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一 开场白 5
二 发动全面抗战的基本条件 8
三 民主政治的初步展开 11
四 参政会的胚胎 15
五 共赴国难的党派团结 18
六 初期民运的宝贵教训 22
七 七个月两万人 25
八 领袖晤谈记 29
九 领袖与工具 32
一〇 “请客”与民意 35
一一 “来宾”种种 39
一二 “来宾”中的各党派人物 42
一三 再谈“来宾”中各党派的人物 45
一四 三谈“来宾”中各党派的人物 49
一五 究竟怎样? 52
一六 “来宾”的建议 56
一七 “建议”种种 60
一八 “来宾”放炮 63
一九 忙得一场空 67
二〇 审查与讲理 70
二一 老爷们高兴怎么办 74
二二 上山拜访审查老爷 77
二三 一大堆废话的激辩 81
二四 老爷与老百姓不平等论 84
二五 审查老爷对文艺的贡献 88
二六 审查老爷对文艺又有贡献 91
二七 审查老爷对社会科学也有贡献 95
二八 审查老爷和舆论 99
二九 进一步的认识 102
三〇 一段插话 106
三一 震动寰宇的民族战士 112
三二 自动奋发的千万青年 115
三三 无比的求知热情 119
三四 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 122
三五 热烈爱国的千万侨胞 125
三六 爱我们的祖国 129
三七 晴天霹雳的宪政运动 132
三八 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一致要求 136
三九 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139
四〇 三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143
四一 四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147
四二 一个综合的研究 151
四三 关于宪政提案的一场舌战 155
四四 舌战后的“治本办法” 159
四五 舌战后的“治标办法” 163
四六 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 166
四七 对保障文化事业的再呼吁 170
四八 苦命的宪政运动 174
四九 一幕悲喜剧 178
五〇 两种倾向 181
五一 对宪政的最后挣扎 186
五二 虚文与实行 190
五三 严禁违法拘捕的建议 194
五四 “笔杆暴动” 197
五五 “笔杆暴动”与青年惨剧 202
五六 万方感念的马寅初先生 205
五七 郭先生的和尚妙喻 209
五八 故事的象征 213
五九 逆流中的一个文化堡垒 216
六〇 “生活”在抗战期间贡献了什么? 220
六一 “生活”是怎样被摧残的? 223
六二 有什么借口? 230
六三 又来几个故事 233
六四 党老爷的“政治哲学” 238
六五 与中央党部交涉的经过 241
六六 广大读者爱护支持的文化堡垒 246
六七 与党部“特务”首领的谈话 250
六八 又是几个故事 254
六九 “诸葛亮”和“阿斗”搏斗 259
七〇 一位“大员”的话 263
七一 文化封锁 267
七二 今年二月后 271
七三 最后的商谈 276
七四 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前夜 279
七五 临行的一封信 283
七六 关于态度和主张的补充说明 288
七七 闹不清的“人民阵线” 293
附录 301
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韬奋 茅盾等 301
我对于民主政治的信念&韬奋 310
我们需要怎样的民主政治?&张友渔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