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传统文人与“新青年” 1
第一章 文人与文人传统 9
第一节 文人是谁 10
第二节 文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19
第三节 文人传统与现代知识分子 27
第二章 文人传统的精神探源 37
第一节 儒家之担当 38
第二节 道家之自由 47
第三节 佛家之通悟 55
第三章 “积极入世”与“为人生而艺术” 65
第一节 “入世”是中国文人的核心价值取向 66
第二节 “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追求 73
第三节 五四一代人的“文化救国” 81
第四节 因“政治”而蓬勃的左翼文学 88
第四章 “寄情山水”与“自己的园地” 97
第一节 魏晋“风骨”与京派“风度” 98
第二节 新文学作家的“精神后花园” 106
第三节 追求独立的“狂人”与“超人” 112
第五章 “文人结社”与新文学社团 117
第一节 新文学社团为何“蜂起” 119
第二节 作家与社团的互动共生 124
第三节 社团——现代文人结社的新组织 132
第四节 报刊——现代文人结社的新阵地 141
第六章 “文人相轻”与新文学论争 147
第一节 相轻:自古文人相处之态 148
第二节 论争:新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因 152
第三节 鲁迅与他的笔墨官司 160
第四节 “文人相轻”之“重” 166
第七章 “好为人师”与“敬告青年” 171
第一节 办刊时代:从《新青年》到《努力》 173
第二节 鲁迅与“新青年”的对话 180
第三节 从文本到影像:青年标签的二重奏 188
第四节 青春焦虑:青春亚文化与“情礼之间” 197
第八章 “春秋笔法”与“失事求似” 205
第一节 “春秋笔法”溯源及其文学影响 206
第二节 鲁迅的杂文言说方式与批判精神 214
第三节 “失事求似”的历史剧观及创作 224
第九章 “艺文互通”与作家的“多重身份” 235
第一节 多重身份带来的开阔视野 236
第二节 多重身份赋予的丰富体验 241
第三节 多重身份造就的独特审美 248
第十章 从“国学”到“新国学” 257
第一节 从“崇古”到“疑古” 258
第二节 新文学中的“晚明”热 266
第三节 “故纸堆”里的新研究 270
第四节 “新国学”,“新”在哪里 285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