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化·文明 3
中国古代伦理政治中的精粹思想&张岂之 3
孔子的幽默大度&叶匡政 6
儒学是学问,更是一种文明体系&朱汉民 9
无法无盛世&张晋藩 12
“现代新儒家”扭曲儒家思想&张分田 16
了解中国和了解世界冲突吗&顾骏 20
钱穆历史书写中的学术精神&刘巍 24
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陈国灿 28
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教科书&刘庭华 32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刘梦溪 36
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陈晋 38
我党“传统文化观”的基本内涵&石仲泉 41
传统哲学思维的一个盲区&李德顺 46
中华文明最大特色是什么&张岂之 49
亦史亦哲的“诸子散文”&边家珍 53
不同文明相遇、相融的一条纽带&张西平 55
中华文化具有竞争力&郭万超 58
一个纠缠千年的文化心理公案&杨念群 61
自觉自律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楼宇烈 65
“虽不中,不远矣”&沈湘平 69
“文明以止”:中华文明的一大精华&林存光 73
“国学”与“国性”&彭林 77
民族文化的扩散和内省&许嘉璐 80
历史的主体性不能丧失&汪荣祖 85
关于国学、儒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思考&朱汉民 89
善待我们的母文化&彭林 92
西方文明的悖论&钱乘旦 96
涵养正爱和亲的家风&穆光宗 98
“人文森林工程”有特殊意义&梁衡 102
古代社会是道德天堂吗&游宇明 105
民国大学教育称得上“盛景”吗&王学斌 108
龚自珍“狂”得妙趣横生&王开林 113
循吏政治的内核是爱惜民力&杜晓宇 116
清代官场上的家奴与长随&潘洪钢 119
“渠得贪名而我偿素愿”&王开林 123
清末民初思想家陈焕章的洞见&姜义华 125
同道乎,对手乎&郭双林 128
任继愈笔下的人文大学者&张岂之 133
梁启超“话语强势”的局限性是难免的&马勇 136
半公半私的“职务消费”尤难治&陈忠海 139
史料·史事·史识 145
我们对商鞅还存在哪些误读?&叶自成 145
王安石眼中的官员不作为&韩毓海 147
清代“奴才”称谓考&潘洪钢 150
贾谊的幽情陷于《吊屈原赋》中&孟宪实 154
谁操纵了北洋政治&侯中军 157
管仲改革:重商主义带来脆弱的霸业&陈忠海 161
“有似此陋规,即严行禁革”&李国荣 165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169
永宣之治:内政外交多姿多彩&晁中展 173
透过荣禄看晚清朝局与新政&金冲及 177
明永乐朝空前活跃的对外交往&晁中辰 180
“永贞革新”开启治理体系转变&韩毓海 185
宋代官员日记中的公务旅行&黄纯艳 188
中国古代官制如何选贤任能&齐惠 192
消费催化一个王朝的盛衰&叶雷 196
传统·现代·未来 201
敢于用中国本土概念解释别人&苏长和 201
要有“烟火气”,不要有“火药味”&陈先达 204
对待传统文化需谨防一些倾向&石仲泉 208
应理性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陈培永 211
“新乡贤”:看得见、记得住的价值引领&颜德如 213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能陷入误区&陈先达 216
工匠精神:生于制度还是孕于文化&刘志彪 218
严耕望与他的《治史三书》&虞云国 221
一个新社会主体正形象地走进公众视野&黄月平 224
鲁迅的一点“宝藏”&游宇明 234
史学离不开高远的想象力&罗志田 236
从原点上确立中国学术话语权&顾骏 239
“新大潮”推动“新文明”的觉醒&郑必坚 246
自觉与平等:孔子释“仁”之精义&汪学群 248
更深层地考察中国古代人文景观&张杰 251
多途径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汪消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