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前言 1
开篇语 1
卷一 《学而》篇 5
1说“曰”解“学”求本义 6
2学至用时方知乐 7
3学高能招远方朋 10
4学强可成君子身 12
5敬请孔子下神坛 14
6有子“孝悌”“犯上”说 15
7唠唠叨叨说“道”字 17
8因“为”字义起争议 18
9孝悌原本是大爱 20
10有子只是想当然 21
11说“颜”道“色”话本义 23
12命令本自天上来 23
13巧言并非是蜜语 24
14勿忘曾子教师身 26
15治国基本三原则 28
16人民本非一家人 30
17孔门自立孔家规 31
18知识未必是学问 34
19人于社会三角色 35
20如何修为成君子 37
21学修首当戒轻浮 38
22唯有忠信能交友 39
23追本溯源话“终”“远” 42
24周游列国意欲何 43
25子是雪中送炭翁 45
26行孝不敲背面鼓 47
27践行“父”教亦为孝 49
28用礼无度难成事 51
29取法“礼”“义”之原则 53
30好学罔闻身外物 58
31治玉形如修人品 60
32知人重于被人知 62
卷二 《为政》篇 64
1君权之下无道德 65
2为政当以德先行 68
3有德根于无邪田 69
4强权治标不治本 71
5渐入佳境修学路 73
6孝义无异行有别 75
7父母不唯忧子疾 78
8孝中不能无敬爱 80
9行孝论心不论迹 81
10智者有隐状若愚 84
11稂莠之性现于行 86
12温故知新亦良师 87
13君子不能只狗叫 89
14既出之言当力行 90
15 “周”“比”何以分君子 92
16学思相依无别离 93
17研学谨防入歧途 95
18知所不知方为知 98
19求禄更须知不知 101
20举直压狂民心服 103
21行劝难使民敬忠 104
22孔子思想参政观 108
23人若不信无一是 109
24文化总归存渊源 110
25勿谄他鬼崇吾志 112
卷三 《八佾》篇 113
1死猪不怕开火烫 114
2为礼无须演奢华 118
3诸夏无君孔子忧 120
4 “泰山”未必是泰山 123
5争让之间皆君子 125
6素中原本多彩色 126
7浓妆难敌素颜美 127
8文献不足难述礼 129
9行祭毕竟非演戏 130
10国君理当知禘礼 132
11祭之不诚如无祭 134
12媚灶虽私不为过 136
13孔子何依要从周 141
14问是“过问”非下问 142
15道理越深话越浅 144
16誓死负隅守周礼 146
17君守礼义臣事忠 147
18哀乐有度贵中庸 149
19心灰意冷无奈何 151
20大器方能容大德 153
21表现多变宗不变 155
22子乃天道承运人 157
23善质方能呈美文 159
24做人当守基本德 160
卷四 《里仁》篇 162
1细究儒学仁之本 163
2明智最是心居仁 169
3仁可安心亦智人 172
4唯有修仁成好人 174
5无仁何以称君子 177
6难得一见两类人 178
7难得皆因心无欲 182
8观过能知仁几何 183
9生命不敌道义价 185
10君子临事义比之 186
11 君当重德轻财利 188
12礼让为国东流水 191
13孔子之道曾子说 193
14依何晓谕鉴小人 195
15何如方为真孝子 196
16讷言缘由是守信 200
17德行非孤必有伴 203
18凡事用术必招辱 205
卷五 《公冶长》篇 208
1择婿重德不重才 209
2用中方现君子德 211
3仅为能用非君子 213
4用佞御人罔于仁 214
5漆雕开淡泊明志 216
6子路无有驾桴才 217
7只言子才不与仁 220
8子以颜回激子贡 221
9是同情还是责备? 222
10心存嗜欲难为刚 224
11 自以为是必自我 225
12子路闻道恐难行 226
13何以能得“文”谥号 229
14子产为政用四德 230
15与人为善必获敬 231
16无智焉能称其仁 233
17季文子无须三思 236
18 “不可”当是不可以 238
19此归当归本义归 239
20亡恶方能归佛心 242
21行德也须守中庸 243
22理想社会夫何如 245
23子为自我作点评 247
卷六 《雍也》篇 249
1 当仁不让正师言 250
2重学不取无义财 252
3金子总有发光时 255
4仁心贵在恒久远 257
5取仕更重个性才 257
6人各有志当尊重 259
7析“牖”解得千年谜 260
8无形却有精神场 262
9子为冉求巧画像 264
10何为方是君子儒 267
11德才兼备何之谓 269
12君子尚谦不自夸 271
13难免究竟是何之 272
14出屋谁能不由门 275
15修隐本直成君子 276
16施教至上使乐之 279
17因人有异语亦异 281
18重民敬神轻得失 282
19喻物以释仁与智 285
20 “一变”之梦难成真 287
21宰我问中设陷“井” 289
22行止之间有中庸 292
23比之己欲达他人 293
卷七 《述而》篇 295
1子借老鼓自比之 296
2在家无须演申士 300
3志已衰时梦也无 301
4人之所行须有依 302
5人生未尝无悔时 303
6孔子治学有异功 305
7仁心难得是体谅 307
8无谋之勇难成事 308
9职无贵贱行有慎 310
10乐而不知食肉香 311
11得其所求了无怨 312
12偶尔鸡汤慰心灵 314
13善变可以避大过 315
14借子之行话为人 317
15他人皆可鉴已身 319
16自信源于信天德 320
17为师心底明如镜 321
18人性愈下悲孔子 322
19仁爱之界止于人 323
20智慧并非囊中物 324
21勿以成见待他人 326
22心欲居仁仁必至 327
23子至无奈耍圆滑 327
24好善乃是人常情 329
25自信不可去谦逊 329
26且信且疑子疾时 332
27宁不及不取其过 334
29荡荡戚戚别心胸 336
30文质彬彬孔子像 337
卷八 《泰伯》篇 338
1至德之人不自彰 339
2事之无礼则愿违 340
3上梁不正下梁歪 342
4曾子打偈诲弟子 343
5曾子临终表诤言 345
6谦卑不是保守哥 346
7君子敢担志不移 347
8谱写人生三部曲 349
9其力可使用智难 351
10好勇非是乱之根 355
11骄吝之徒难为是 358
12坚守终将结善果 359
13笃信好学守善道 362
14各司其职生美乐 363
15伪装不能称智慧 368
16学若无及必恐失 369
17圣之功德巍巍乎 372
18因德可以聚英才 375
19大禹完美孔子赞 376
卷九 《子罕》篇 377
1子于名利不希罕 378
2一技一艺非君子 381
3变与不变宗于礼 383
4精神之力必有源 386
5圣与多能无干系 388
6个性在于超凡俗 390
7全能不成专家名 393
8子至无望也矣夫 395
9平易之下显真善 396
10有形却是无形场 398
11可见孔子生死观 399
12借玉直抒入世观 402
13子至晚年正雅颂 404
14谨慎做人常反思 405
15子借川流发感慨 407
16本性需用理性克 408
17态度决定成与败 410
18态度积极话颜回 411
19差异皆是内因果 413
20修为不止终生事 415
21知是不为奈之何 417
22求道无有知足时 420
23志向务须长坚守 422
24用学有异果亦异 424
25心欲无限天地宽 428
附录 430
参考文献 433
后记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