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从参照体结构到认知入场 9
1.1 “参照体—目标”结构式 9
1.2 入场 12
1.3 直指的主观性和入场元素的语法属性 14
1.4 主观识解 16
1.5 类型和实例 18
1.6 名词短语入场 20
1.7 小句入场 23
1.8 认知入场的个性 25
第二章 “的”的认知入场作用 27
2.1 区别与描写之争 27
2.2 走出术语的迷局 32
2.3 “的”的认知入场作用 38
2.4 答疑区别与描写之争 41
2.5 名词语的认知入场和各类定语的关系 46
2.6 小结 48
第三章 从“复合词连续统”看“的”的隐现 49
3.1 问题 49
3.2 继承 51
3.3 复合名词的在线整合 57
3.4 复合名词连续统 63
3.5 应用 66
3.6 小结 70
第四章 语篇中的“参照体—目标”结构式 72
4.1 材料与问题 72
4.2 定中关系是“参照体—目标”关系 74
4.3 “的”在“参照体—目标”结构式中提高指别度 76
4.4 “参照体—目标”关系链 82
4.5 余论与小结 86
第五章 指示词定语漂移的篇章认知因素 87
5.1 问题 87
5.2 语篇 89
5.3 认知入场中的当前话语空间 91
5.4 分析 94
5.5 不是例外 100
5.6 小结 102
第六章 事态句中的“的” 103
6.1 事态句不是什么 103
6.2 事态句是什么 110
6.3 “的”的功能 116
6.4 结论 123
第七章 从“词类功能专门化”看“的”和实词的关系 124
7.1 问题 124
7.2 跨语言的词类划分标准 126
7.3 “的”和形容词的关系 129
7.4 “的”和方式副词的关系 132
7.5 余论:“的”的分合 137
第八章 作为后置介词的“的” 138
8.1 中心语问题的症结 138
8.2 “的”和-,s的差异 146
8.3 “的”和of的共性 148
8.4 语类理论新进展 154
8.5 “的”满足中心语的语义要求 156
8.6 后置介词方案 161
第九章 从“的”到“之” 165
9.1 诸说检讨 165
9.2 “之”和“之”字结构的性质 172
9.3 “之”的作用:提高“指别度” 175
9.4 对文本做仔细的分析 179
9.5 余论:再谈可及度 186
第十章 “领格表受事”的认知动因 191
10.1 经典评析 191
10.2 归因辨析 194
10.3 比较分析 198
10.4 动因探析 204
10.5 结论和余论 212
结语 213
参考文献 217
附录:“入场”的认知科学背景 251
后记 263
专家评审意见&张敏 267
专家评审意见&袁毓林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