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3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4
1.2.1 传统村落 4
1.2.2 皖南传统村落 5
1.2.3 遗产价值 6
1.2.4 保护机制 6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7
1.3.1 国内研究进展 7
1.3.2 国外研究进展 9
1.3.3 本书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 12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1.4.1 研究内容 13
1.4.2 研究框架 14
1.4.3 研究方法 15
1.4.4 研究数据 16
2遗产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理论 17
2.1 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 17
2.1.1 遗产价值的分类 17
2.1.2 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分析 22
2.2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理论框架 23
2.2.1 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框架和相关方法 23
2.2.2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框架构建 27
2.3 遗产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 28
2.3.1 国际遗产保护政策中的传统村落保护 28
2.3.2 遗产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构建 32
3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评价及其分类 36
3.1 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 36
3.1.1 利益相关者的遗产价值认知 36
3.1.2 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阐述 49
3.2 皖南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51
3.2.1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1
3.2.2 皖南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52
3.3 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评价结果 55
3.3.1 案例传统村落遗产价值的得分和排序 55
3.3.2 基于遗产价值的皖南传统村落分类 57
4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历程、现行制度和持续变化 63
4.1 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历程 63
4.1.1 萌芽期(1982—2001年):“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下的建筑保护 63
4.1.2 探索期(2002—2011年):“历史文化名村”制度下的村落保护 66
4.1.3 发展期(2012年至今):“传统村落”制度下的村落保护 68
4.2 皖南传统村落保护的现行制度 70
4.2.1 规划制度 70
4.2.2 法规制度 71
4.2.3 资金制度 73
4.2.4 监管制度 74
4.3 皖南传统村落的持续变化 75
4.3.1 空间环境的变化 75
4.3.2 功能用途的变化 83
4.3.3 社会经济的变化 84
5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 91
5.1 遗产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以西递村和宏村为例 91
5.1.1 西递村、宏村概况 91
5.1.2 参与机制:网络管理,村民参与 93
5.1.3 空间策略:保护肌理,整治环境 96
5.1.4 政策保障:建设管控,财政支撑,旅游反哺 100
5.2 保护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以南屏村为例 102
5.2.1 南屏村概况 102
5.2.2 参与机制:政府主导,村民配合 104
5.2.3 空间策略:保护肌理,恢复节点 107
5.2.4 政策保障:建设管控,引入投资 111
5.3 特色型和一般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以碧山村和黄村为例 113
5.3.1 碧山村和黄村概况 113
5.3.2 参与机制: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115
5.3.3 空间策略:改善设施,多元空间 116
5.3.4 政策保障:规范引导,产业扶持 120
6皖南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的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123
6.1 皖南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的问题分析 123
6.1.1 参与机制:管理权责混乱,村民参与有限 123
6.1.2 空间策略:周边管控松散,建筑保护不力 126
6.1.3 政策保障:保护制度缺失,相关制度冲突 127
6.2 皖南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的优化建议 129
6.2.1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 129
6.2.2 分类选择差异化空间策略 131
6.2.3 合理运用多样化制度政策 132
7结语 134
参考文献 137
附录A:皖南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研究村民调查问卷 144
附录B:主要访谈人员一览表 147
后记 148
彩图附录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