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吴晓明 1
序言 1
引言:“生产方式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 1
第一章 西方前启蒙时期价值目标的演进 13
第一节 人的本质需求与原始宗教的价值原发意义 13
一、何谓人的本质 15
二、西方原始宗教价值原发的历史逻辑根据 16
三、原始宗教走向衰落的不可避免性 21
第二节 古希腊:追求“至善”——幸福与道德的配称一致 23
一、苏格拉底:追求“有知”而“公正”的“至善”境界 26
二、柏拉图:创制等级分工的“至善”社会 29
三、亚里士多德:信守中庸的“至善”之道 32
第三节 晚期希腊:“至善”目标的分途与启蒙价值的萌生 36
一、伊璧鸠鲁:为现实个人寻觅“至善”的生活价值 38
二、斯多葛派:为全人类探求世界性的“至善”境界 41
三、怀疑论派:为“至善”质疑一切现存的价值 44
第四节 中世纪:启蒙价值的否定与过渡 46
一、奥古斯丁:基督教“至善”价值对晚期希腊哲学启蒙思想的否定 47
二、阿奎那:对奥古斯丁极端价值的补正 50
三、基督教价值成为近代启蒙价值的过渡性环节 54
第二章 启蒙的价值目标: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 57
一、中世纪基督教价值观的没落 59
第一节 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近代转型 59
二、“文艺复兴”:个体主义价值目标的萌发 61
三、“宗教改革”:个体主义价值目标的确立 65
第二节 洛克:个性价值的政治肯认 71
一、“社会契约论”兴起的必然性 71
二、洛克对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补正 73
三、“文化错觉”的人类价值意义 78
第三节 卢梭:个性价值的社会肯认 81
一、自然状态——天性说 84
二、社会状态——理性异化观 85
三、社会契约——异化克服论 89
第四节 康德:个性价值的道德肯认 93
一、道德对“实然”历史的作用 94
二、“应然”的道德原则 97
三、“未然”的道德远景 102
第五节 黑格尔:从“个体主义”到“国家整体主义” 104
一、“国家整体主义”的理论始基——“主体即实体” 105
二、“国家整体主义”的价值内涵 109
三、黑格尔“国家整体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114
第三章 “人类解放”(Human Liberation)价值目标的确立 117
第一节 唯物史观前提的合逻辑诞生过程 118
一、“实体”与“自我意识”的两军对战:施特劳斯与鲍威尔企图使黑格尔哲学“人化”的理论争雄 119
二、各执一端的“人类自然本质”与“主我的个人”:费尔巴哈与施蒂纳突破黑格尔体系的人本争执 123
三、从事物质生产的具有社会本质的现实个人:马克思确立科学的唯物史观前提 127
第二节 “人类解放”价值的合历史成熟过程 133
一、站在鲍威尔及费尔巴哈肩膀上的宗教批判:青年马克思转向唯物史观的第一站 133
二、扬弃鲍威尔“唯心论的国家批判”的政治批判: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深化 140
三、参酌并超越赫斯的“人的本质理论”的经济批判: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的价值系统 145
第三节 马克思历史观的价值系统 151
一、“自由自觉”是人的最深层本质 152
二、人类“自由自觉”本质的实现途径内在于现实个人的文化创造活动 155
三、“人类解放”的根本旨趣在于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160
第四章 启迪与超越 165
第一节 政治:马克思与洛克——人权观上的启迪与超越 166
一、人何以赋有不可侵夺的人权 166
二、人权在社会状态下应取何种形式 169
三、人类应当怎样有效地保护人权 173
第二节 社会:马克思与卢梭——异化观上的启迪与超越 177
一、人是否具有“本然”价值 178
二、社会异化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182
三、人类应当怎样克服社会异化 185
第三节 道德:马克思与康德——伦理观上的启迪与超越 190
一、道德对“实然”历史的作用是什么 191
二、“应然”的道德原则对人类有何价值 194
三、人类“未然”的道德远景何在 199
第四节 终极关怀:马克思与黑格尔——整体观上的启迪与超越 203
一、人类终极关怀的依据何在 204
二、谁是终极关怀的主体 207
三、怎样实现人的终极关怀 210
第五章 两大价值目标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 215
第一节 历史的回眸 215
一、个体主义在近代中国勃兴的历史根据 216
二、“五四”个体主义的双重功能及其特点 223
三、“五四”个体主义过渡到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因由 228
第二节 “个体主义”的合理因素及其当代借鉴意义 234
一、卢梭价值:对传统“极端整体主义”社会价值的纠偏意趣 235
二、洛克旨趣:对传统“权威主义”政治价值的批判功能 238
三、康德取向:否定传统“私德至上”的理性角度 240
第三节 “人类解放”的意蕴与中国当代价值精神的定向 246
一、反思传统理想:扬弃“大同”目标 247
二、审视当下价值:培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性价值 252
三、展望未来远景:批判“物的依赖性”造成的人的异化 256
总结 260
主要参考书目 262
后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