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篇 2
第一章 历史沿革 2
第一节 秦汉时期 2
第二节 隋唐宋时期 6
第三节 明清时期 8
第四节 现代发展 10
第二章 治疗皮肤病的机制和功效 14
第一节 机制 14
一、祖国医学认识 14
二、临床医学认识 16
第二节 功效 19
2技法篇 24
第三章 操作常规 24
第一节 针具 24
一、按针具粗细分类 25
二、按火针针体分类 26
三、按针尖分类 26
四、按针具材质分类 26
五、按加热形式分类 27
六、按使用方法分类 28
七、按手柄隔热分类 28
八、按针体伸缩分类 29
九、按内外治用法的分类 29
十、按使用次数分类 29
十一、按专用与非专用分类 30
第二节 辅助工具 31
第三节 操作方法 32
一、操作前 32
二、操作中 35
三、操作后 37
第四节 练针方法 39
第五节 取穴方法 41
一、以皮损性质定腧 42
二、依皮损部位定腧 43
三、以痛定腧 43
四、以经定腧 45
第四章 火针刺法 46
一、点刺法 46
二、散刺法 47
三、密刺法 47
四、围刺法 47
五、刺络法 47
六、烙熨法 48
七、割治法 48
第五章 操作中的要领 49
一、针刺部位 49
二、针刺角度 49
三、针刺深度 49
四、针刺距离 51
五、刺激量的控制 51
六、烧针温度的控制 52
七、施术间隔时间 52
第六章 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 53
第一节 注意事项及禁忌 53
一、注意事项 53
二、禁忌 55
第二节 意外情况处理及预防 56
一、疼痛 56
二、感染 57
三、针刺时达不到预期的深度 58
四、出血、血肿 59
五、晕针 60
六、滞针 62
七、弯针、断针 63
八、烫伤 64
3临床篇 68
第七章 感染性皮肤病 68
第一节 疖(疖) 68
第二节 有头疽(痈) 73
第三节 发际疮(毛囊炎) 77
第四节 丹毒(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81
第五节 热疮(单纯疱疹) 85
第六节 蛇串疮(带状疱疹) 88
第七节 疣目(寻常疣) 92
第八节 鼠乳(传染性软疣) 95
第九节 扁瘊(扁平疣) 98
第十节 跖疣(掌跖疣) 102
第八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105
第一节 粉刺(痤疮) 105
第二节 酒渣鼻(酒渣鼻) 109
第三节 油风(斑秃) 113
第四节 脂瘤(皮脂腺囊肿) 116
第五节 痰核(脂肪瘤) 120
第九章 色素障碍性疾病 123
第一节 白驳风(白癜风) 123
第二节 黛黑斑(黄褐斑) 128
第三节 寿斑(脂溢性角化病) 131
第十章 瘙痒性皮肤病 135
第一节 湿疮(湿疹) 135
第二节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140
第三节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143
第四节 顽湿聚结(结节性痒疹) 147
第五节 松皮癣(皮肤淀粉样变) 150
第十一章 物理性皮肤病 154
第一节 冻疮(冻疮) 154
第二节 肉刺(鸡眼) 157
第三节 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 160
第十二章 其他类皮肤病 165
第一节 白疕(银屑病) 165
第二节 紫癜风(扁平苔藓) 170
第三节 瘑疮(掌跖脓疱病) 174
第四节 虫咬皮炎(虫咬皮炎) 177
第五节 阴痒(外阴白斑) 180
第六节 皮痹(硬皮病) 184
参考文献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