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价值意义与研究特色 4
1.3 思路框架与技术路线 6
1.4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来源 8
1.5 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 12
第二章 高温热浪的历史演变 29
2.1 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特征 29
2.2 高温变化趋势与阶段特征 31
2.3 极端高温变化 33
2.4 高温热浪变化 39
2.5 福州市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联 48
2.6 本章小结 48
第三章 地面亮温的空间格局 50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0
3.2 福州中心城区地面亮温空间变化 53
3.3 福州中心城区地面亮温变化特征 55
3.4 本章小结 61
第四章 高温热浪的产生机制 63
4.1 城镇化与高温关系国内外研究进展 64
4.2 高温热浪对城镇化的响应 66
4.3 高温热浪驱动因素分析 73
4.4 本章小结 79
第五章 高温热浪的感知与适应 81
5.1 高温热浪的感知 82
5.2 高温热浪的适应 104
5.3 本章小结 112
第六章 高温热浪的评估 115
6.1 高温热浪的风险评估 116
6.2 高温热浪的脆弱性评估 123
6.3 本章小结 142
第七章 高温热浪的支付意愿 144
7.1 研究方法与样本属性 145
7.2 高温热浪支付意愿分析 147
7.3 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150
7.4 本章小结 153
第八章 高温热浪背景下的居民行为 156
8.1 高温热浪背景下避暑旅游偏好 156
8.2 高温热浪背景下健身行为 163
8.3 本章小结 170
第九章 高温热浪的应对 172
9.1 高温热浪的规划调控 172
9.2 高温热浪的预警机制 192
9.3 高温热浪的协同联动机制 200
9.4 高温热浪的应急预案 209
9.5 本章小结 220
第十章 应对高温热浪的政策启示 222
10.1 完善应对高温热浪规划调控体系的政策启示 223
10.2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政策启示 225
10.3 保护城市居民免于高温热浪侵害的政策启示 227
10.4 降低人群高温热浪脆弱性的政策启示 228
10.5 发展避暑旅游的政策启示 229
10.6 本章小结 230
参考文献 232
附录 262
附录1:民众对高温热浪的感知与适应问卷调查表 262
附录2:大学生高温热浪的感知与适应问卷调查表 276
附录3:城市公共纳凉点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287
附录4:避暑旅游偏好问卷调查表 290
附录5:高温热浪对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影响及其健康效应问卷调查表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