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孔懿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07326394
  • 页数:3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以教育学基本问题为线索,反复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按照关键性程度、使用频率、内涵的丰富度与新颖度等指标筛选出著作中的若干关键词,进而厘清其内涵,梳理其相互关系,确定其逻辑位置,再现其逻辑体系,最终以这些关键词为枢纽,建构起一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框架。在叙述路径上,本书首先在“导论”部分阐明了提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一概念的依据和本选题的研究方法,然后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就是人学”的命题为理论起点,探索了他的“人学”的基本内容,继而依次探讨了他关于“学生”、“家庭”、“学校”、“教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个性和谐发展”等基本概念的独特理解与具体主张,最后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特色、历史功绩、国际性影响。

导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依托关键词新解的理论创新 1

第一章 “教育学就是人学”:人,人的教育,受过教育的人 13

一、教育视野中的人:教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13

(一)人的根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14

(二)人的可能性:丰富性、独特性、潜在性与可开发性 16

(三)人的矛盾性、复杂性:决定教育的必要性、创造性 18

二、“教育”:“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和更新的词” 20

(一)教育:“发掘每个人身上……的宝贵素质和才能” 20

(二)教育:把“人的毛坯全都造就成真正的人” 23

(三)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25

(四)教育:“就是赋予人以高尚的精神” 29

(五)教育: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生成与发展优化 31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个人都幸福” 33

(一)使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33

(二)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创造性劳动的幸福” 35

(三)使每个人在为人民创造幸福时“自己也得到幸福” 37

四、“受过教育的人”:共同特征与个性价值 38

(一)“受过教育的人”:名义的与实质的 38

(二)“受过教育的人”之共同特征 40

(三)“受过教育的人”之个性价值 45

第二章 儿童:未成年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者,教育者 48

一、“儿童还不是未来的人,但已经是今天的人” 48

(一)“儿童之发现”:纯朴本性与神圣权利 49

(二)儿童是具体的、各不相同、各有所长的人 51

(三)潜能一旦发挥,就能让人刮目相看的人 52

(四)无意中做错事,一经教育便能改正的人 53

(五)失足儿童也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 54

二、“受教育者”:文明进程赋予人类个体的第一角色 56

(一)“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56

(二)可教育性:源于自尊心、求知欲、敏感性 58

(三)积极向上的乐观氛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 59

三、“自我教育者”:学生的主动性比受动性更重要 60

(一)学会自我教育,“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60

(二)自尊:自重自爱的源泉,“自我教育之母” 61

(三)让“每一个学生能像照镜子一样洞察自己” 62

(四)自我激励:“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62

四、学习当“教育者”:“往别人的心灵倾注自己的点滴心血” 64

(一)集体生活中,人人都能积极地影响他人 64

(二)组织高年级学生担任中低年级的辅导员 66

(三)“后喻”之光:子女对父母的积极影响 67

(四)参与社会教育,担任精神文明传播者 69

(五)将心灵献给他人,完善自己,快乐自己 69

第三章 家庭:学校指导下的“一种高尚的教育力量” 72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培养公民意识的最初摇篮” 72

(一)家庭:“人类真正爱的一座学校” 73

(二)“子女是家长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 74

(三)对违法和犯罪少年的家庭状况的忧思 75

二、学校的重要职责:帮助家长增进教育素养 76

(一)创办面向全体家长及“准家长”的家长学校 76

(二)倡导“母育学校”:指导年轻母亲优化婴幼儿教育 78

(三)提示重点:关于愿望、劳动、责任、谦让的教育 80

(四)鼓励家庭“充满尊重科学、文化、书籍的精神” 81

三、推进家庭民主,营造“共同进取的温馨氛围” 82

(一)不教之教:一个温馨家庭给出的深刻启示 82

(二)“力求儿童睁大眼睛观察父母的劳动” 83

(三)让孩子“做些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父母亲的爱” 84

(四)鼓励父母从纯真的孩子身上接受精神反哺 86

四、把“怎样做父母”的教育落实到高年级学生身上 87

(一)“我们教这教那”,就是没教“怎样做父母” 87

(二)帮助学生积累恋爱、结婚与生育的道德资本 89

(三)“对未来的母亲的教导占着重要的地位” 90

第四章 学校:值得学生留恋和怀念的人道精神圣地 93

一、“教育忧思的源泉”:“心灵屠宰场”的现实阴影 93

二、为初进校门的孩子创设“充满欢乐和激情的新生活” 95

(一)校园:应成为“能激发和加深美感的环境” 95

(二)学校集体:“一个和睦友爱的大家庭” 96

(三)课程与教学:服务于学生幸福生活的目标 97

(四)书籍的世界:让孩子获得“最有诱惑力的享受” 101

三、“保护性教育”:“我的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04

(一)“保护性教育”:让学生“永远感到自身的庄严” 104

(二)最关心的是“怎样使儿童的心灵像朝露那样纯洁” 105

(三)帮助能力差的学生摆脱自卑,享受成功的欢乐 106

(四)“热心课”:让孩子学会相互体贴,相互呵护 107

四、双重任务:奠定共同的精神基础与发展学生的人格特性 109

(一)“从培养个人的公民精神这个核心开始” 109

(二)“心爱学科”: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求知兴趣 111

(三)“校中之校”:让学生在“独特的智力世界”探索 112

(四)自由活动时间:“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113

(五)“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特性” 114

五、“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 116

(一)校长:“好教师”、“教师的教师”、“好组织者” 116

(二)听课和分析课:旨在“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 117

(三)“人道主义实验室”:着力探索和总结教育规律 119

六、“学校以它对学生的关怀……留在每个学生的记忆里” 120

第五章 教师:以人学家、教育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为愿景 123

一、多元期待:不同情境中关于教师职业的不同比喻 123

二、“入门证”与基本功:“教师劳动的起码要求” 126

(一)“入门证”:“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126

(二)教师的语言修养:“他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 129

(三)教学基本功:备课,上课,听课,分析课…… 131

(四)携带个人经验融入教师集体,形成良性互动 133

三、真正的教师:“和受教育者在精神生活上的一致” 134

(一)“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134

(二)“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学生” 136

(三)课堂之外:师生精神交往的广阔空间 137

(四)谈论书籍:“师生精神交流最灿烂的时刻” 138

(五)学生登上顶峰前,“教师无法安然入睡” 139

四、最高境界:人学家、教育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140

(一)教育工作:“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 140

(二)扬长补短:探索“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教学思想” 142

(三)人学家:在“难教儿童”教育中获得检验与肯定 143

(四)教育艺术家:“火热的感情与冷静的理智融为一体” 144

(五)社会活动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天职” 145

第六章 德育:让学生体验“做一个好人是最大的幸福” 148

一、“好人”:民间用语,崭新概念,德育目标 148

(一)“好人”的本质:善良情感与奉献精神 149

(二)“好孩子”、“好学生”:“好人”的“前身” 151

(三)德育目标:“激励学生要实现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 154

二、善良情感培养:“一个人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 156

(一)善良情感既是德育目标,也是德育真正的起点 156

(二)“人道主义课”:以人性化活动培育善良情感 157

(三)“对恶行的恨,能培养起一个人对善行的爱” 159

(四)引导学生将对卑劣现象的厌恶感指向自身 160

三、成为好人: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 161

(一)“让道德美和道德功勋……照亮他的心灵” 162

(二)从道德习惯到道德信念:需道德情感润泽 163

(三)防止信念形成中的情感缺失与种种脱节 164

四、真正的好人:在社会大时空中获得锻炼与确认 167

(一)学习和劳动集体中的优秀成员 168

(二)为社会尽职尽责的优秀公民 168

(三)捍卫祖国独立自由的优秀儿女 169

(四)“永远仰望着闪着崇高思想的高峰” 170

第七章 智育:致力于增进每个学生的“智力尊严” 172

一、“智育的实质”:使人“通过获得知识而变得聪明” 172

(一)目标:“培养聪明才智的问题……是一切的根本” 173

(二)依据:“人的思维所能达到的成就是无止境的” 175

(三)机制:智力发展与聪明人成长的原理与条件 176

(四)障碍:不完备的“智育”使聪明孩子变得愚蠢 179

二、“整个智育和教学体制极需彻底地科学地加以改善” 181

(一)重中之重:培育“智力情感”,增进“智力尊严” 181

(二)指导学生掌握通用的求知方法和学习技能 183

(三)独创的“思维课”:观察、惊讶、思索、发现…… 185

(四)鼓励每个学生“按照天才组织自己的生活” 187

(五)让学生的智力积极性随学习成绩同生共长 188

三、完备的智育需要“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 189

(一)大自然:智力发展所需的惊奇感、鲜明形象与无穷奥秘 189

(二)让“学生为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 191

(三)“第二套大纲学习”:为学生个性发展打好“智力底子” 192

四、“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194

(一)“世界观是意识、观点、信念和行为的统一” 194

(二)世界观教育应渗透在整个智育过程之中 195

(三)世界观教育应该而且可能从低年级开始 197

第八章 体育:使“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一致地得到增强” 199

一、“体育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199

二、以人文与科学之光照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201

(一)“经常的教育学观察”:温情注视与定期体检 201

(二)确立“人能够积极影响生命过程等科学信念” 202

(三)“心情愉快,这是恢复身心健康的力量的源泉” 204

三、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措施与健康教育 205

(一)“健康的极重要源泉是我们周围的自然界” 206

(二)基于调查研究的营养教育与食欲激发 207

(三)合乎学生身心活动节律的作息制度 209

(四)让孩子适度疲劳:劝阻家长过度呵护 211

(五)使“运动成为每个人都喜爱的活动” 211

四、精神健康:新时代亟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212

(一)精细、复杂、脆弱的神经系统亟待保护和发展 213

(二)关注“学校性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与危害 214

(三)“医疗教育学”: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与预防 215

(四)大脑神经细胞萎缩:“可以用惊奇、诧异来治好” 216

五、在劳动和体育活动中锻造体魄与精神双重健美 216

(一)劳动:融合“体力、耐力、毅力和精神的力量” 217

(二)旨在锻炼勇敢顽强精神的军事体育活动 217

(三)激励学生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坚持自我锻炼 219

第九章 美育: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确立自身的美” 221

一、“美育在教育教学工作系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221

(一)美感:标志着人“脱离动物界并成为有才能的人” 222

(二)审美教育:“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 223

(三)美育指归:通过审美激发“成为美的人的需要” 225

二、引导学生赞叹、维护和增进大自然的美 227

(一)赞叹大自然千姿百态的景色美 228

(二)赞叹大自然幽静朦胧的意境美 229

(三)赞叹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美 230

(四)从欣赏到维护、增进大自然的美 231

三、引导学生感受、珍惜社会主义社会之美 232

(一)感受今胜于昔的社会进步之美 232

(二)感受普通劳动者奉献精神之美 233

(三)感受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之美 235

(四)以社会主人翁的态度祛丑扬美 236

四、引导学生鉴赏、浸染文化财富中的美 237

(一)在书籍阅读中崇仰真理之美 237

(二)在艺术活动中领略创造之美 238

(三)追溯文化珍品背后的探索精神之美 241

五、让学生“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和自己本人的艺术家” 242

(一)人之美:“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 242

(二)自我完善:“用美把邪恶和丑恶现象挤跑” 243

(三)学会创造美:以多种方式表达理想中的美 245

第十章 劳动教育:培养手执“金钥匙”的“真正的人” 248

一、“劳动教育”:“这个词组是不可分割的” 248

(一)无教育的劳动:让学生厌烦并力图尽快摆脱 249

(二)“劳动教育”:涵盖德、智、体、美诸育的综合概念 250

(三)“劳动素养”:重点是“关切心”和“创造性” 252

二、“劳动教育的规律”:“体力上和精神上的统一” 255

(一)改造体力劳动:使之“变成为充满智力的活动” 255

(二)提供充分选择:让学生显现各自“含金的矿脉” 256

(三)集体劳动与单独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的全覆盖 257

(四)“劳动和困难是孪生兄弟”:“幸福和欢乐的源泉” 261

三、面向理想与现实:劳动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公民教育 262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必要性到现实性 263

(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264

(三)自我服务、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公民的阶梯 266

四、劳动教育的最高关切:“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 268

(一)自觉地以劳动的幸福抵制作为“万恶之源”的惰性 268

(二)每天劳动不止,让心灵如天天耕地的犁铧光洁如镜 269

(三)通过普通而平凡的劳动“登上人类尊严的最高阶梯” 271

第十一章 个性和谐发展:“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和谐” 273

一、个性和谐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273

(一)个性和谐发展:个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74

(二)人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呼唤个性和谐发展 278

(三)社会发展赋予每个人“确立和积极表现个性的权利” 280

二、和谐教育:“学校的使命是要和谐一致地培养人” 281

(一)优化自然与精神环境以收潜移默化之效 281

(二)增进以师生关系为主导的人际关系和谐 282

(三)务使各类教育横向上协调一致,纵向上前后贯通 283

(四)重视个别教育,使之与集体教育相配合 285

(五)重视暗示教育,使之与明示教育相配合 286

三、积极而适度的斗争:从“非和谐”走向和谐的重要途径 288

(一)教育中的“非和谐”:个性和谐发展的现实障碍 288

(二)提倡以高尚友谊驱除庸俗的“哥们义气” 290

(三)崇正祛邪:“寄希望于一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 291

四、“孩子们……应当是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者” 293

(一)追求高尚情趣: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和谐 293

(二)牢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都与我有关” 294

(三)集批判者、改造者、建设者诸角色于自身 295

第十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成因、特色、功绩、影响 298

一、成因分析:解放的时代,僻静的基地,不懈的探索 298

(一)“三次解放”激发公民对精神与教育的需求 298

(二)教育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潮流的推动 300

(三)帕夫雷什中学:僻静而质朴的“教育实验室” 302

(四)“我的教育学”:“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 304

二、理论特色:体现于立场、基础、方法、内容、叙述诸端 307

(一)学术立场:以个人与社会共同幸福为本位 307

(二)理论基础:哲学及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 312

(三)研究方法:“自然条件下进行的长期实验” 315

(四)“信念教育学”:对“知识教育学”的超越 316

(五)夹叙夹议:往返于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之间 320

三、历史功绩:继承、弘扬、矫正、发展及若干超前性探索 323

(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继承、坚守与弘扬 323

(二)对马卡连柯教育遗产的继承、捍卫、丰富与发展 325

(三)与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教育观点的简略比较 330

(四)探索先驱:以“幸福教育”、“学会关心教育”为例 339

四、现实影响:从偏僻乡村到全乌克兰、全苏联,正走向全世界 344

(一)江山虽改,影响却增:精神和思想之相对独立 344

(二)在中国的影响:四十年来长盛不衰,堪称奇迹 345

(三)有此为证:享誉世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论家 346

主要参考文献 350

附录一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文版本信息简表 353

附录二 寻觅之乐:晒晒我搜集“苏著”的历程与体验 358

后记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