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1章 理论家的理论:概念、问题、系统 16
1.1 创造概念 17
1.1.1 布列松与“期遇” 17
1.1.2 格林与“无所不在之灵” 23
1.1.3 维尔托夫与“间歇” 27
1.1.4 爱森斯坦与理性蒙太奇 33
1.1.5 帕索里尼与“流素” 41
1.2 引入问题 50
1.2.1 塔可夫斯基:被雕刻的时光 51
1.2.2 爱泼斯坦:被创造的时间 59
1.3 施行系统 68
1.3.1 系统创建者:爱森斯坦 69
1.3.2 布列松与电影书写 80
第2章 语言理论与世界理论:可见与影像,现实及其写作 91
2.1 影像与可见 92
2.1.1 介在语言和视觉之间:戈达尔 93
2.1.2 介在电影和绘画之间:侯麦 101
2.1.3 介在自然和绝对之间:塔可夫斯基 107
2.1.4 介在视觉和视觉之间:布拉哈格 111
2.1.5 介在影像和影像之间:夏利兹、弗兰普顿、库贝卡 114
2.2 可见与现实 117
2.2.1 被自动写出的现实:帕索里尼 118
2.2.2 被重新思考的现实:爱泼斯坦 121
2.2.3 被重新制造的现实:鲁兹 124
2.2.4 被揭示出来的现实:维尔托夫、格里尔逊 128
2.2.5 “事物就在那里”:罗西里尼、斯特劳布 135
2.2.6 写实主义:法斯宾德、克鲁格 139
2.3 写作、风格 148
2.3.1 杜拉斯:写作! 150
2.3.2 阿斯特吕克:摄影机-自来水笔论 153
2.3.3 希区柯克:作为主导形式的“悬念” 156
2.3.4 佩莱希扬:“对位”句法 161
2.3.5 吉亚尼谦、弗莱舍尔:重新组合 164
2.4 诗 166
2.4.1 具上像性的流动感:爱泼斯坦 166
2.4.2 帕索里尼:“诗电影” 170
2.4.3 谷克多(兼论布列松):诗性 174
第3章 机制理论:电影机器与社会功用 177
3.1 操控观众:一个关乎效度的问题 178
3.1.1 情绪参与:希区柯克与悬念 178
3.1.2 实质参与:爱森斯坦与陶醉 184
3.1.3 即刻行动:法斯宾德与观众 187
3.2 社会责任 194
3.2.1 理想国里的电影导演:格里尔逊 195
3.2.2 服务于社会真相的电影导演:维尔托夫 201
3.2.3 以分析和抗议为己任的电影导演:克鲁格 206
3.2.4 电影的教育性诉求:罗西里尼 209
3.2.5 第三世界眼中的政治:罗恰 215
3.2.6 可见的暗面:法罗基 217
3.3 一些攸关意识形态的响应(乌托邦) 219
3.3.1 法斯宾德:电影帮助人们生活 220
3.3.2 帕索里尼:诗即乌托邦 223
3.3.3 塔可夫斯基:艺术见众生 230
3.3.4 斯特劳布:真实即乌托邦 232
3.3.5 杜拉斯:“让电影毁灭吧!” 235
3.3.6 戈达尔:堕落即救赎 237
第4章 艺术家理论与艺术理论:影片诗学与影片教育 245
4.1 在各种艺术环伺下的电影 246
4.1.1 论古典主义的必要性:侯麦 246
4.1.2 论电影的优越性:塔可夫斯基、克莱尔、杜拉克及鲁兹 253
4.1.3 论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爱森斯坦、格林、戈达尔、谷克多及鲁兹 258
4.2 作者、艺术家 265
4.2.1 什么是“电影导演”?(比埃特、德吕克) 266
4.2.2 艺术家:塔可夫斯基、谷克多及其他 270
4.2.3 影评和作者:特吕弗 275
4.2.4 作者:法斯宾德、伯格曼 277
4.3 电影导演工坊 281
4.3.1 拼装和实验家 281
4.3.2 电影导演作为一种专业:刘易斯、普多夫金 283
4.3.3 手工业者:斯特劳布、杜拉斯、慕莱、法罗基 290
4.4 实验与教学 295
4.4.1 大实验家罗西里尼 296
4.4.2 库里肖夫:实验工坊 300
4.4.3 雷:演员工坊 305
结语 311
参考书目 317
片名、书名索引 327
人名索引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