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汉藏系语言概要 3
第一章 标音符号及其应用 3
一、国际音标 3
(一)国际音标表 3
(二)元音表 6
(三)国际音标附加符号 7
(四)辅音的进一步分析 9
(五)元音的进一步分析 11
二、声调 12
(一)声调符号 12
(二)声调记音法 13
第二章 汉藏系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 15
一、语言分类的两种方法 15
(一)类型分类法 15
(二)谱系分类法 15
二、汉藏系语言的分类 15
(一)汉语 16
(二)壮侗语族 16
(三)苗瑶语族 16
(四)藏缅语族 16
三、汉藏系语言的特点 17
四、关于汉藏系语言的分类问题 18
第三章 汉语 21
一、汉语(普通话)音系 21
(一)声母 21
(二)韵母(依开齐合撮排列) 22
(三)声调 23
二、汉语语法简要 23
(一)词的构造 23
(二)语序 25
(三)句法结构 27
(四)复句 29
第四章 壮侗语族 31
一、壮侗语族语言的特点 31
(一)语音方面的特点 31
(二)语法方面的特点 33
二、壮语 36
(一)壮语音系 36
(二)壮语语法简要 39
三、黎语 47
(一)黎语音系(保定话) 47
(二)黎语语法简要 50
第五章 苗瑶语族 58
一、苗瑶语族语言的特点 58
(一)语音方面的特点 58
(二)语法方面的特点 59
二、苗语 60
(一)苗语音系 61
(二)苗语语法简要 64
三、瑶语 70
(一)瑶语音系 71
(二)瑶语语法简要 75
四、畲语 82
(一)畲语音系 82
(二)畲语语法简要 85
第六章 藏缅语族 92
一、藏缅语族语言的特点 92
(一)语音方面的特点 92
(二)语法方面的特点 94
二、藏语 96
(一)藏语音系 96
(二)藏语语法简要 100
三、彝语 108
(一)彝语音系 108
(二)彝语语法简要 111
第七章 汉藏系8种语言常用词的比较 122
第八章 语言与民族(含语言与文化) 165
一、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165
二、民族语言的形成 166
三、语言的融合与混合 168
四、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69
第九章 汉藏系语言调查研究法 172
一、汉藏系语言调查法 172
(一)如何选择发音人 172
(二)记音的方法(怎样记一个音才能准确) 173
(三)记音时应注意些什么 174
(四)调查语言时可能发生的问题 175
(五)记音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176
(六)我们应该记录什么材料 176
(七)除了收集语言的材料外,还可以收集些什么 177
(八)记音的态度 178
(九)在学校调查语言和在少数民族地区调查语言在做法上有什么不同 178
(十)调查语言与创制新文字的问题 179
二、汉藏系语言研究法 179
(一)如何训练调查研究人员 179
(二)研究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180
(三)在可能范围内应先知道所调查语言的系属及其特点 180
(四)调查研究前应准备些什么 180
(五)整理的方法 181
(六)整理时遇到材料有问题,应如何处理 184
(七)研究工作如何为实践服务 184
附录一藏汉系语言研究法 186
附录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 197
第二部分 彝语语法研究 213
几点说明 213
一、材料的收集 213
二、整理的方法 213
三、彝语语法的特点 214
四、整理的经过 216
第一章 语音 218
一、声母 218
二、韵母 221
三、声调 223
四、连词的声韵调变化 224
五、声韵配合表 227
第二章 语法 231
第一节 句法 231
一、句子里的成分 231
(一)主语 232
(二)谓语 238
(三)宾语 248
(四)补语 252
(五)附加语 257
二、句子的种类 269
(一)就形式来分 269
(二)就谓语对于主语的功用来分 279
(三)就句子的内容来分 281
第二节 词类 287
一、名词 287
(一)简单名词 287
(二)复合名词 288
二、代词 298
(一)人称代词 298
(二)泛指代词 301
(三)反身代词 302
(四)指示代词 302
(五)疑问代词 306
三、谓词 307
(一)就性质来分 307
(二)就形式来分 309
四、数词 316
(一)基数 316
(二)序数 318
五、量词 321
(一)名量词 321
(二)动量词 325
六、助词 327
(一)连接助词 327
(二)附属助词 329
(三)语气助词 332
七、叹词 340
第三节 同词异性 345
第三章 彝语故事(原文及汉注) 350
一、妻子红鱼 350
二、姑娘两姐妹 355
三、和尚七个八个死 357
四、张奈(一) 358
五、张奈(二) 360
六、猩猩 361
七、瓜 365
八、两兄弟家分(一) 366
九、两兄弟家分(二) 369
十、人笨公 370
附录 苏纳语中汉语借词研究(兼论汉语借词与汉文化的传播)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