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 9
第一编 脏腑南针 9
全体总论 9
一、头面之部 9
二、胸腹之部 10
三、四肢之部 12
全体图说 13
一、心说 14
二、肝说 14
三、脾说 15
四、肺说 16
五、肾说 17
六、心包络说 17
七、胆说 18
八、胃说 18
九、大肠、小肠说 18
十、三焦说 19
十一、膀胱说 20
死生论 21
汪讱庵十二经脉歌 22
汪讱庵奇经八脉歌 28
唐容川带脉释义 29
脉之部位 31
第二编 切脉南针 31
切脉图说 32
切脉要诀 33
一、脉之大纲 33
二、脉之常变 34
三、脉之阴阳 34
四、脉之死生 36
五、妇人脉法 37
六、辨胎脉法 38
脉诗 38
一、八脉 39
二、七怪脉皆死脉也 42
三、妇人脉 43
四、小儿脉 43
平脉 44
一、五脏之平脉 44
二、四时六气之平脉 45
三、男女之平脉 45
四、赋禀殊异之平脉 45
第三编 望色南针 46
望面色之法 46
古法面部脏腑之支配 47
望舌苔之法 54
一、白苔 54
二、黄苔 56
三、绛苔 59
四、黑苔 62
五、紫苔 65
六、妊娠舌苔 66
望精明之法 66
望齿之法 68
望全身形状法 68
闻字释义 71
闻声要诀 71
第四编 闻声南针 71
陈修园闻声诗 72
僧自性闻声诗 72
闻气要诀 73
第五编 问证南针 74
问证要旨 74
问证次序 74
张景岳问证诗新注 76
第六编 病机南针 82
六经病证 82
一、太阳经见证 82
二、阳明经见证 83
三、少阳经见证 84
四、太阴经见证 85
五、少阴经见证 85
六、厥阴经见证 86
六经病证歌 86
一、手足太阳经 86
二、手足阳明经 87
三、手足少阳经 87
四、手足太阴经 87
五、手足少阴经 88
六、手足厥阴经 88
奇经病证 88
诸病所属 88
脏腑为病 93
四时所病 93
辨药要诀 95
第七编 论药南针 95
诸根皆升 96
诸子皆降 97
诸花与叶皆散 98
李东垣药性赋 99
寒性赋 100
热性赋 103
温性赋 105
平性赋 107
十八反歌 110
十九畏歌 111
第八编 释方南针 112
制方大要 112
古方歌诀释义 114
重可镇怯(共十五方) 125
轻可去实(共三十方) 130
宣可决壅(共十六方) 137
通可行滞(共十一方) 140
泄可去闭(共十九方) 142
滑可去着(共十一方) 145
涩可固脱(共十五方) 147
湿可润燥(共十方) 150
燥可去湿(共七方) 151
寒能胜热(共四十方) 153
热可制寒(共二十四方) 168
第九编 运气南针 177
运气推原 177
陈修园运气图 180
司天在泉诗 181
六气主岁主时主气客气释 181
第十编 读法南针 185
读书法 185
下集 196
第一编 治病总论 196
一、内伤外因是病之纲领 196
二、内因外因是病之根源 196
三、病症之界限与辨认之方法 197
第二编 营卫论 199
第三编 辨证南针 202
一、发热 潮热 寒热 烦热 身热 202
二、恶寒 恶风 202
三、自汗 盗汗 头汗 手足汗 无汗 203
四、头痛 头眩 205
五、项强 体痛 身疼痛 骨节疼痛 206
六、胸胁满 心下满 腹满 少腹满 207
七、虚烦 烦躁 懊恼 209
八、舌苔 211
九、衄血 吐血 呕血 咳血 咯血 223
十、哕噎 224
十一、咳喘 225
十二、呕吐 228
十三、惊 恐悸 228
十四、干 渴 消渴 229
十五、振 战栗 229
十六、四逆厥 229
十七、讝语 谵言 郑声 独语 狂语 言乱语言不休 230
十八、短气 摇头 直视 231
十九、瘛疭 筋惕肉瞤 231
二十、郁冒 不仁 232
二十一、自利 233
二十二、动气 234
二十三、发黄 234
二十四、发狂 235
第四编 用药南针 236
七方 236
十二剂 237
第五编 用药禁忌法 363
一、不入煎剂之药 363
二、不可生用之药 363
三、不可完用之药 363
四、不可同煎之药 363
五、不可同用之药 364
第六编 读法南针 365
读《本草》之要诀 366
读《内经》之要诀 370
读仲景书之要诀 371
读各种医书之要诀 378
经病络病之辨别 382
医书要目提要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