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考试史图志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
  •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040517507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杨学为和吴四伍两位作者的心血之作,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讲述了中国考试的发展历程,内容翔实,丰富,对于研究中国考试历史有重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是一本很好的历史读物。

上册 1

第一章 考试的起源(先秦汉魏晋南北朝) 1

第一节 尧试鲧、试舜,舜考禹的传说 2

一、尧试鲧的传说 2

二、尧试舜的传说 6

三、舜考禹的传说 8

四、孔孟的有关论述 9

第二节 世族世官制与“士”阶层的崛起 11

一、世族世官制 11

二、周天子试于射宫 12

三、“士”阶层的崛起 15

四、秦孝公面试公孙鞅 23

五、孟子论对“心”的权、度 25

第三节 汉武帝创立新的取士制度 27

一、“策”贤良方正,试明经 31

二、举孝廉、秀才 37

三、立太学 38

四、征辟 39

第四节 举孝廉的蜕变与考试的发展 41

一、举孝廉的弊病 41

二、京房考课法 44

三、左雄改制 44

四、“唯才是举”的方针 46

五、九品官人法 49

六、举秀才孝廉须考试 53

七、学校的考试 58

第二章 科举制的创立(隋唐五代) 63

第一节 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 64

一、隋立科举 64

二、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 64

第二节 常科 66

一、科目 66

二、考生及报名 66

三、县州审查、考试 66

四、尚书省审查、考试 67

五、明经、进士科考试内容、形式的演变 70

六、录取 74

第三节 制举 76

一、科目 76

二、荐举与自举 76

三、考试 77

四、录取 78

第四节 武举 78

一、管理 78

二、考试 79

三、录取 79

第五节 学校 79

一、官学及其考试 79

二、开元以前官学的状况 81

三、官学衰落,科举归礼部 83

四、私学、自学 86

第六节 察举遗风 86

一、纳卷、行卷、推荐、呈榜 86

二、权贵子弟问题 88

第七节 科举的作用 89

一、门荫制度 89

二、武则天的“革命” 90

三、进士在宰相中比例的提升 94

四、衣冠户、免差役 95

第三章 科举制的重大改革(宋元) 97

第一节 革除察举遗风完善科举考试制度(上) 98

一、废“公荐”罢“行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98

二、创殿试制度 99

三、确立三级考试制度 101

四、固定考试时间 102

五、建立贡院 102

六、完善考务管理 103

七、单独考试 105

第二节 革除察举遗风完善科举考试制度(下) 106

一、竞争空前激烈 106

二、“至公”成为科举考试的根本原则 108

三、平民中举与科举任官 109

四、教育的发展 110

五、特奏名 114

六、制举 115

第三节 以学校贡举代科举 116

一、“庆历新政” 116

二、王安石的政革 120

三、司马光的“经明行修科” 129

四、罢科举,八行取士 132

五、南宋三舍法 138

第四节 以策论考经义 141

一、仅存进士科,考经义 141

二、大义、策、论 145

三、进士分经义、诗赋两科 148

第五节 元代科举 149

一、德行明经科 150

二、理学垄断科举 151

三、考试文体之“定格” 155

第四章 科举制的兴盛与衰变(明清) 159

第一节 朱元璋废立科举的纠结 163

第二节 学校从属科举 167

一、地方官学(府州县学) 168

二、国学(国子监) 172

三、书院 177

四、科举是教育考试制度 183

第三节 科目 185

一、进士科 185

二、制科 189

第四节 八股文 190

一、内容:四书五经与程朱理学 190

二、体裁:排偶 190

三、标准化 192

四、竞争激烈 193

第五节 管理 195

一、规则 196

二、考场 199

三、题目、答卷 245

四、坊刻 257

五、考试工具 265

六、作弊工具 267

第六节 录取与功名 272

一、乡试名额与南北分卷 273

二、庶吉士与清代大考 284

三、录取比率与社会流动 292

四、捐纳与社会资本 293

第七节 科举家族与科举人物 295

一、科举家族、宗族 295

二、科举人物 318

三、科举牌坊与匾额 337

第八节 科举文化与社会生活 355

一、文学创作中的科举 355

二、饮食文化中的科举 361

三、文体娱乐中的科举 363

四、日常生活中的科举 364

第五章 科举制的废除(1840—1911年) 375

第一节 民族危机、人才匮乏 376

第二节 晚清学堂的发展与教育转型 382

一、京师同文馆的确立与军事学堂的发展 383

二、留学海外与教育近代转型 391

三、兴建京师大学堂 401

四、学堂建设与学制改革 404

第三节 废科举,兴学堂 408

一、设算学科 409

二、增设经济特科 410

三、废武举、废八股 413

四、废科举 422

第四节 科举的功过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