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简明中国革命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全国华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00009067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

一、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及其在清代中期的衰落 1

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 1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1

清代中期的衰落 5

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 7

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 7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和中国的侵略 7

开端 8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8

一、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8

鸦片贸易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8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9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和清政府战败 10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 10

影响 10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 11

签订 11

沙俄鲸吞中国大片领土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3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4

洋务运动 1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5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6

四、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17

边疆危机 17

中法战争和《中法新约》 17

五、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订立 18

日本帝国主义的兴起 18

甲午战争和清政府的溃败 19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订立 20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的英勇抵抗 21

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22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2

和主要矛盾 22

沿海人民和三元里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 24

爱国将士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 24

一、鸦片战争时期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24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4

爱国思想家主张变革、开放、反对侵略的思想 25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26

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斗争 26

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外交 29

天京事变 30

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斗争 31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33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出现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 34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其失败 34

民族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4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上书请愿活动及其纲领 37

维新派的宣传组织活动 38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39

第一节 “洋人的朝廷”和群众的反抗斗争 43

一、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侵华的新形势 43

第二章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43

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3

二、清政府的“新政”及其对人民的大肆搜刮 44

三、下层群众的反抗斗争及其特点 45

抗捐抗税斗争 45

反教会斗争 45

西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 46

工人的罢工斗争 46

东北人民抗击俄、日侵略者的斗争 46

二十世纪初人民群众斗争的特点 47

第二节 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和民主革命 48

思想的传播 48

一、资产阶级爱国运动的兴起 48

收回利权运动 48

拒俄运动 49

反美爱国运动 50

兴中会的成立 51

的相继建立 51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小团体 5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2

革命小团体的相继建立 53

第三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55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55

二、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56

三、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59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59

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 60

第四节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群众斗争的高涨 63

一、“预备立宪”的骗局 63

二、群众斗争的高涨 65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68

一、武昌起义 68

文学社、共进会共谋起义 68

武昌起义的胜利 69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69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71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71

中华民国的建立 72

三、袁世凯篡夺政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73

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 73

革命党的软弱涣散,旧势力的夺权 74

袁世凯篡夺政权 74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77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77

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78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79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二次革命” 79

革命的终结 79

第六节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和旧民主主义 79

“二次革命” 80

二、袁世凯洪宪帝制的覆灭 80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 80

护国运动 82

三、段祺瑞的卖国独裁、护法运动与旧民主主义 83

革命的终结 83

军阀割据和段祺瑞的卖国独裁 83

护法运动 85

的兴起 87

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87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 87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新文化运动 87

二、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特殊优点 88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88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 88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9

第二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91

一、“五四”运动 91

“五四”运动的爆发 91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93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94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9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 95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5

进步社团的成立和革命报刊杂志的涌现 95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96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96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97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8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伟大意义 99

四、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99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 100

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00

香港海员大罢工 100

安源路矿和开滦煤矿的罢工斗争 101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101

二、农民运动的兴起 102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02

第四节 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 103

一、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103

第二次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103

寻求革命新途径 104

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05

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认识和酝酿 105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06

革命武装的建立 107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07

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 107

黄埔军校的创办 109

平定广东商团叛乱 109

第五节 国民革命运动 111

一、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 111

北京政变 111

国民会议运动 111

二、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12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 112

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 112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13

第一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 115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115

国民政府的成立 116

第二次东征 116

四、北伐战争 117

北伐的对象 117

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118

工农运动的高涨 119

五、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革命和国民革命 122

的失败 122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22

陈独秀的投降主义错误及革命危机的发展 125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26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救亡运动 129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 129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29

宁汉合流及国民党统治在全国的建立 129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131

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132

二、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独裁统治 133

国民党政府是资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府 133

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 134

中国革命的低潮 135

南昌起义 137

二、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37

第二节 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37

一、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改组和新的决策 137

“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139

广州起义和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 141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41

四、中国共产党内第一次“左”倾错误的 143

出现及其被克服 143

五、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理论 144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反“围剿”斗争 147

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土地革命的深入 147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47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深入 149

二、中国共产党内第二次“左”倾错误的 150

出现及其被纠正 150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出现和主要错误 150

李立三“左”倾错误的危害及其被纠正 151

三、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和毛泽东等 151

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 151

红军反“围剿”的斗争 151

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 152

王明“左”倾错误的发展和严重危害 153

二、王明“左”倾错误的发展和红军 153

反“围剿”的失利 153

红军的失利 153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内第三次“左”倾错误和 153

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形成和错误表现 153

中央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154

三、红军长征 155

红军长征的开始 155

遵义会议的召开 156

红军长征的胜利 156

第五节 日本的侵略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58

一、“九·一八”事变和东三省的沦陷 158

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政策 158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59

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160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60

中国共产党号召武装抗日 160

三、“一·二八”事变和淞沪抗战 161

四、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62

伪满洲国的建立 162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63

五、长城抗战和抗日同盟军的抗战 164

长城抗战 164

抗日同盟军的抗战 165

六、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和失败 166

华北危机 167

主张 167

运动的新高潮 167

第六节 “一二·九”运动和全国抗日 167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167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68

二、“一二·九”运动 170

三、全国抗日运动的新高潮 171

第七节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 173

确立和发展 173

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 173

二、国民党内外政策的调整 174

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75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178

一、日本加快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178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78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78

二、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179

“七七”事变 179

平津抗战和上海抗战的爆发 180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81

国共两党谈判 181

各抗日党派、团体的抗日要求 182

第二节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83

一、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和抗战建国纲领的制定 183

太原保卫战 185

淞沪抗战 185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爱国官兵的 185

英勇斗争 185

南京失守 186

台儿庄大捷与徐州战役 186

武汉保卫战 187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 188

创建 188

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制定和《论持久战》 188

的发表 188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制定 188

《论持久战》的发表 189

晋察冀根据地 191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游击战的开展 191

晋绥根据地 192

晋冀鲁豫根据地 192

华中抗日根据地 193

华南抗日根据地 193

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敌后战场开辟的伟大意义 194

第四节 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历程 195

一、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 195

汪精卫公开投敌 196

二、汪精卫的公开投敌和蒋介石的 196

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196

国民党反共方针和政策的制定 197

蒋介石掀起反共磨擦高潮 198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斗争 199

四、皖南事变 201

五、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03

六、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中的严重困难 204

敌后根据地的严重困难 204

三三制政权 205

延安整风运动 206

大生产运动 207

解放区反“扫荡”反“吞食”反“清乡”的斗争 208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08

一、国民党统治日趋腐败 208

四大家族的超经济掠夺 209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强化 210

粉碎国民党的新的反共逆流 211

豫湘桂战役 212

二、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213

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15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15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16

解放区的全面反攻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218

第六章 全国解放战争 222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22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22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与美苏对华政策 222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及各党派对中国前途的主张 223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斗争 225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225

国共重庆谈判 226

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犯和解放区军民自卫作战 227

国统区人民反内战争民主斗争的高涨 228

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29

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政协协议,加紧内战部署 230

共产党巩固解放区的措施 232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新中国的诞生 234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34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共产党的政治军事方针 234

人民解放军粉碎蒋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35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36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中国革命进入历史的 237

转折点 237

中国共产党“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纲领和政策 238

国民党统治危机及“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240

形成与壮大 240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 240

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 241

国统区民主力量的重新组合,人民民主 242

统一战线的空前壮大 242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43

战略决战的胜利 243

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和谈阴谋 244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46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46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中国的理论和政策 24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49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250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25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252

一、建国初期国际和国内形势及任务 252

建国初期国际和国内形势 252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斗争 253

抗美援朝 254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55

镇压反革命运动 255

“三反”、“五反”运动 256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256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57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59

三、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59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60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2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62

一、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 262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6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64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266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 267

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270

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271

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期停滞和徘徊 27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72

文化大革命 274

“左”倾错误的延续 279

二十年的停滞和徘徊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影响 279

第三节 新的历史性飞跃的开始 280

一、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80

二、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80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280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 282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