增长 101
2.1.3 技术、制度与分工 105
2.1.4 小结 109
2.2 “技术—制度—分工”关系的静态分析 110
2.2.1 技术的分工含义与制度含义 110
2.2.2 “技术—制度—分工”的静态均衡 116
2.3 “技术—制度—分工”的动态演化逻辑 119
2.3.1 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分工演化 119
2.3.2 分工、产业发展阶段和垂直一体化 124
2.3.3 分工与产业深化:分工动态均衡的演进 126
3. 农业特性、分工与专业化 130
3.1 分工、交易与交易效率 130
3.2.1 生产(技术)属性与交易效率 136
3.2 农业生产(技术)属性与交易效率 136
3.2.2 农业生产(技术)属性与交易效率 140
3.3 农业的市场属性与技术创新 142
3.3.1 市场属性与技术创新 142
3.3.2 农业的市场属性与技术创新 145
3.4 农产品属性与分工空间 148
3.5 小结:农业特性、分工途径与组织形式选择 152
3.6 进一步的讨论:技术进步、产业属性与分工空间的扩展 161
3.6.1 技术进步与物品特性 161
3.6.2 技术进步与核心技术 165
4.1 重新理解市场:市场的真实含义 166
4.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动因与生成机理 166
4.1.1 对市场的理解(1):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运行机制 167
4.1.2 对市场的理解(Ⅱ):“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 170
4.1.3 对市场的理解(Ⅲ):一种信念体系 173
4.1.4 对市场的动态理解 176
4.2 农业产业化的动因:基于分工理论的分析 178
4.2.1 市场制度对内生交易费用的节约 178
4.2.2 农业产业化的缘起: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分析 183
4.3 农业产业化组织(I):协调农业分工 188
4.3.2 分工、交易与规制结构选择 192
4.3.3 农业产业化组织:协调农业分工 197
4.4 农业产业化组织(Ⅱ):分享分工收益 200
4.5 小结:农业产业组织的生成机理 208
第二部分 描述与比较 215
5.农业产业组织的演化及其效率表现:历史与趋势 215
5.1 一个分析维度:超边际分析 215
5.1.1 专业化的含义及其特点 216
5.1.2 农户专业化生产决策模型 219
5.1.3 农业生产组织演化的分析模型 222
5.2 政府控制价格、限制择业: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 225
5.2.2 人民公社体制形成的原因探讨 227
5.2.3 人民公社体制低效率的根源 230
5.3 政府放松价格及择业管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形成原因之一 241
5.3.1 家庭承包制形成的过程 241
5.3.2 家庭承包制形成的原因 242
5.3.3家庭承包制的效率评价 246
5.4 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发展趋势 253
5.5 结论 254
6.家庭承包制下农业的产业深化:程度描述 255
6.1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业产业深化:对分工主体与客体的考察 256
6.1.1 分工主体的分化:从专业户到专业化组织 258
6.1.2 分工客体的分化:农业延伸产业的形成 266
6.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差异 269
6.2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业产业深化:横向比较 269
6.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产业部门和行业间的差异 272
6.2.3 农村市场的发育 274
6.3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深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77
6.3.1 农户经营的非专业化倾向:多样化与兼业化 278
6.3.2 农业产业深化不足的若干表现 284
6.4 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业产业深化程度偏低的根源分析 289
6.4.1 预期与市场规模限制 290
6.4.2 生产成本刚性约束 291
6.4.3 风险和不确定性制约农户专业化经营 292
6.4.4 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弱化 293
6.4.5 “路径依赖”:根源反思 294
6.4.6 一个简评:通往农户经营专业化之路 295
7.家庭承包制下的农业产业组织:区域特性与创新实践 297
7.1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发展的现状:一个简要的描述 297
7.1.1 组织类型分布的区域特征 298
7.1.2 组织类型分布的产业特征 298
7.1.3 补充性评述 300
7.2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典型经验 301
7.2.1 契约(合同)型农业产业组织 301
7.2.2 合作服务主导型农业产业组织 303
7.2.3 垂直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组织 305
7.2.4 复合型农业产业组织 310
7.3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路径:简单比较 311
7.3.1 专业市场十农户 312
7.3.2 从农村经济联合体到“公司十农户” 314
7.3.3 专业合作服务组织的兴起:横向一体化组织 316
7.3.4 垂直一体化农业产业组织:企业的出现 318
7.3.5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基本路径:简要总结 320
7.4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动因 321
7.4.1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生成的市场前提与需求诱因 323
7.4.2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供给动因 327
8.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差异:经济绩效比较 330
8.1 解释模型:“产权结构—计量能力—环境特性—经济绩效” 330
8.1.1 一般模型 330
8.1.2 模型的进一步说明 337
8.2 不同制度安排条件下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差异:制度根源 338
8.2.1 比较分析(I):市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农业产业组织 339
8.2.2 比较分析(Ⅱ):专业化、契约型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农业产业组织 345
8.2.3 案例分析:长青水果场与温氏集团的比较 351
8.3 不同经营环境条件下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差异:环境影响 358
8.3.1 基于时间因素的分析:不同时期的农业产业组织 358
8.3.2 基于空间因素的分析:东、中、西部的农业产业组织 360
8.3.3 案例分析:土地承包制与林地承包制的效率差异 363
8.3.4 结论 365
第三部分 创新与发展 373
9.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选择:相对优势与基准 373
9.1 不同农业产业组织的相对优势:治理机制的分析 374
9.2 不同农业产业组织的功能边界与适用范围 382
9.2.1 不同农业产业组织:功能边界与适用范围 382
9.2.2 生产型组织结构向产业型组织形式的转化 387
9.3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选择的基准(I):企业制度随分工发展而加速多样化 391
9.4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选择的基准(Ⅱ):交易技术结构与环境特性的相容性 395
9.5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选择的基准(Ⅲ):提高交易效率 397
10.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创新:机制设计 399
10.1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线索及内在机制:总结与分析 399
10.1.1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线索 399
lO.1.2 组织知识与分工水平 405
10.1.3 组织制度创新:分工协调机制替代的交易过程 408
10.1.4 组织创新的内在机制 410
10.2 组织创新与激励机制设计:基于“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 415
10.2.1 公共利益实现的前提条件 415
10.2.2 激励问题的提出 416
10.2.3 机制设计与激励制度 417
10.2.4 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418
10.2.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419
lO.3 选择性激励与隐性激励机制 423
10.3.1 选择性激励与隐性激励机制 423
10.3.2 对企业家(经理)的隐性激励 426
11.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 431
11.1 构建政策框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431
11.2 政府政策选择的基准:基于农民济理性的阐释 436
11.3 政策选择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制度服务 441
11.3.1 政府的作用:提供制度服务 441
11.3.2 政府在农民经济组织中的作用:以农业合作社为例 443
11.4.1 政府、市场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中的作用 446
11.4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模式 446
11.4.2 市场内部化、市场联结与利益保护 451
11.4.3 “布吉模式”及其启示 455
11.4.4 目标模式的选择:以农产品流通为核心的市场企业化 468
11.5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政策实施方案 471
11.5.1 市场企业化的设计思路 471
11.5.2 组织创新的核心因素 474
11.5.3 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 477
参考文献 480
后记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