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的来龙去脉 1
第一节 奥秘无限的宇宙 1
一、宇宙及其形成 2
二、银河系 8
三、太阳系 9
第二节 揭开地球的面纱 15
一、地球的诞生 15
二、地球的外貌 15
三、地球的结构 16
第三节 地球的物质世界 16
一、地球的细胞——元素 17
二、矿物世界 17
三、岩石天地 17
四、地球资源 18
第四节 永不安稳的大地 19
一、从大陆漂移到板块运动 19
二、地壳运动 20
三、岩浆作用 21
四、中国的火山、地震及泥石流的分布 22
五、变质作用 23
六、大地的颤动——地震 24
第五节 大自然的雕塑家 25
一、风化作用 25
二、侵蚀作用 26
三、搬运作用 26
四、沉积作用 28
主要参考文献 29
第二章 漫长的生物进化 30
第一节 历史的见证——化石 30
一、生物化成了石头 30
二、化石的种类 30
三、化石的作用 33
第二节 生命的母亲——原始地球 33
一、原始地球的概念 33
二、原始地球的雏形 33
三、原始地球的成长 34
第三节 生命的诞生 34
一、生命诞生的条件 34
二、生命起源的过程 34
三、生命会不会来自太空 34
第四节 前寒武纪生物界 35
一、生命的早期进化 35
二、动、植物分家 37
第五节 早古生代生物界 38
一、生命大爆发 38
二、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39
三、最早的脊椎动物 41
四、植物登陆 42
第六节 晚古生代生物界 42
一、脊椎动物向陆地进军 42
二、鱼类和两栖动物时代 43
三、最早的森林 43
四、生物大灭绝 44
五、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假设 45
第七节 中生代生物界 45
一、裸子植物时代 45
二、哺乳动物的起源 46
三、古鸟寻踪 46
四、菊石时代 47
五、恐龙时代 47
六、生物大灾难 50
第八节 新生代生物界 50
一、哺乳动物的舞台 50
二、鱼和鸟的世界 51
三、人类的时代 52
第九节 被子植物的天下 53
一、半被子植物 53
二、原始被子植物 53
第十节 人类与生物圈 54
一、生物多样性 54
二、日益脆弱的生态系统 54
三、生态文明建设 55
第十一节 寻找宇宙生命 55
一、宇宙生物 55
二、火星微生物 55
三、隐藏的生命之域 55
四、太阳系之外 56
主要参考文献 56
第三章 水资源与水环境 58
第一节 生命之源——水 58
一、水的来源 58
二、水的作用 59
三、水与人的健康 60
第二节 水资源盘点——水资源 61
一、水资源的概念 61
二、水资源的特征 61
三、世界水资源 62
四、中国水资源 63
五、水资源危机及解决措施 64
第三节 聚焦地下水 65
一、地下水的概念 65
二、地下水的种类 66
三、世界地下水资源 67
四、中国地下水资源 68
第四节 水环境忧患 69
一、水环境与水环境问题 69
二、世界的水污染 70
三、中国的水污染 71
四、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71
第五节 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水 71
一、武汉自然概况 71
二、武汉水资源特点 72
三、武汉的水环境问题 73
主要参考文献 74
第四章 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75
第一节 走近矿产资源 75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 75
二、矿产资源的属性和特点 75
第二节 矿产资源的分类 76
一、能源矿产 76
二、金属矿产 77
三、非金属矿产 80
四、水气矿产 82
第三节 矿产资源形势 82
一、世界矿产资源 82
二、中国矿产资源状况 83
三、中国矿业开发状况 84
第四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86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86
二、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原因 87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原则 87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88
五、走进矿山公园 88
第五节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 88
一、基本原则 88
二、规划目标及任务 89
三、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91
四、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91
第六节 矿产资源危机 93
一、全球矿产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93
二、未来矿产资源之路——可持续发展 93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94
四、未来的展望 94
主要参考文献 94
第五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95
第一节 谈灾色变:从世界到中国 95
一、全球主要自然灾害 95
二、全球自然灾害区域分布 95
三、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 96
第二节 走近自然灾害 98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98
二、自然灾害的属性 98
三、自然灾害的特征 98
第三节 自然灾害知多少 100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 100
二、灾害链 101
三、我国的自然灾害 102
第四节 自然灾害原由及伤害 103
一、地震灾害 103
二、洪涝灾害 104
三、干旱灾害 105
四、沙尘暴 106
五、滑坡 107
六、泥石流 107
七、崩塌 108
八、海啸 108
九、台风 110
十、地面塌陷 111
第五节 自然灾害的防治 112
一、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 112
二、建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12
三、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报 113
四、加强自然灾害知识的普及 113
第六节 灾害的预兆与逃生 113
一、自救法则 113
二、地震灾害自救 114
三、滑坡灾害自救 115
四、崩塌灾害自救 115
五、洪水灾害自救 116
六、预防雷击 116
七、海啸灾害自救 117
主要参考文献 117
第六章 大地的颤动——地震 119
第一节 不安稳的大地 119
一、沧海桑田的变迁 119
二、地壳运动的痕迹 119
第二节 地震的发生和类型 120
一、地震的形成 120
二、地震成因 120
三、地震类型 121
第三节 地震的分布 122
一、环太平洋地震带 122
二、欧亚地震带 122
三、海岭地震带 123
第四节 如何描述地震 123
一、常见的地震三要素 123
二、地震烈度及其与震级的关系 124
第五节 地震的危害 126
一、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 126
二、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 127
三、地震灾害的分级 127
第六节 地震的预报 128
一、地震预报的方法 128
二、地震预报的类型 129
三、地震预报的难度 130
第七节 预防地震常识 130
一、地震有“兆”可循 130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 131
三、地震救援 131
主要参考文献 132
第七章 人与地球 133
第一节 人与地球的关系 133
一、地球的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33
二、地球自然地理环境 134
三、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 135
四、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136
五、健康杀手 137
第二节 善待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139
一、为地球退烧——减少排放 139
二、为地球降压——节约资源 140
三、与地球和好——防治灾害 141
四、为地球美容——控制污染 141
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142
主要参考文献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