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7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8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3
第三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8
第四节 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24
第五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31
第二章 脏腑学说 33
第一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 34
第二节 五脏的病理变化 53
第三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 62
第四节 六腑的病理变化 67
第五节 心包络和命名 70
第六节 奇恒之府 73
第七节 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与病理变化 77
第八节 六腑之间的生理关系与病理变化 83
第九节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85
第三章 气血津液学说 88
第一节 气的生理功能 88
第二节 气的病理变化 94
第三节 血的生理功能 96
第四节 血的病理变化 97
第五节 津液的生理功能 98
第六节 津液的病理变化 99
第七节 气与血的关系 100
第八节 气与津液的关系 101
第九节 血与津液的关系 103
第四章 经络学说 104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内容 104
第二节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106
第三节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109
第四节 奇经八脉 127
第五节 经别 138
第六节 别络 140
第七节 经筋及皮部 141
第八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42
第九节 经络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143
第十节 经络病机 144
第五章 病因病机 146
第一节 六淫 147
第二节 疫疠 153
第三节 七情内伤发病 154
第四节 饮食、劳倦发病 156
第五节 外伤发病 158
第六节 阴阳失调 159
第六章 四诊 165
第一节 望诊 165
第二节 闻诊 169
第三节 问诊 170
第四节 切诊 171
第七章 辨证 17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77
第二节 脏腑辨证论治 186
第三节 六经辨证论治 226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232
第五节 三焦辨证 236
第六节 气血津液辨证 238
第八章 治法与治则 250
第一节 治疗八法 250
第二节 正治与反治 253
第三节 标本 256
第四节 扶正与祛邪 258
第五节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259
第六节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59
第七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61
第八节 调整阴阳 262
第九章 中国医药学发展简史 264
第一节 中医药的起源 265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的医药卫生状况 267
第三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68
第四节 中国医药学迅速发展成长 277
第五节 中医学术争鸣促使中医学的迅速发展 285
第六节 中医药学的鼎盛时期 292
第七节 中医药学的新发展 302
第十章 背诵部分 305
第一节 药性 305
第二节 脉诀 330
附 340
一、四字捷要脉诀 340
二、七表脉、八里脉 340
三、脉理精要 341
四、方剂 350
经文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