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引言 1
问题与分析 13
1.草场产权 15
1.1 草场承包到户 15
1.1.1 放牧单元最大程度缩小,草原空前破碎化 16
1.1.2 草场资源的公共品性质被忽略 17
1.1.3 均分草场导致牧户共享资源的权利丧失 19
1.1.4 放牧单元缩小的生态后果 20
1.1.5 高成本的产权制度 23
1.1.6 结论 24
1.2 草场租赁流转 24
1.2.1 收取草场租金的理据不足 26
1.2.2 市场调节失灵:稀缺与退化混同 30
1.2.3 结论 33
2.经营模式 33
2.1 外购草料喂养牲畜的经营方式 33
2.1.1 大量外购草料喂养牲畜的起因 35
2.1.2 外购草料成为牧户的成本重负 37
2.1.3 外购草料饲养模式在增加草场压力 39
2.1.4 结论 41
2.2 羔羊育肥 41
2.2.1 羔羊育肥是怎样在牧区出现的? 41
2.2.2 草场退化的不得已选择 43
2.2.3 自毁品牌 45
2.2.4 结论 47
2.3 饲料地 47
2.3.1 新一轮饲料地开发是怎样出现的? 47
2.3.2 获得高产的生态代价 49
2.3.3 饲料地的异化 53
2.3.4 进一步失去对资源的共享和共管 54
2.3.5 复杂系统中的饲料地 56
2.3.6 结论 57
2.4 定居点建设 57
2.4.1 定居点的建设发展 57
2.4.2 定居点建设与周边草场退化 59
2.4.3 定居点悖论的原因 61
2.4.4 结论 63
2.5 定牧抗灾 64
2.5.1 定牧增强抗灾能力了吗? 64
2.5.2 旱灾与围栏定牧 65
2.5.3 旱灾与草场租赁流转 67
2.5.4 旱灾与半舍饲经营模式 68
2.5.5 结论 69
2.6 高成本经营 70
2.6.1 大量成本是怎样出现的? 70
2.6.2 高成本未带来高收益 73
2.6.3 畸形的成本构成 73
2.6.4 高成本和成本转嫁 78
2.6.5 成本洼地的形成 84
2.6.6 结论 85
2.7 贷款 85
2.7.1 贷款潮是怎样出现的? 86
2.7.2 贷款:手段的错用 89
2.7.3 结论 94
3.治理措施 95
3.1 人口转移和人口压力 95
3.1.1 人口压力不仅与人口数量有关 95
3.1.2 消费与人口压力 97
3.1.3 技术引进与人口压力 102
3.1.4 人口压力的制度原因 105
3.1.5 结论 107
3.2 牧民合作社 107
3.2.1 牧民合作社发展停滞不前 107
3.2.2 有销售合作无生产合作是否可行? 110
3.2.3 草场产权制度不当是牧民合作难的重要原因 112
3.2.4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解体 113
3.2.5 与草场分割捆绑的家庭分化 118
3.2.6 其他案例 122
3.2.7 结论 123
3.3 “新三牧”:轮牧、休牧、禁牧 123
3.3.1 轮牧 124
3.3.2 休牧 126
3.3.3 禁牧 127
3.3.4 草场破碎化:“新三牧”的自身矛盾 135
3.3.5 结论 136
3.4 草畜平衡 137
3.4.1 草畜平衡内涵的演变 137
3.4.2 载畜量控制失灵的自身原因 140
3.4.3 载畜量控制遇到新问题 142
3.4.4 生态载畜量变为生计载畜量 145
3.4.5 草畜平衡的本质 147
3.4.6 结论 148
3.5 生态补偿 148
3.5.1 生态治理中的牧民处境 149
3.5.2 生态补偿不只是钱的事 150
3.5.3 受损方和受益方难以界定 152
3.5.4 委托一代理制度的自身缺陷 155
3.5.5 结论 160
寻根溯源 161
4.探寻问题的根源 163
4.1 真的摆脱自然了吗? 163
4.1.1 游草 164
4.1.2 定牧 165
4.1.3 半舍饲 166
4.1.4 禁牧 167
4.1.5 饲料地 168
4.1.6 合作社 168
4.1.7 贷款 168
4.1.8 自然制约无处不在 169
4.1.9 结论 169
4.2 天然草场资源特点的制约 170
4.2.1 资源环境时空多变:以“动”还是以“定”应对? 170
4.2.2 准公共品性质:产权定位有偏离 172
4.2.3 低成本高质量:正在丢失的优势 174
4.2.4 不可替代:总想跨越的误区 175
4.2.5 有限产出:被视为“不断增长”的障碍 177
4.2.6 草场资源特点的交叉作用 179
4.2.7 多因多果和连锁反应 181
4.2.8 结论 182
4.3 草原生态系统的制约 182
4.3.1 草原上的市场化 182
4.3.2 市场与生态:两个系统存在冲突 187
4.3.3 结论 200
5.一个根本问题 200
5.1 经济与生态错位:大量悖论现象的根源 201
5.2 经济与生态从属关系的决定因素 203
5.3 经济从属生态:必要而艰难的转变 204
5.3.1 放牧“落后论” 205
5.3.2 被误解误用的集约化、私有化、市场化 206
5.3.3 以同化抹杀差异 206
5.4 结论 207
愿景 209
6.建议 211
6.1 提出建议的基本思路 211
6.2 重点建议 212
6.2.1 实行放牧牲畜数量配额的产权制度 212
6.2.2 建立资源利用和保护共同体 214
6.3 其他建议 216
6.3.1 应对常见矛盾冲突的原则 216
6.3.2 建立符合生态系统管理特点的政策体系 217
6.4 结论 218
7.结语 218
案例汇总分析报告 221
1.B嘎查草畜平衡案例报告 223
1.1 2013年4月和2013年7月调查报告 223
1.1.1 牧民生计状况 224
1.1.2 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 234
1.1.3 人口压力 246
1.1.4 灾害频繁 249
1.1.5 波动中的故事 254
1.1.6 草场生态状况 260
1.1.7 两次上升期的对比 271
1.1.8 草畜平衡:B嘎查面对的挑战 274
1.2 2014年8月和2014年9月调查报告 275
1.3 2015年5月调查报告 279
1.4 2015年8月调查报告 283
2.H嘎查休牧案例报告(2014—2015年调查) 288
2.1 H嘎查简况 288
2.2 旱灾与羊价下跌的双重打击 289
2.3 经营方式变迁 290
2.4 饲料地开发 291
2.5 圈养育肥 294
2.6 草料开支 295
2.7 租赁草场 296
2.8 生活开支 297
2.9 贷款负债 300
2.10 牲畜收购价格 301
2.11 天然草场状况变迁 302
3.禁牧区调查报告 305
3.1 汇总报告 305
3.1.1 草场退化的原因 305
3.1.2 禁牧补奖近于福利分配 306
3.1.3 禁牧区出现植被老化问题 307
3.1.4 禁牧不宜作为长久制度 308
3.2 十三道梁调查报告(2013年5月调查) 310
3.3 W嘎查案例调查报告(2013年5月调查) 313
4.饲料地案例调查报告 317
4.1 汇总报告 317
4.1.1 基本状况 317
4.1.2 饲料地的本质和矛盾 318
4.1.3 经营模式 319
4.1.4 牧户经营的饲料地 319
4.1.5 公司承包的饲料地 320
4.1.6 技术导向 320
4.1.7 饲料地异化 321
4.1.8 奶牛村的饲料地 322
4.1.9 饲料地在草原上的定位 323
4.2 B嘎查集体饲料地案例(2013年调查) 324
4.3 牧户经营的饲料地案例 326
4.3.1 案例一 326
4.3.2 案例二 327
4.3.3 案例三 328
4.3.4 案例四 329
4.3.5 牧户饲料地的特点与问题 330
4.4 赛××嘎查案例(2012—2015年调查) 332
4.5 荒漠地区的一个农业开发区案例(2013年5月调查) 337
4.6 奶牛村饲料地案例 342
4.6.1 C奶牛村案例(2006—2013年调查) 342
4.6.2 B奶牛村案例(2012—2015年调查)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