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源记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永年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41149542
  • 页数:4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炎帝、古蜀、古玉切入,以祖源记忆为线索,经过民间藏品信息的补充,沿文化交融线和民族迁徙线,叙述华夏文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文明成型的秦汉时代的发展历程,用严谨的学术考证梳理认识,唤起人们对祖源记忆和祖先崇拜的重视,并用敬天法祖的精神特质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的根本品格,对正在进行文明重建的当下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

【上篇】 3

第一章 不能再上秦始皇的大当,找回华夏更老的祖先文化 3

第一节 中国的史学家,上了一个什么“大当” ? 3

一、炎帝体系对应红山文化的理由 5

二、炎帝——我们“更老”祖先的“祖先文化”要素 7

第二节 龙是什么?本书的说法与以往众多说法的不同在哪里? 8

一、中华龙的“象征本义”到底是什么? 11

二、“玉猪龙”的命名为什么是错的? 13

三、从“玉祖(猪)龙”到“C字龙”,民间有藏品证明它们的“中间环节演变” 17

四、鸮——炎帝种群的第二祖先指向 20

第三节 “女神塑像”颠覆了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没有“祖先偶像”的命题 23

一、“祖先偶像”是炎帝部族对“近祖”的指认 23

二、观察“祖先偶像”,解读“家主中霤而国主社” 25

三、血缘组织搭建出古代中国的国体“家国同构” 28

四、祖源记忆是“家国同构中国”的不死药 31

五、礼是“家国同构中国”的命根子 33

第四节 其他“祖先文化”要素一一看 35

一、石棺葬:炎帝后裔无法磨灭的祖源记忆 35

二、“三”:祖源记忆中的数字表述 37

三、从生殖崇拜到祖先崇拜看“尚红” 38

四、玉:祖源记忆的物指,祖先文化的载体 39

第二章 炎黄大战的前因后果,祖源认知的你死我活 43

第一节 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还是两家人? 44

一、汉朝前后古籍文献对炎帝的不同解读 44

二、从粟、泰的出现看炎、黄不应是一家人 47

三、从仰韶文化的祖先表述,看炎、黄不应是亲兄弟 49

第二节 炎黄大战前双方的“形势与任务” 52

一、南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解决人口压力而北进 53

二、北方红山文化的炎帝族群如何解决吃饭问题? 54

三、北、南推进的文化相融,创造举世无双的“鬲” 55

第三节 “炎帝欲侵陵诸侯”,北、南碰撞最终爆发炎黄大战 56

第三章 从“炎居生节并”到“窜三苗于三危”,回答创造三星堆文化的人从何而来 60

第一节 炎帝后裔向西迁徙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61

一、嫦娥奔月暗示西行的历史内核 62

二、“炎居生节并”是西行的文献提示 63

三、石峁遗址是西行的首个考古指证 64

第二节 “窜三苗于三危”是远古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节点 67

一、本书独创对“三苗”的解读 69

二、“三危”在哪里? 73

第三节 伴随“窜三苗于三危”历史出现了哪些兴奋点? 74

一、“夷”概念的出现 74

二、“分北三苗”分出了什么? 77

第四节 羌与苗和羌与羊 78

一、羌出于苗,又别于苗 79

二、“羌”是怎样和“羊”挂上钩的? 81

第五节 纵目——古蜀的符号型祖源记忆 83

一、“纵目”是炎帝后裔祖源记忆的一种艺术表述 83

二、从“纵目人”的又一字符引出“云气冠”的命名 85

三、“蚕丛纵目”的创新解读 87

四、民间藏品对“岷山庄王”的佐证 88

第六节 “窜三苗于三危”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三星堆文化的促进 91

一、三星堆青铜术探源 91

二、古蜀用金与西方用金的差异 93

三、李白说古蜀“尔来四万八千岁”真的是酒话吗? 94

四、西方学者说羌人是以色列人后裔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96

第四章 黄帝开创的五帝时代——血缘关系的扩容,祖源记忆的创新 98

第一节 为什么要警惕司马迁的《史记》? 99

第二节 黄帝的档案 101

一、黄帝将血缘纽带不断扩容 103

二、黄帝对祖源记忆着手创新 104

三、黄帝对龙的概念进行等级划分 105

四、黄帝的“文化”向南扩张 大禹的“父亲”向西迁徙 106

第三节 颛顼的功过 109

一、“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是与非 110

二、颛顼推行“绝地天通”的来龙去脉 111

第四节 帝俊的辉煌 114

一、开创,开创,还是开创! 114

二、有了猪才有家 115

三、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又一个钢铁技术的发源地 116

第五章 东夷:从大汶口、凌家滩到良渚,看“龙的传人”如何形成? 118

第一节 蚩尤,最早的“龙的传人” 119

一、东夷始祖考 119

二、大汶口陶尊刻文的新解读 120

三、“龙的传人”认同的形成过程 122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的兴盛与衰败 124

一、玉璇玑的玄机 125

二、大汶口文化向西迁徙,最终将“蜀”从山东搬到四川 126

第三节 南迁,将炎帝祖先文化在凌家滩进行大展演 127

一、华夏先民原初的哲学思维在凌家滩玉版上闪烁 129

二、何必硬要指龙为虎? 130

三、祖源记忆的“清洗”导致凌家滩文化的被迫搬迁 132

第四节 良渚文化中为何闪烁红山文化元素? 133

一、良渚文化,让祖源记忆具备更大的包容性和传播力 134

二、祖源记忆才是玉琮真正的文化内涵 137

第六章 我读大禹——大禹治水:从部落联盟制社会到酋邦制社会的嬗变禹会诸侯: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会师 144

第一节 我读他读,有何区别? 145

第二节 五条视线去锁定“禹兴于西羌” 146

一、大禹的“父亲”鲧是蜀人的证据 147

二、大禹哪会是剖腹产? 149

第三节 历史在大禹脚下进步 150

一、大禹治的是什么样的“水”? 151

二、大禹走的是哪条路? 151

三、“鸟道”“横道”是什么道? 152

四、是谁创造了屈家岭文化? 153

五、石家河文化使炎帝从北方调包到南方 154

六、石家河文化“走”了,去到“禹会诸侯于涂山” 158

第四节 大禹治水,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什么精神财富! 159

一、大禹父子——建筑材料“石灰”的发明人和推广者 160

第五节 比较酋邦制与部落联盟制 162

第六节 我所见到的陶寺文化 165

一、陶寺彩绘“龙”源自良渚文化 165

二、“陶寺古观象台”可能还会是雏形的“宗”和“祭案” 167

第七章 周公制礼,祖源记忆“国有化” 171

第一节 玉玦,私有的“祖先意识”物指 172

一、不能望形生义,将玉玦视为古人的“耳饰” 173

二、玉玦,最早的祖源记忆核心符号物 174

三、玉玦被边缘化的原因 175

第二节 “祖先意识源头”说法的考古证据 176

一、小河西文化展演出8000年前中国人的祖先意识 177

二、祖先意识从一开始便具备“私有”属性 178

第三节 “龙”与“祖先偶像”的造型依据从哪里来的? 179

第四节 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萨满”代言着祖源记忆的私有性 181

第五节 为什么周公要实施祖源记忆的“国有化”? 183

一、周公对“祖先文化”改革的深远意义 183

二、私有的祖源记忆让武庚凝聚出复辟的力量 184

三、周公对症下药,以“天”一统全国的祖源记忆 186

第六节 周公的祖源记忆“国有化”,是一项文化系统工程 187

一、“破”,破除祖源记忆多元化的众多姓氏 187

二、四步棋去先“破”后“立” 188

第七节 祖源记忆“国有化”反哺出西周治国的制度创新 194

一、整合祖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194

二、“井田制”不是农田使用的地图,而是彰显祖源的告示 195

三、“宗法”为的是区分嫡庶,建立一种社会秩序 196

四、礼是法规,乐是教化礼乐就是祭祀过程,为的是做好祖源记忆大文章 198

第八章 秦灭蜀,各自表述的祖源记忆在血腥中开始趋向一统 203

第一节 祖源记忆“国有化”的反复,夷与夏仪仅是“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203

一、“夏”不容“夷”,逼西戎成了西周的掘墓人 204

二、秦晋对猃狁,以打逼和用夏变夷,继续祖源记忆“国有化” 204

第二节 秦是推行祖源记忆“国有化”的成功者 207

一、秦为夷种戎族,但积极主动转换祖源记忆,率先成种族实现炎黄子孙的大混化、大融合 208

二、多位君王给力,秦国由小到大 208

三、秦人有勇有谋,驾驭“法”与“术”的双轮战车,先灭巴蜀,后灭六国,一统华夏 211

第三节 秦灭蜀的序幕是亡巴,巴是什么样的国家? 214

一、“巴蜀同囿”本是一家的考古学看点 216

二、巴蜀存异的原委 216

三、巴人“前歌后舞”“克殷”到底是怎么回事 217

四、巴蜀生发出原初的“生死轮回”意识的考古证据 220

第四节 秦灭蜀后,蜀文化彻底断层的根本原因和系统措施 223

一、秦为何三立蜀侯又三杀蜀侯 224

二、“昆仑”命名的由来以及为何由蜀地拆迁到新疆 227

三、在文化领域对蜀的外科手术,使蜀成了“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230

四、汉博士代表中央表态:“蜀王,黄帝后世也”。最终完成祖源记忆的全国统一 231

五、“文翁始知书学”本质是实施意识形态管理,防止祖源记忆“国有化”的再次反复 233

第五节 立宗与归宗,祖源记忆是炎黄子孙五千年延续文明的根本 234

【下篇】 239

第九章 从古玉上看“蜀”字和古蜀 239

第一节 对二千年前的无知,误导出一百年前解读“蜀”字的错位 239

第二节 笔者全新理解的“蜀”字与古蜀玉器对此的映照 241

第三节 对古蜀起源的新思维和对蜀字源流的新认知 245

第四节 古蜀诸种“祖源记忆”的考古证据 247

第五节 古蜀用玉表述自身最初历史文化的多个物象 250

第十章 蜀为氐羌国,阐释“纵目人”,看“龙的传人”的接力再接力 258

第一节 用“氐与羌”和“蜀为国”两条线去解构“蜀为氐羌国” 259

一、羌与氐各自的种源在哪里 259

二、氐羌合称的形成与发展 261

第二节 蚕丛纵目,立国称蜀,“龙的传人”由东向西的接力 262

一、蜀的立国地望及建国族属的推测 263

二、建国艰辛与蜀国发展的考证 265

第三节 古蜀氐羌人的主要特征 266

一、氐羌是尊崇母系张扬生殖的族群 267

二、氐羌是包容开放又依重血缘的族群 268

三、氐羌是能歌善舞又剽悍愚勇的族群 272

第四节 “纵目人”解 274

一、古籍中关于“纵目人”的叙述 275

二、考古出土与民间收藏的纵目人形象 276

第五节 由“纵目”面相发展出的面具文化 280

第六节 从“纵目”体现的龙的人格化看“龙的传人”在藏缅语系中的再接力 284

一、且看藏族 285

二、又看彝族 286

第十一章 杖——古蜀人对天梯“建木”的符号化 289

第一节 三星堆金杖,众说纷纭难定论 289

第二节 着眼民间收藏古玉,另辟视角再看蜀杖 291

一、考古学观察 292

二、金文字学观察 293

三、《云窝楼》所藏古蜀玉器的观察 294

第三节 三星堆金杖,是古蜀鱼凫王朝的史信 296

第十二章 树——古蜀人的方位认知和独有的祭祖礼器 299

第一节 树,古蜀人原初的方位认知 300

第二节 树,展演古蜀独有的信仰崇拜 305

第三节 对三星堆青铜树的创新认知 308

第十三章 鸟——古蜀人的第二祖源记忆 柏灌王朝的祖先指向 310

第一节 古蜀的鸟曾被认为是太阳神话中的主角 311

一、作为运送太阳“运力”的鸟说 311

二、作为太阳“侍者”的鸟说 313

第二节 帝俊神话使古蜀的祖源记忆发生错乱 314

第三节 古蜀人拥有两个祖源记忆的看点 316

第四节 图说柏灌王朝的祖先指向——鸟 318

第五节 古蜀玉雕是古蜀青铜文化的艺术准备 320

第六节 三星堆还应有一个鸟形的“大型青铜立人像” 325

第十四章 古蜀的字,早于甲骨文的华夏古文字 326

第一节 对历史的误读造成对探索中国古文字的“封顶” 326

一、商代甲骨文之前中国已有一个“陶书时代” 327

二、古蜀戴了两千年“不晓文字”的帽子早该摘除 327

三、没有文字的功能是不可能形成三星堆的文明高度 329

第二节 契刻于玉(石)上的古蜀文字多是“意”指祖源记忆 329

第三节 多元融合的古蜀“陶文”是华夏诸个原始文字的后起之秀 339

第四节 试析古蜀文字的源头 344

一、马家窑文化柳湾陶文与古蜀陶文的比较 344

二、大汶口文化丁公陶文与古蜀陶文的源流 344

三、大溪文化杨家湾陶文与古蜀陶文的发展 346

第十五章 蜀与中原“礼”的比较 349

第一节 参加古蜀祭祀的,没有神、没有兽、全是人! 350

一、三类人体现古蜀的“共祖政治体系”和“共祖政治秩序” 351

二、识别各种祭祀人,首先是眼睛,其次是发式 352

第二节 三星堆青铜人的眼睛介绍了各自的身份 353

一、指认“被祭祀对象”的理由 353

二、还应有一位“祭祀主持人”理由当复原 354

三、“祭祀参与者”的五种类型 355

第三节 民间收藏的古蜀玉雕演绎蜀地古礼的形成与发展 357

第四节 可能是“玉璋”将红山文化原初的“古礼”意识运载到古蜀 361

一、四川学者首先将“璋”的源头指向红山文化 362

二、“璋”的祖型是什么? 364

三、“璋”的辉煌在古蜀 365

第五节 古蜀“礼乐”与中原“礼乐”的比较 366

一、祭祀的对象不同 366

二、祭祀的宗旨不同 367

三、祭祀的形式不同 367

四、祭祀的手段不同 368

五、祭祀的方术不同 368

第六节 蜀的“原道思维”与中原的“儒学” 369

一、原道与儒学认知原点的不同 369

二、“恍兮惚兮”生成“原道”的理由 370

三、“无为而无不为”的行为与“《易》在蜀也”的影响 370

四、“道在楚”的学术结论值得再商榷 371

第七节 从“六器”的不全看《周礼》对《蜀礼》的排斥 372

第十六章 三星堆文明“突然”消失的新假设 376

第一节 三星堆“突然”消失的种种旧假设 376

一、祭祀坑说 376

二、埋葬坑说 377

三、犁庭扫穴毁其宗庙说 377

四、窖藏说 377

五、巫术厌胜说 378

六、神庙器物掩埋坑说 378

第二节 三星堆“突然”消失的一种新假设 378

一、国王在地震中死了,大量国民和牲畜在地震中伤亡 379

二、“纵目”从此消失,“记忆”依旧活鲜 380

三、地震推倒鱼凫王朝,三星堆文明灭而不亡 381

第三节 新建的古蜀第四王朝在民心和国策中显现的地震后遗症 383

一、璋在金沙的普及反映出全民对山崩地裂的畏惧 383

二、望帝之称体现着国家政权对天象的重视 383

三、为治理堰塞湖引进人才,引来楚人执政的古蜀第五王朝 385

第十七章 古蜀玉器辉煌了中国的“玉器时代” 386

第一节 为何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玉器时代”概念,到20世纪末还不敢正视? 386

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中,在良渚大墓的惊人昭示之下,玉器时代重提了 387

二、重提玉器时代,学界纷争不断 388

三、“玉兵时代”果真是与“出土玉器的总体情况不符”吗? 389

四、史前行进在四夷地域的玉文化轨迹,最终链接出中国五千年以上延续文明的路线图 390

第二节 笔者力挺“玉器时代”说法的理由 390

一、以玉为兵,“兵”是推动历史的动力指示 391

二、玉在玉器时代是如何发挥推动历史的“整体作用”的 392

三、玉器是“指示物”还是“标志物”,是对玉器时代的不同阐释使然 394

第三节 玉器时代对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承上启下 395

第四节 推开全新视角,看古蜀玉器如何让中国的玉器时代更加辉煌 397

一、图说“以玉为兵”的广义表述 397

二、图说“以玉为兵”的狭义表述 402

三、图说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 404

四、图说华夏文字在玉器上的足迹 408

第五节 古蜀玉器出类拔萃的原因 410

第十八章 古代巴蜀文化元素的输出与原始佛教的起源 412

第一节 从《佛教的倒流》看原始佛教的源流 412

一、《佛教的倒流》拓宽了观察印度佛教的视野 412

二、佛教的源头应比佛祖的“大觉”更早 414

三、文献中“(中国的)老子转生为(印度的)释迦牟尼”推开了什么样的视窗 414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古代巴蜀文化元素的比较 416

一、五千年前的炎帝部族生成了“轮回转世”意识 417

二、从玉璇玑到卍字纹,“轮回转世”的概念化 419

三、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轮回转世”已在巴蜀甚至全国发展为一种文化的考古证据 420

四、从巴人后裔的“跳丧舞”来看佛教的“业报”概念 424

五、原始佛教的“苦”认知从何而来 424

第三节 释迦牟尼出家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426

一、古代巴蜀外贸团队的随行宗教代表“沙门”为佛祖的省悟提供了宗教哲学 427

二、古代中印贸易商队的信息传播为佛教的创建奠定了思维基础 429

第四节 古代巴蜀文化元素输出的史实需要“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去创新发现 431

一、面对古代华夏文明的高度请中国学者刀下留情 432

二、《史记》记的“邛竹杖”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433

三、与“邛竹杖”关联的“秦王破阵乐”应该如何解读 434

第五节 古代中国人与印度人在思维模式和宗教心理上的互动 437

一、从《山海经》的“树”看《佛本生》的“树” 438

二、“嫦娥奔月”的再西行 440

三、古代中国夷人的“渐悟”与印度佛祖的“大觉”可是心有灵犀? 441

第六节 古代巴蜀文化元素的输出,路在何方?? 442

一、从古时“蜀身毒道”的记载到今天的“南方丝绸之路”研究 443

二、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445

第七节 对“扶南”应有创新阐释,让南方丝绸之路在历史中记忆犹新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