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 规则 原理 应用 第5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易延友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519737467
  • 页数:6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以导论—总论—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起诉与审判—执行程序与特别程序为逻辑主线,以他国制度为参照,以相关案例为补充,并辅以简洁直观的插图、表格、拓展阅读等多元化教学元素,对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具体制度和诉讼程序进行分析与阐释的刑事诉讼法教科书。本次将根据最新立法修订与实务发展,精析新选案例,修订而为第五版。

第一编 导论 3

第一章 刑事诉讼概论 3

第一节 刑事诉讼 4

一、刑事诉讼的概念与本质 4

二、刑事诉讼的起因 7

三、刑事诉讼的特征 10

四、刑事诉讼的阶段 11

五、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13

六、其他诉讼参与人 14

七、刑事诉讼中的公众与媒体 15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 16

一、刑事诉讼法典 16

二、宪法中的刑事诉讼规范 19

三、监察法中的刑事诉讼规范 20

四、人民陪审员法 22

五、其他法律中的刑事诉讼规范 22

六、有关刑事诉讼的法律解释与司法解释 22

七、国际法中的刑事诉讼规范 23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学 24

一、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 24

二、刑事诉讼法学的对象 25

三、刑事诉讼法学的方法 27

第二章 刑事诉讼历史沿革 32

第一节 古老的弹劾式诉讼 33

一、古罗马的弹劾式诉讼 33

二、古代英国的弹劾式诉讼 35

三、古代中国的弹劾式诉讼 37

第二节 欧洲大陆之纠问式诉讼 40

一、纠问式诉讼的起源 40

二、教会法院纠问式诉讼的特征 41

三、世俗法院诉讼程序的纠问化 43

第三节 英美陪审团审判 47

一、威廉征服与陪审团的引进 47

二、亨利二世改革与陪审团的司法化 49

三、拉特兰宗教会议及审判陪审团的产生 52

第三章 刑事诉讼模式 56

第一节 埃斯曼的三分法理论 57

一、弹劾式诉讼 57

二、纠问式诉讼 58

三、混合式诉讼 58

第二节 帕卡的“两个模式”理论 59

一、犯罪控制模式 60

二、正当程序控制模式 60

第三节 达马斯卡的诉讼模式理论 61

一、国家理念与诉讼目标 62

二、司法官僚结构及其对诉讼程序的影响 63

三、法律程序的类型与应用 65

第四章 刑事诉讼理念 69

第一节 程序正义 70

一、正义与程序正义 70

二、什么是程序正义 71

三、为什么需要程序正义? 73

四、程序正义的实践效果 76

五、程序正义与我国刑事诉讼 77

第二节 人权保障 78

一、人权保障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78

二、平等自由主义者的人权观 80

三、我国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 81

第三节 审判独立 84

一、审判独立之制度价值 84

二、法官独立是审判独立之前提 85

三、我国审判独立之制度建设 88

第五章 刑事诉讼原则 90

第一节 国际通行原则 91

一、无罪推定 91

二、有权获得辩护 95

三、不受任意逮捕与拘禁 97

四、私生活秘密不受任意侵犯 98

五、不被强迫自证其罪 99

六、迅速审判 100

七、审判公开 101

八、对质和申请法庭强制证人出庭作证 102

九、反对双重归罪 104

第二节 我国特有的刑事诉讼原则 106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106

二、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107

三、依靠群众 107

四、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107

五、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108

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108

七、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109

第三节 基本制度与规则 110

一、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111

二、两审终审 111

三、人民陪审 113

四、认罪认罚从宽 116

五、具有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不能追究 116

六、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117

七、国际司法协助 119

第二编 总论 125

第六章 律师帮助权 125

第一节 律师帮助权概论 126

一、律师帮助权的起源 126

二、律师帮助权的理论基础 127

三、我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律师帮助权 130

第二节 选任律师辩护 131

一、选任律师辩护的权利 131

二、选任辩护律师的主体 133

三、选任律师的时间 133

四、执法机关的告知义务 134

五、辩护人的人数与人员范围 135

第三节 指定律师辩护 137

一、为可能面临严厉刑罚者指定辩护 137

二、为有生理缺陷者指定辩护 137

三、为经济困难者指定辩护 138

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 142

五、值班律师制度 144

六、自我辩护与拒绝律师辩护 146

第四节 辩护人的责任与地位 148

一、辩护人的责任 148

二、辩护人的义务 149

三、辩护人的独立地位 152

第五节 辩护人的权利 156

一、侦查阶段的法律帮助权 156

二、会见、通信权 156

三、阅卷权 159

四、调查取证权 160

五、保守执业秘密权 161

六、申诉控告权 163

七、特定情形下拒绝辩护的权利 165

第六节 有效的律师帮助权 165

一、有效律师帮助权的含义 165

二、有效律师帮助的标准 166

第七节 被害人的律师帮助权 177

一、被害人律师帮助权的意义 177

二、被害方委托律师的权利主体 177

三、被害方委托律师的时间 178

四、被害人诉讼代理人的范围 178

第七章 管辖与回避 179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国家机关 180

一、人民法院 180

二、人民检察院 184

三、监察委员会 186

四、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 187

第二节 立案管辖 189

一、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90

二、监察机关直接调查(侦查)的案件 192

三、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94

四、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 197

第三节 审判管辖 197

一、级别管辖 197

二、地域管辖 198

三、移送管辖 200

四、指定管辖 200

五、专门管辖 203

第四节 回避制度 204

一、申请人与申请对象 204

二、回避的原因 206

三、申请回避的程序 208

第五节 整体回避与管辖权异议 211

一、整体回避的来由 211

二、整体回避与管辖权异议 213

第八章 证据 215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与属性 217

一、证据的概念 217

二、证据的属性 222

第二节 证据的可采性 225

一、可采性的含义 225

二、证据的适格性 226

第三节 证据的关联性 228

一、关联性的功能与含义 228

二、关联性的判断 230

第四节 证人证言规则 231

一、证人的作证义务与强制证人出庭作证 231

二、特免权规则 232

三、对证人的保护 235

四、证人的作证能力与证言范围 236

五、对证人的诘问与弹劾 237

六、证言的审查判断与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情形 238

第五节 专家证言与鉴定意见 239

一、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规则 239

二、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根据的情形 240

三、检验报告的可采性 240

第六节 实物证据的验真 240

一、验真的含义与性质 240

二、验真的基本方法 242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实物证据的验真 243

第七节 文书证据的原始性要求 243

一、原件要求及其适用范围 243

二、例外情形 245

第九章 证明 246

第一节 证明对象 247

一、证明对象之界定 247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之证明对象 247

三、无须证明之事实 248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分配 250

一、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理 250

二、英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251

三、大陆法系证据法上之证明责任:以德国为例 253

四、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证明责任概念之比较 254

五、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254

第三节 证明标准 257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与实质 257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259

三、补强证据规则 262

第十章 期间、送达与附带民事诉讼 264

第一节 期间 265

一、期间与期日 265

二、期间的计算 265

三、期间的恢复 266

四、法定期间 266

第二节 送达 271

一、送达的概念及特点 271

二、送达回证 271

三、送达程序 271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 272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与意义 272

二、程序特征 273

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276

四、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278

五、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 279

第三编 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 285

第十一章 立案、侦查与调查 285

第一节 立案 287

一、立案的材料来源 287

二、立案的条件 288

三、对立案材料的接受与审查 290

四、对立案材料审查后的处理 291

五、对不立案决定的救济 292

第二节 侦查概述 293

一、侦查的概念和原则 293

二、侦查的目的与方法 294

三、侦查工作的种类 294

第三节 对职务犯罪的立案与调查 295

一、调查的含义与实质 295

二、对职务犯罪案件的立案 297

三、职务犯罪调查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298

第四节 侦查终结与调查终结 299

一、侦查终结前听取辩护律师意见 299

二、提出起诉意见书或不起诉意见书 299

三、撤销案件或作其他处理 300

第五节 补充侦查与补充调查 301

一、补充侦查 301

二、补充调查 302

第十二章 搜查与扣押 304

第一节 不受任意搜查、扣押的权利 305

一、搜查、扣押涉及的公民宪法权利概述 305

二、不受任意搜查、扣押的权利 307

第二节 搜查、扣押的基本含义 308

一、搜查 308

二、扣押 311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搜查与扣押 312

第三节 搜查、扣押的程序规制 315

一、适当根据与令状主义 315

二、搜查、扣押的合理性要求 320

三、对搜查、扣押的其他程序约束 322

第十三章 强制措施 324

第一节 强制措施的概念、功能与体系 325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与特征 325

二、强制措施的功能 325

三、强制措施的体系 326

第二节 抓捕、带到措施 328

一、紧急情况下的抓捕、带到措施:拘留 328

二、拘留的辅助措施:留置盘问 331

三、拘留的补充措施:扭送 331

四、通常情况下的抓捕、带到措施:拘传 332

第三节 羁押措施:逮捕 333

一、逮捕的一般条件 334

二、对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人、累犯以及身份不明之人的逮捕 336

三、对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之人的逮捕 337

四、逮捕的权限与程序 341

五、对人大代表适用的特别程序 342

六、逮捕后的继续审查 343

七、逮捕的撤销与变更 343

第四节 羁押替代性措施:取保候审 344

一、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 344

二、取保候审的种类 344

三、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 345

四、保证人的条件与义务 345

五、取保候审的决定 345

六、取保候审的执行 346

七、保证金的没收程序 346

八、对保证人的处罚程序 347

九、保证金的退还程序 347

第五节 准羁押措施:监视居住 347

一、监视居住的法律性质 347

二、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 348

三、监视居住的决定与执行 348

四、被监视居住人应遵守的义务 349

五、监视居住的期限与刑期折抵 350

第十四章 讯问犯罪嫌疑人 351

第一节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 352

一、历史沿革 352

二、基本含义 356

第二节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361

一、为什么严禁刑讯逼供? 361

二、刑讯逼供及其他非法方法 364

三、刑讯逼供与律师在场权 366

四、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368

五、讯问前告知权利与义务 369

第三节 侦查讯问的其他规则与询问证人、被害人规则 370

一、讯问主体 371

二、讯问场所 371

三、保证犯罪嫌疑人的休息和饮食 372

四、讯问同案嫌疑人应分别进行 372

五、特殊对象讯问规则 373

六、笔录核对规则 373

七、询问证人、被害人规则 373

第十五章 其他侦查措施 375

第一节 技术侦查 376

一、概念与适用范围 376

二、适用程序与期限 379

三、技术侦查措施的执行与获得的证据的使用 381

第二节 陷阱侦查与控制下的交付 382

一、概念与目标 382

二、限制性规定与陷阱辩护 383

三、诱惑侦查获得的证据的可采性 386

第三节 鉴定 387

一、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 387

二、鉴定人的资格与鉴定意见 388

三、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388

第四节 辨认 388

一、目击证人指认/辨认的意义及其局限 388

二、有关辨认的程序性规定 389

第五节 通缉 391

一、通缉的概念与性质 391

二、通缉的程序规定 391

第十六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393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394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发展 394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 400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模式 401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 402

一、因侵犯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免权获得的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 402

二、因侵犯住宅权、隐私权获得的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 404

三、因侵犯人身权获得的非法证据的排除 408

四、因侵犯获得律师帮助权获得的非法证据的排除 410

五、间接渊源于违法行为的证据是否排除——“毒树之果”原理 414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 417

一、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 417

二、争议证据合法性的证明 420

三、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对证据合法性的审查与处理 422

第四编 起诉与审判 425

第十七章 审查起诉 425

第一节 审查起诉概论 426

一、审查起诉的概念与地位 426

二、审查起诉的内容与功能 427

三、审查起诉的程序 427

四、审查起诉的期限 429

五、审查起诉后的处理 429

六、对监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的处理 431

第二节 提起公诉 433

一、提起公诉的条件 433

二、起诉书的制作 433

三、起诉书与其他案卷材料的移送 435

四、建议适用简易程序或速裁程序 437

五、提起公诉之效果 437

六、起诉事实的同一性与单一性 438

七、公诉之追加、变更与撤回 440

第三节 不起诉 442

一、不起诉的分类 442

二、不起诉的程序 447

三、对不起诉决定的救济 449

第十八章 公正审判权 451

第一节 迅速审判权 452

一、迅速审判权的意义 452

二、迅速审判权中“迅速”的界定 453

三、侵犯迅速审判权的后果 456

第二节 由无偏倚的法庭审判的权利:电视认罪与媒体审判 461

一、由无偏倚的法庭审判的权利概述 461

二、对被告人不利的审前报道 462

三、律师庭外言论的自由与边界 464

第三节 知悉被指控证据的权利:证据开示 472

一、作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证据开示:单向模式 472

二、防止突袭式辩护的证据开示:双向模式 472

三、我国双向模式的证据开示 473

第四节 对质权与强制取证权 475

一、对质权与强制取证权的含义 475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对质权 481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取证权 485

第五节 反对双重归罪 486

一、法律渊源与理论基础 486

二、“同一罪行” 487

三、“双重危险”/“再次起诉” 488

第十九章 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 492

第一节 公诉案件庭前审查 493

一、公诉审查的概念与分类 493

二、对公诉案件进行审查的内容 493

三、审查后的处理 494

第二节 庭前准备与庭前会议 495

一、庭前准备 495

二、庭前会议 496

第三节 公诉案件法庭审判 499

一、开庭 499

二、法庭调查 500

三、法庭辩论与被告人最后陈述 504

四、法庭纪律与法庭秩序 507

五、法庭审判笔录 508

第四节 延期审理与中止审理 509

一、延期审理 509

二、中止审理 510

第五节 评议和宣判 511

一、评议 511

二、宣判 512

第六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512

一、判决 512

二、裁定 514

三、决定 514

第二十章 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 516

第一节 自诉概论 517

一、自诉与自诉案件 517

二、自诉案件的范围 517

三、提起自诉之限制 518

第二节 自诉案件之提起 519

一、提起自诉的主体 519

二、提起自诉的条件 520

三、提起自诉的方式 520

四、自诉之可分性 521

五、自诉与公诉之合并审理 521

第三节 自诉之追加与撤回 522

一、自诉之追加 522

二、自诉之撤回 522

第四节 自诉之受理与审判 523

一、对自诉案件的审查与受理 523

二、自诉案件的审判 528

第五节 反诉 530

一、反诉之概念及适用程序 530

二、反诉成立之条件 530

第二十一章 认罪认罚从宽程序 533

第一节 认罪认罚与控辩协商 535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背景 535

二、认罪认罚从宽与辩诉交易 536

三、认罪认罚从宽的基本含义 539

四、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原则 542

五、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中的控辩协商 545

六、认罪认罚具结书与律师帮助 548

七、人民法院对指控罪名与量刑建议的接受与拒绝 550

第二节 简易程序 552

一、刑事程序之正当化与简易化 552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554

三、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 554

四、简易程序的适用方式 554

五、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审理 555

六、简易程序变更为普通程序 556

第三节 速裁程序 556

一、速裁程序的由来 556

二、速裁程序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适用方式 557

三、速裁程序对普通程序的简化 558

四、速裁程序的审理期限 558

五、速裁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 559

第二十二章 上诉与抗诉 560

第一节 上诉与抗诉概论 561

一、上诉、抗诉与第二审程序 561

二、上诉与抗诉制度之意义 561

第二节 上诉与抗诉之主体 565

一、上诉权人(上诉人) 566

二、抗诉机关 567

三、被害人的申请抗诉权 567

第三节 上诉与抗诉之提起与撤回 569

一、提起上诉、抗诉之期限 569

二、提起上诉、抗诉之方式 569

三、上诉、抗诉之理由 570

四、上诉与抗诉之撤回 570

第四节 上诉、抗诉案件的审判 571

一、全面审查原则 571

二、第二审审判方式 572

三、第二审程序对案件的处理 574

四、审理期限及裁判效力 577

五、查封、扣押、冻结在案财物的处理 578

第五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 579

一、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含义 579

二、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意义 581

三、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适用 581

第二十三章 申诉与再审 584

第一节 再审的概念与特征 585

一、再审的概念 585

二、再审的特征 585

三、再审程序的材料来源 586

第二节 申诉的提起与受理 587

一、申诉的概念 587

二、申诉的理由 588

三、申诉的受理和审查 588

四、申诉的审查期限及审查之后的处理 588

五、对驳回申诉的救济与处理 589

第三节 再审程序的提起与审判 592

一、再审程序的提起 592

二、对再审案件的审理 594

三、再审后的处理 596

第二十四章 死刑复核 601

第一节 死刑与死刑复核程序 602

一、死刑正当性之反思 602

二、我国对待死刑的态度 603

三、死刑复核程序与死刑复核权 604

第二节 死刑案件的报核 607

一、向最高人民法院报核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程序 608

二、向高级人民法院报核死缓案件程序 609

三、死刑报核中的案卷移送 610

第三节 死刑案件的复核 610

一、死刑复核的内容与方式 610

二、复核后的处理 611

三、其他程序上之事项 613

第五编 执行程序与特别程序 617

第二十五章 执行 617

第一节 执行的概念与对象 618

一、执行的概念 618

二、执行的对象 618

第二节 死刑立即执行裁判的执行 619

一、签发执行死刑命令与交付执行 619

二、指挥与监督执行 619

三、执行死刑的方法与场所 621

四、执行中若干问题的处理 622

五、执行后的若干事项 623

第三节 其他生效裁判的执行 623

一、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的执行 623

二、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 623

三、管制、缓刑和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624

四、宣告无罪或者免除刑罚判决之操作 625

五、财产与财产刑的执行 625

第四节 执行的变更 626

一、执行变更的概念 626

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变更程序 626

三、无期徒刑等刑罚的减刑程序 627

第五节 执行的变通 628

一、执行变通的概念 628

二、假释及假释的决定程序 629

三、监外执行的法律规定及相应程序 629

第六节 对新罪、漏罪及申诉的处理 630

一、对新罪、漏罪的处理 630

二、对判决有误及罪犯申诉的处理 630

第二十六章 特别程序 632

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 633

一、历史溯源 633

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原则 635

三、指定辩护制度 635

四、成长经历调查 636

五、限制羁押措施的适用与分管分押制度 636

六、讯问、审判中的特别保护 637

七、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637

八、不公开审理制度 638

九、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639

第二节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程序 639

一、适用范围 639

二、适用程序 640

三、轻缓刑罚 640

第三节 缺席审判程序 641

一、缺席审判程序的由来 641

二、缺席审判适用的案件范围与适用条件 642

三、缺席审判案件的管辖 644

四、缺席审判案件中传票的协助送达 644

五、缺席审判案件中的律师帮助权 645

六、缺席审判案件的上诉与抗诉 645

七、缺席审判案件的重新审理 646

第四节 刑事被追诉人逃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648

一、适用范围 648

二、适用程序 648

三、处理结果与程序的终止与回转 649

第五节 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 653

一、制度渊源 653

二、适用条件 654

三、适用程序 654

四、法庭审理与检察监督 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