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金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明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09397091
  • 页数:506 页
图书介绍:违约金是合同法领域的重要制度,兼具“纵向历史延展性”“横向国别比较性”和“本土实务活跃性”三方面的特征。本书作者在违约金领域,穷近十年之功,以中国本土的法律规范适用为基点,以“历史—比较”的方法整理中外理论,以“点面结合”的思路整合中国裁判实务,力图完整地呈现违约金制度的基本结构,进而观照中国本土实践问题,剖析包括违约金的担保功能、基本类型、诉讼时效、迟延罚息、司法调整在内的诸多疑难关节。

第1章 导言 1

1.1 研究主题与立场 2

1.1.1 研究主题 2

1.1.2 研究立场 3

1.2 研究现状概述 4

1.2.1 中国 4

1.2.1.1 大陆 4

1.2.1.2 台湾地区 8

1.2.2 德国 11

1.2.3 其他国家或地区 15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7

1.3.1 研究意义 17

1.3.2 研究方法 18

1.4 基本结构安排 20

1.5 有关限定与说明 22

1.5.1 语词限定 22

1.5.2 写作说明 23

第2章 违约金制度在中国 25

2.1 规范层面的违约金 26

2.1.1 1949年后前三次民法典起草中的违约金规范 27

2.1.2 1999年《合同法》前的违约金制度 33

2.1.3 1999年《合同法》中的违约金制度 36

2.1.4 司法解释的发展 40

2.2 学理层面的违约金 43

2.2.1 违约金的界定 43

2.2.2 违约金的类型 44

2.2.3 违约金的功能与属性 46

2.3 实践层面的违约金 47

2.3.1 对惩罚与赔偿的理解 48

2.3.2 违约金与其他违约责任的关系 49

2.3.3 违约金的司法调整 51

2.4 评析与问题 51

2.4.1 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发展 51

2.4.2 司法实践的立场与需求 53

2.4.3 学说的贡献与拓展空间 53

2.4.4 违约金的中国问题:功能、类型、效力、调整 54

2.5 本章小结 56

第3章 违约金的功能定位 57

3.1 违约金功能发展史 59

3.1.1 罗马法 59

3.1.2 中世纪与教会法 62

3.1.3 自然法法典化和共同法 62

3.1.4 法国法 64

3.1.5 德国法 66

3.1.5.1 立法者的预设 66

3.1.5.2 学说的观点 67

3.1.5.3 判例的立场 69

3.1.6 英美法 70

3.1.7 双重功能:历史的选择 74

3.2 违约金的压力功能 76

3.2.1 压力功能的履约担保意涵 76

3.2.2 压力功能的规范落实 77

3.2.2.1 损害举证简化规则 77

3.2.2.2 不可赔损害的填补规则 79

3.2.2.3 最低损害赔偿额预定规则 81

3.2.2.4 独立罚金允诺规则 82

3.3 违约金的补偿功能 84

3.3.1 损害举证简化、损害赔偿额预定与补偿功能 84

3.3.2 不可赔损害的填补与补偿功能 85

3.3.3 补偿功能与压力功能的权重与分工 86

3.4 双重功能作为违约金的“体系标签” 87

3.4.1 双重功能与“私罚” 88

3.4.1.1 私法上的惩罚之涵义 88

3.4.1.2 违约金不属于私罚 90

3.4.2 双重功能作为私法制度联系的基础 92

3.4.2.1 定金 92

3.4.2.2 失权约款 92

3.4.3 双重功能作为私法制度区分的基础 94

3.4.3.1 解约金 94

3.4.3.2 担保约款 95

3.4.3.3 责任限制条款 96

3.5 违约金功能定位的中国问题 96

3.5.1 中国法上违约金的民事责任属性 96

3.5.2 中国法上的违约金与债的担保 98

3.5.2.1 “担保肯认说”及其理由 98

3.5.2.2 “担保否认说”及其理由 100

3.5.2.3 评析与拙见 101

3.5.3 中国法上违约金双重功能的规范基础 103

3.5.3.1 中国法上的损害举证简化规则 103

3.5.3.2 中国法上的不可赔损害填补规则 105

3.5.3.3 损害赔偿额预定规则和独立罚金允诺问题 107

3.5.4 中国法上违约金的惩罚功能? 109

3.6 从违约金的预定性看双重功能 112

3.7 本章小结 114

第4章 违约金的类型构造 117

4.1 违约金类型构造的必要性 118

4.1.1 法学方法论上的类型 118

4.1.2 违约金类型构造的特别意义 120

4.1.3 我国类型构造学说的贡献与局限 122

4.2 违约金类型要素的比较法观察 127

4.2.1 德国法 127

4.2.1.1 早期的立法、学说与判例 127

4.2.1.2 损害赔偿概括计算条款的判例演进 129

4.2.1.3 损害赔偿概括计算条款的学说论争 134

4.2.1.4 损害赔偿概括计算条款的立法发展 138

4.2.1.5 总结与评析 140

4.2.2 英美法 142

4.2.3 法国法 146

4.2.4 统一法 148

4.3 违约金的类型要素与类型谱系 151

4.3.1 违约金类型的三种规范模式 151

4.3.2 违约金类型要素的筛选与整理 154

4.3.3 违约金类型要素的强度分析 156

4.3.3.1 违约金责任成立要件 156

4.3.3.2 违约金责任的形式与内容 158

4.3.3.3 违约金与法定违约责任的关系 162

4.3.4 违约金的类型谱系 166

4.4 违约金类型的中国法构造 169

4.4.1 法定模范类型的规范构成 169

4.4.1.1 可归责性要件 169

4.4.1.2 违约金额度 171

4.4.1.3 损害发生要件 174

4.4.1.4 是否以同一金额针对多种违约事由 177

4.4.1.5 约定金额与可能损害的关系 177

4.4.1.6 违约金与强制履行的关系 178

4.4.1.7 违约金与损害赔偿的关系 180

4.4.2 意定类型的规范适用 185

4.5 本章小结 189

第5章 违约金的给付效力 191

5.1 违约金给付效力的发生要件 192

5.1.1 违约金约定 192

5.1.1.1 违约金约定的成立 192

5.1.1.2 违约金约定无效力瑕疵 195

5.1.2 违约 199

5.1.2.1 违约作为停止条件之成就 199

5.1.2.2 主债务有效存在且可实行 201

5.1.2.3 违约的判断 204

5.1.3 损害实际发生的要件地位? 205

5.1.4 债务人可归责性的要件地位? 206

5.2 违约金与法定违约责任 207

5.2.1 效果进路和要件进路 207

5.2.2 迟延履行与瑕疵履行 209

5.2.2.1 迟延履行 209

5.2.2.2 瑕疵履行 213

5.2.2.3 不适当履行违约金的保留负担问题 216

5.2.3 拒绝履行和履行不能 219

5.2.3.1 拒绝履行 219

5.2.3.2 履行不能 221

5.2.4 “针对不履行的违约金”给付效力之排除? 222

5.3 违约金与合同解除 224

5.3.1 学理、实务与比较法 224

5.3.2 违约金与合同解除关系的解释论构造 227

5.3.3 违约金与解约金的适用关系 230

5.4 违约金与定金 232

5.4.1 违约金与违约定金:《合同法》第116条再观察 232

5.4.1.1 《合同法》第116条的择一适用立场 233

5.4.1.1.1 第116条的适用范围与构成要件 233

5.4.1.1.2 第116条中选择权的行使与效果 235

5.4.1.2 违约金与违约定金可能的并行适用关系 239

5.4.2 违约金与解约定金 244

5.4.2.1 解约定金的功能 244

5.4.2.2 解约定金的辨识 246

5.4.2.3 解约定金与违约金的并用及抵扣 247

5.5 违约金与诉讼时效 250

5.5.1 违约金的诉讼时效期间 250

5.5.2 违约金诉讼时效的起算 252

5.5.2.1 违约金诉讼时效起算的一般规则 252

5.5.2.2 按日累计迟延违约金时效起算的特别规则 254

5.5.2.2.1 两种观点及其演算 254

5.5.2.2.2 评析:结果妥当、功能取向与逻辑自洽 259

5.6 本章小结 263

第6章 违约金的司法调整 265

6.1 违约金限制的历史脉络 266

6.1.1 罗马法 266

6.1.1.1 早期的三种立场 266

6.1.1.2 优士丁尼敕令C.7.47.1 268

6.1.2 注释法学派时期(12—15世纪) 269

6.1.2.1 12世纪的前注释法学派时期 269

6.1.2.2 13—15世纪的后注释法学派时期 271

6.1.3 人文主义运动时期(16世纪) 273

6.1.4 “潘德克顿的现代运用”时期(17—18世纪) 275

6.1.4.1 德国 275

6.1.4.2 法国 276

6.1.4.3 荷兰 277

6.1.5 自然法法典化时期(18—19世纪) 278

6.1.5.1 《巴伐利亚民法典》(1756年) 278

6.1.5.2 《普鲁士一般邦法》(1794年) 278

6.1.5.3 《法国民法典》(1804年) 279

6.1.5.4 《奥地利民法典》(1811年) 280

6.1.6 历史法学派时期(19世纪) 281

6.1.7 《德国民法典》(1900年) 282

6.1.8 苏格兰:混合法系的新发展(20世纪) 285

6.1.9 总结 288

6.2 司法酌减的宏观考察 289

6.2.1 司法酌减的价值基础 289

6.2.2 司法酌减的规范属性 291

6.3 司法酌减的适用对象 294

6.3.1 “惩罚性违约金”与“赔偿性违约金” 294

6.3.2 已给付之违约金 297

6.3.3 非金钱违约金 298

6.3.4 违约定金类推司法酌减 299

6.3.4.1 类推酌减必要性之澄清 299

6.3.4.2 类推酌减的正当性与适用要点 301

6.4 司法酌减的启动模式 303

6.4.1 法院依职权启动 304

6.4.2 债务人申请启动 305

6.4.3 释明规则及其节制适用 309

6.5 司法酌减的综合衡量 313

6.5.1 违约损害作为评价基础 315

6.5.1.1 造成的损失与实际损失 315

6.5.1.2 预期利益与当事人意思 317

6.5.2 合同双方的履行情况 320

6.5.2.1 债务人方面:部分履行之酌减 320

6.5.2.2 债权人方面:积极履约与双方违约 324

6.5.3 当事人的过错程度 324

6.5.3.1 债务人方面 324

6.5.3.2 债权人方面:与有过失法理的适用 327

6.5.4 公平原则 328

6.5.4.1 形式公平及其正反面例证 329

6.5.4.2 损益相抵、债务人经济状况与实质公平 331

6.5.4.3 司法酌减与显失公平、悖俗无效 333

6.5.5 诚实信用原则 336

6.5.5.1 诚实信用的适用角色 336

6.5.5.2 司法酌减与情势变更 339

6.6 司法酌减的判断时点与举证责任 342

6.6.1 衡量因素的判断时点 342

6.6.2 衡量因素的举证责任 344

6.7 衡量因素的互动与类型构造的影响 347

6.7.1 衡量因素的相互关系 347

6.7.2 类型构造对综合衡量的影响 349

6.8 违约金的司法增额 352

6.8.1 司法增额的正当性基础与规范属性 352

6.8.1.1 司法增额的正当性基础 352

6.8.1.2 司法增额的体系意义与规范属性 357

6.8.2 增额之形式前提与实质前提 358

6.8.2.1 形式前提:债权人申请 358

6.8.2.2 实质前提:“低于造成的损失”之判断 359

6.8.3 增幅的裁量:“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 360

6.8.4 举证责任与判断时点 363

6.9 金钱债务迟延违约金限制规范之特别格局 364

6.9.1 利息法定限额对迟延违约金的限制 367

6.9.2 法定迟延罚息及其与迟延违约金的互动 368

6.9.2.1 法定迟延罚息的规范依据 368

6.9.2.2 法定迟延罚息的规范功能 370

6.9.2.3 法定迟延罚息与迟延违约金的适用关系 371

6.9.3 迟延违约金的司法酌减 376

6.9.3.1 规范依据与实务现状 376

6.9.3.2 司法酌减中的规范适用 377

6.9.3.3 举证责任分配的特殊性 379

6.9.4 《民间借贷规定》的规范更新 382

6.9.4.1 利息法定限额对迟延违约金的限制 382

6.9.4.2 法定迟延罚息与迟延违约金的适用关系 384

6.9.5 新旧方案之对比整理 386

6.10 本章小结 388

第7章 法定违约金之专论 391

7.1 法定违约金功能再认识 392

7.2 法定违约金的规范来源 396

7.2.1 法律法规层面 396

7.2.2 司法解释层面 398

7.3 法定违约金的规范内涵 400

7.3.1 法定内容:违约形态与额度区间 400

7.3.2 法定强度:强制规范? 402

7.4 法定违约金与司法酌减规则 406

7.5 自治法下的过渡类型? 408

7.6 本章小结 411

第8章 结论 413

附章:《合同法》第114条评注 417

参考文献 465

关键词索引 493

后记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