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3
第一节 关于货币起源 3
第二节 近年来在货币起源问题上值得检讨的问题 7
一、贝的作用绝对化 7
二、货币产生时间不断上推 9
三、随意解释古文献和考古资料 10
四、货币理论和思想方法需要更新 11
第三节 传统的货币起源观 13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观 13
二、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论述 16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货币起源观 21
第四节 货币起源的理论问题 22
一、马克思主义的货币观 22
二、货币起源的社会发展历程 34
三、研究货币起源的历史方法 39
第五节 货币起源诸说辩 42
一、几个常见的例证 42
二、贝不是“作为货币的货币” 53
第六节 青铜——中国货币的前奏 75
一、商朝与铜 75
二、西周与铜 77
三、关于“徵” 87
四、商周铜的来源 91
五、商周铜的形态 93
第七节 余论 96
一、早期货币的诞生 96
二、中国货币的职能 103
三、关于布帛 107
四、关于金银 110
形成篇 117
货币形成的时代 117
第一节 西周封建 117
一、封邦建国 117
二、宗法制 120
三、井田制 121
第二节 霸业春秋 122
第三节 战国纵横 129
第四节 初并天下 132
事纪 136
第一节 春秋 136
一、东周市场的繁盛 136
二、铸币初现 141
三、春秋中原铲币 143
四、春秋北方刀币 145
第二节 战国 146
一、战国中原铲币 146
二、战国东方刀币 149
三、战国南方蚁鼻钱 154
四、战国西方圜钱 156
五、各类货币的交融 164
六、山东诸国的黄金 178
七、楚国的黄金 182
八、秦统一战争时期的货币 186
九、战国诸子笔下的货币 198
十、管子学派与《管子》论货币 211
第三节 秦统一货币 218
一、秦帝国的货币 218
二、秦二世复行半两钱 222
三、铸币技术的进步 226
传纪 231
管仲 231
周景王和单旗 238
李悝 242
商鞅 247
五铢篇 257
五铢时代 257
第一节 西汉 257
一、汉初的恢复 257
二、武帝的盛世 264
三、西汉后期的危机 267
第二节 新朝 272
第三节 东汉 277
一、刘秀创立东汉 278
二、班超父子经营西域 280
三、东汉后期内乱不断 287
第四节 三国西晋 289
一、曹氏魏国 292
二、刘氏蜀汉 293
三、孙氏吴国 295
四、司马氏西晋 296
第五节 东晋南朝 297
一、东晋偏安 298
二、刘宋 299
三、南齐 301
四、萧梁 302
五、南陈 303
第六节 十六国北朝隋 304
一、五胡十六国 304
二、北朝、隋 307
事纪 310
第一节 西汉 310
一、汉初半两小钱 310
二、汉初黄金 313
三、吕后铸八铢半两钱 318
四、英钱的盛行 321
五、文帝更铸四铢半两钱 322
六、吴王钱铸成七国之乱 326
七、文景时期财政明显好转 330
八、武帝初铸三铢钱 334
九、文景积累被耗尽 336
十、武功爵和口赋 344
十一、皮币和白金 347
十二、煮盐冶铁和均输平准 349
十三、改铸五铢 354
十四、算缗和告缗 356
十五、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 359
十六、官俸改钱 365
十七、酎金失侯和麟趾马蹄 367
十八、张骞报告西域货币信息 372
第二节 新朝 377
一、王莽铸错刀契刀 377
二、王莽二改货币——大小泉制 381
三、王莽三改货币——宝货制 385
四、五均六筦 388
五、王莽四改货币——货泉和货布 391
六、莽钱——铸币的新技术舞台 395
第三节 东汉 398
一、新汉之际的货币 398
二、东汉再铸五铢 403
三、第一部货币专史——《汉书·食货志》 405
四、西域铸汉佉二体钱 409
五、灵帝铸四出文钱 416
六、董卓铸小钱 422
第四节 三国西晋 425
一、曹魏更立五铢钱 425
二、蜀汉铸直百五铢 428
三、孙吴铸当千大钱 430
四、西晋社会和《钱神论》 432
第五节 东晋南朝 438
一、宋文帝铸四铢钱 438
二、孝建—景和,从四铢到二铢 441
三、南齐尝试铸钱 446
四、萧梁天监钱和女钱 448
五、萧梁普通年间铸铁钱 451
六、陈朝铸行六铢钱 455
第六节 十六国北朝隋 459
一、蜀地成汉铸汉兴钱 459
二、石赵铸丰货钱 461
三、前凉铸凉造新泉 463
四、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 469
五、魏末变乱中的永安五铢钱 472
六、北齐的常平五铢钱 476
七、西魏的所谓“大统五铢” 479
八、北周三钱 481
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货币 486
十、隋,铸最后的五铢 494
传纪 499
贾谊 499
邓通 502
刘濞 504
张汤 508
卜式 511
桑弘羊 513
贡禹 519
王莽 521
荀悦 528
沈充 531
孔琳之 533
顾烜 535
元澄 538
高谦之、高道穆兄弟 543
后记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