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新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中源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010208008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坚持人民主体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核心内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要巩固这一活动成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社会共识与合力,则需要对现阶段的“群众”进行客观审视,尤其是对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与特质、主体构成及其整体状态加以系统考察,这是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种必然和必须。本书稿就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实践历程进行深入探讨,为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 群众路线研究的新态势 1

一、群众路线研究学术史的梳理与反思 1

(一)关于群众的概念与内涵 2

(二)群众路线的理论阐释 4

(三)群众路线面临的课题 8

(四)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 9

二、深化群众路线研究的基本着力点 10

第二章 群众路线演进的新审视 13

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13

(一)一切为了群众 14

(二)一切依靠群众 17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1

二、群众路线的理论缘起 24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承继 24

(二)西方群众理论及其批判 30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发展 37

三、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 4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 49

(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群众路线 56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众路线 65

四、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 73

(一)坚持群众路线必须牢固树立群众主体观点 74

(二)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75

(三)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切实关注人民群众利益 76

(四)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健全群众监督机制 77

(五)坚持群众路线必须“还政于民” 78

第三章 群众路线的时代新特征 80

一、新时代群众主体的新变迁 80

(一)群众主体分层 81

(二)群众利益冲突显化 91

(三)自我认同混乱 97

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新要求 99

(一)贴近群众,保持党和群众血肉联系 99

(二)尊重群众,正视群体利益诉求 102

(三)依靠群众,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107

三、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新视野 110

(一)群众路线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110

(二)群众路线与完善和发展协商民主 114

(三)群众路线与创新网络社会治理 116

四、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新方位 120

(一)把群众路线作为落实执政为民理念的基本路径 122

(二)把群众路线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手段 126

(三)把群众路线作为化解社会矛盾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法 129

(四)把群众路线作为提升价值认同与增强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渠道 131

第四章 群众路线的当前新发展 136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的新理念 136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价值遵循 137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阶段性价值目标与长远性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 143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150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的新举措 153

(一)以“中国梦”凝聚和整合群众意志 154

(二)以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力推进 161

(三)以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群众路线效果 170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的新成效 175

(一)宗旨意识与群众观念进一步增强 176

(二)党的作风建设明显好转 177

(三)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182

(四)群众路线制度化取得新进展 185

第五章 深化群众路线的新思考 189

一、明晰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目标指向 189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义与特性 189

(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内涵与特性 191

(三)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的新趋势新特征 193

二、完善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195

(一)完善群众路线的主动机制 195

(二)完善群众路线的倒逼机制 202

(三)搭建群众平等沟通与协商平台 205

三、创新新形势下群众联系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210

(一)围绕现阶段群众的切身利益展开 210

(二)针对群众的关切点,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216

(三)瞄准群众工作的关节点,推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 218

附录 223

附录一 群众路线视阈下的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状况考察 224

附录二 广东省基层党组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考察 251

参考文献 292

后记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