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思想渊源 1
第一章 有关本书内容及背景的一些解释 3
一、“工艺美学”的提出 4
二、历史上对工艺美的认识与工艺美学的关系 5
三、作为研究物质形态艺术的工艺美学与哲学、美学的关系 7
四、“工艺”是什么? 10
五、工具、技术的哲学思考对建立工艺美学的影响 11
六、功能之于工艺美学 13
七、中国古代工艺美学思想发展的特点 16
第二章 兼爱节用——墨子作为第一位工艺美学家 23
一、墨子作为“大巧”的匠人 24
二、一个工艺美学家的理由 26
三、在义、利之中的工艺美学观 28
四、批判中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31
五、墨子的工艺造物法则 33
六、“非美”中的美 35
第三章“仁者爱人”——儒家以仁为主体的工艺美学思想 39
一、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工艺美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40
二、孔子围绕“仁”“礼”关系展开的工艺美学思想 41
三、“六艺”与一般技艺的区别 46
四、“文质彬彬”——儒家工艺美学的内核 47
五、孟子的心物关系 49
六、荀子对“礼”的阐述丰富了儒家工艺观 51
七、以服饰为例看儒家工艺美的标准 53
八、荀子的心物论 55
第四章 技进乎道——道家自然无为的工艺美学思想 59
一、“大器免成”与“大器晚成”看道家的器用观 60
二、道和器 62
三、技术异化论 65
四、技进乎道——大巧若拙的审美理想 69
贰 历史纵论 77
第五章 先秦的“百工”时代 77
一、春秋战国时代技艺的特殊性 78
二、技艺领域的成就 80
三、《考工记》 81
四、从《考工记》看古代阴阳哲学对工艺美学形成的影响 84
五、晏子、韩非子重实用功能的技艺观 88
第六章 汉代工艺深沉雄大的美学追求 95
一、汉代作为工艺美学实践的高峰年代 96
二、汉代工艺美学发展的最初阶段 97
三、以灯具为例 101
四、《淮南子》中的工艺观 104
五、“天人感应”对工艺美学的影响 111
第七章 秀骨清相:魏晋风度下的广义综合 117
一、魏晋时期工艺美术风格的变化 118
二、“士”的生活方式的思想背景 120
三、由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工艺美契机 123
四、“风度”以外的生活 128
第八章 雍容典丽的大唐风范 135
一、唐代的价值观和工艺趋势 136
二、文化心态与工艺 136
三、诗与唐代工艺美学 139
四、实用传统 143
五、内容与形式 145
第九章 理学主流下的宋元工艺美学思想 149
一、宋代工艺美学思想的特点 150
二、理学对风格的约束 150
三、文人审美趣味对工艺美学的影响 157
四、考古风与南宗禅——其他因素 162
五、绘画与装饰艺术 163
六、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风格 164
第十章 走向成熟的工艺美学风格 169
一、明代工艺多样化美学品格的形成 170
二、经世致用思潮下的实用美 172
三、宋应星的思想 175
四、格(心)物与成器 179
第十一章 传统的衰微和近代工艺美学思想的产生 185
一、清代工艺美术风格的特点 186
二、“由王返朱”看清初的工艺美学趣味 187
三、“经世致用”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的思想 190
四、传统生活方式面对近代的冲击 194
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新工艺美学观的萌芽 197
叁 专论 207
第十二章 李渔的工艺美学思想 207
一、独厚李渔的理由 208
二、李渔工艺观的成因 209
三、纤悉讲人生日用的意义 213
四、李渔的工艺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15
五、工艺创作论 218
六、“制体宜坚”与工艺美学的关系 220
第十三章 “传说”中的工艺文化 225
一、“传说”的含义 226
二、工艺、工匠传说在工艺美学研究中的价值 227
三、工艺、工匠传说的几种模式 230
四、工艺与自然 232
五、“传说”中的工艺美尺度 236
六、工巧意识体现的功能适应生活方式例子 239
七、从器物的别称看工艺的文化趣味 241
第十四章 “六书”与中国视觉设计思维 245
一、“六书”本义与延伸义 247
二、“六书”的构型思维与视觉变迁 250
三、“六书”对现代视觉思维的启示 254
第十五章 “开卷”:古代书籍的审美形态 257
一、“开卷有益”的审美观 258
二、书籍形态的审美变迁 259
三、纸与书籍 260
四、书法的影响 261
五、开本、装订和包装的巧思 262
六、插图作为独立的艺术 265
七、书籍思想的古为今用 265
第十六章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文化 269
一、观念地“穿” 270
二、文化的原因 272
三、款式变革的象征意义 275
第十七章 日常器用中的“思想” 279
一、寻常的“适用” 280
二、人体工学的局限 282
三、中国最早的“人体工学”思想 285
四、明式家具之“美” 286
五、人的生物性和工艺文化的矛盾 288
第十八章 艺术地生活的艰难——近代装饰艺术作为生活的艺术 291
一、装饰折射的生活变异 292
二、装饰的伦理争议 293
三、装饰的政治和文化象征性 295
四、装饰与“救国” 297
五、“为人生而艺术” 299
六、艺术地生活的艰难 306
第十九章 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 309
一、一个名词兴衰的背后 310
二、历史的必由 311
三、社会改革理想与广义设计 316
参考书目 321
跋 327
初版后记 329
修订版后记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