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绪论 1
任务一 现代服装测试技术的研究范畴 2
一、心理量的测量 3
二、生理量的测量 3
三、动作行为的测量 3
任务二 现代服装测试技术的研究对象 3
一、人 3
二、服装 7
任务三 现代服装测试技术的研究任务 8
任务四 现代服装测试技术的意义 10
一、促进服装产业的变革和发展 10
二、提升服装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0
三、智能服装发展的需要 10
模块二 人体测量技术 12
任务一 人体测量技术的发展 12
一、国际人体测量技术概况 12
二、人体测量数据库 13
任务二 人体测量的基本术语 13
一、人体测量的术语 13
二、人体测量的基本姿势 15
三、人体测量的部位与方法 15
任务三 常见人体测量仪器和方法 16
一、直接测量法 17
二、三维人体测量 18
模块三 心理量表评价技术 22
任务一 心理学测量标尺 22
一、基本概念 22
二、主要类型 22
任务二 心理量表评价的基本方法 23
一、数量化自我报告 23
二、图形化自我报告 25
任务三 心理量表在服装中的运用 26
模块四 服装压力测试技术 28
任务一 服装压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8
一、服装压力的概念 28
二、影响服装压力的因素 29
任务二 服装压力舒适性研究的发展过程 32
一、关于服装压定义、皮肤压产生机制、皮肤感知生理学的研究 33
二、关于服装压主、客观评价及其舒适阈值确定的研究 34
三、服装压力影响因素研究 37
四、服装压力分布研究 41
五、服装压力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43
六、生物力学模型建立 52
任务三 服装压力测量技术的评价方法 55
一、主观评价法 55
二、客观测量法 57
三、主客观综合评价法 67
任务四 服装压力测试的发展前景 68
一、仪器的发展前景 68
二、评价方法的发展前景 68
模块五 脑电测量技术 70
任务一 人脑结构 70
任务二 脑电的产生与分类 72
一、自发脑电 72
二、事件相关电位(诱发脑电) 73
三、脑电技术比较 75
任务三 常用事件相关电位仪器与刺激呈现软件 76
一、事件相关电位仪器 76
二、刺激呈现 76
任务四 脑电技术的应用方法 77
一、头部定位系统 77
二、实验记录前准备 79
三、实验预记录 79
四、数据处理 79
模块六 脑磁图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83
任务一 脑磁图技术 83
一、主要机制 83
二、测量过程 84
任务二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84
一、主要机制 84
二、测量过程 85
三、应用 85
模块七 生物信号分析技术 87
任务一 生物信号的类型 87
一、生物电信号 87
二、生物阻抗信号 88
三、生物磁信号 88
四、生物声学信号 89
五、生物化学信号 89
六、生物力学信号 89
七、生物光学信号 89
八、热信号 90
九、放射信号 90
十、超声波信号 90
任务二 人体生物信号及其测量 90
一、心电 90
二、血压和血流 92
三、肌电 93
四、皮电 95
五、呼吸 96
六、温度 97
任务三 人体生物信号与服装 99
一、智能服装 99
二、生物信号在智能服装中的应用 100
模块八 眼动测试技术 102
任务一 眼动生理机制 102
一、眼睛的结构 102
二、眼动的生理机制 103
任务二 眼动的基本模式和指标 104
一、眼动的基本模式 104
二、眼动指标 105
任务三 眼动测试技术的发展过程 107
一、观察法 108
二、机械记录法 109
三、光学记录法 109
四、电流记录法 111
五、电磁感应法 111
六、脑电图法 112
任务四 常见眼动追踪系统 112
一、国外眼动仪现状 112
二、国内眼动仪现状 115
三、眼动仪的发展趋势 115
任务五 眼动技术在服装测试中的应用 115
一、眼动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16
二、眼动技术在服装陈列中的应用 117
三、眼动技术在服装广告中的应用 118
任务六 眼动技术在服装测试中的发展前景 119
模块九 行为分析技术 121
任务一 动作行为分析 121
一、Observer XT行为分析系统 121
二、MVTATM行为分析及人机工效任务分析系统 122
任务二 面部表情分析 126
一、面部表情的特点 126
二、面部表情分析系统 127
模块十 人体动作捕捉技术 129
任务一 人体动作捕捉的组成部分和基本方式 129
一、人体动作捕捉的基本组成部分 129
二、人体动作捕捉的基本方式 130
任务二 光学式人体动作捕捉技术的基本方法 131
一、人体关节树 131
二、光学系统 131
三、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 134
模块十一 人工气候室技术 135
任务一 人工气候室技术的发展过程 135
任务二 人工气候室的技术参数 136
任务三 人工气候室在服装测试中的发展前景 137
一、再现各种复杂所编的自然环境 137
二、突显“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 138
三、实现复合化环境的设定 138
四、实现向产业资材领域的展开 138
参考文献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