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5
(一)国内研究综述 5
(二)国外研究综述 18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25
(一)研究方法 25
(二)研究思路 27
四、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27
第一章 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时代背景 29
一、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国内背景 29
(一)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30
(二)20世纪初俄国国内矛盾深化 34
二、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国际背景 38
(一)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 38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新现象的“反差” 40
(三)“反差”所致的理论分歧:否弃或发展 42
三、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45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论述 46
(二)恩格斯晚年对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新补充 54
(三)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争论 57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 63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确立的客观前提 63
(一)实施个人恐怖策略致使革命陷入低潮 64
(二)主张跨越资本主义使民粹派失信于众 65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思想脉络 67
(一)革命早期:接受并宣传民粹主义的理论、纲领和策略 68
(二)动摇时期:对民粹派理论立场正确性的怀疑 71
(三)转变时期: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社会问题的初步尝试 72
(四)确立时期:认真研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75
三、普列汉诺夫早期的革命主张 77
(一)察觉到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78
(二)猛烈抨击个人恐怖策略的危害性 81
(三)预测农村公社即将瓦解的必然性 82
第三章 “劳动解放社”时期奠定俄国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 85
一、普列汉诺夫“劳动解放社”时期的革命主张 86
(一)斗争的形式:阐明政治斗争的目的和必要性 86
(二)革命的道路:捍卫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则 89
(三)革命的性质:坚定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特性 94
二、“劳动解放社”时期为俄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 98
(一)积极翻译马恩著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 99
(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原理 102
(三)培养革命骨干,筹建马克思主义政党 107
(四)加强同欧洲革命党联系,促进无产阶级国际团结 109
三、“劳动解放社”时期革命主张中的不足 112
第四章 孟什维主义时期特殊的政治立场和革命策略 118
一、孟什维主义时期特殊政治立场的演变过程 119
(一)合作阶段:建党初期的布尔什维主义立场 119
(二)分歧阶段:党的“二大”以后的调和主义立场 121
(三)决裂阶段: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右翼立场 124
(四)拥护阶段:反取消派时期的护党立场 129
二、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的策略主张 135
(一)主张“平行领导”,号召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 135
(二)否认农民的革命作用,反对工农民主专政 139
(三)批判武装起义,颂扬国家杜马 143
(四)搬用“万里长城论”,否认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147
三、孟什维主义时期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151
(一)政治立场的特殊性:孟什维主张中包含国际主义精神 152
(二)转变成因的特殊性:面对不同意见的错误取舍 155
(三)思维方法的特殊性:政治立场演变与哲学思想演化的关系 159
第五章 普列汉诺夫晚年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思考 163
一、普列汉诺夫晚年对俄国革命道路的主张 163
(一)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164
(二)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 166
(三)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国际支持 169
二、普列汉诺夫晚年革命主张的实质 170
(一)普列汉诺夫对布尔什维克“社会跳跃”的批判 171
(二)普列汉诺夫反对俄国社会跳跃的主观原因 177
(三)普列汉诺夫反对俄国社会跳跃的客观依据 180
三、普列汉诺夫晚年革命主张的缺陷 183
(一)回避无产阶级革命中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 183
(二)忽视阶级矛盾对国家产生的首要意义 186
(三)对俄国革命进程考察的机械化色彩 189
第六章 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启示 193
一、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 193
(一)应以历史视角分阶段加以考察 194
(二)应以辩证方法分角度加以评析 197
二、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现实启示 201
(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基本原理,又要寻求发展创新 201
(二)对待复杂历史人物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又要坚持辩证历史态度 204
(三)对待发展道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革命能动性 205
(四)对待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既要直面困难,又要充满信心 207
参考文献 210
后记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