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阳宏生,谭筱玲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69019957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全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的基本特色,阐明了广播电视事业的性质、任务和功能,揭示了中国广播电视内容生产、产业经营、体制管理、媒介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了中国广播电视的传播理念、法治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论述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广播电视受众与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该著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特征,可供新闻传播研究人员、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高校新闻传播广播电视专业师生使用。

绪论 1

一、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 1

二、广播电视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三、广播电视学的特性与当代价值 5

第一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基本性质 8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社会主义特色 8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

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11

三、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14

四、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五、全国统一的传播网络 19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的指导思想 22

一、以人为本,为受众服务 22

二、尊重传播规律,保障公民“四权” 24

三、坚持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的统一 27

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的统一 29

五、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 30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功能与任务 33

一、积极监测环境,推进民主政治 33

二、做好信息服务,促进经济建设 37

三、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娱乐审美 38

第二章 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变革 43

第一节 传播本位理念的确立 43

一、“正面宣传为主”的理念 43

二、“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立场 44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49

四、“三善论”的辩证媒体观 52

第二节 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 55

一、从重“量”到重“质” 55

二、从“封、捂、压”到“社会信息公开” 60

三、从“单一声音”到“多元话语” 63

第三节 传播途径及手段的变化 65

一、社会结构转化与广播电视功能变革 65

二、数字化、受众需求与传播理念重构 67

三、“交互传播”实现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 71

第四节 公共空间场域的构建 73

一、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 73

二、大众传媒的“公共原则”及其现实表征 74

三、积极利用传媒构建“公共空间” 78

第三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 84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发展 84

一、广播电视节目基本形态 84

二、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89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 92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92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 94

三、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合成 100

第三节 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传播 101

一、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新媒体 101

二、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传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106

三、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趋势 109

四、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创新 111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产业经营 119

第一节 广电产业经营的内涵、特征、进程与必然性 119

一、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119

二、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基本进程 121

三、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形成的社会条件 12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广播电视产业 125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基本原则 127

一、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双效原则 127

二、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差异化原则 127

三、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主业凸显原则 130

四、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专业化原则 131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模式与内容 133

一、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管理模式 133

二、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内容 138

第四节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运营 146

一、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运营的基本机制 146

二、广电产业集团化运营的优势与风险 149

三、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运营趋势 153

第五章 广播电视体制管理与目标建设 156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建设 156

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建设的意义 156

二、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建设的发展 158

三、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建设的特征 162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管理的创新 165

一、“四级办”:加快广电事业的发展 165

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激发广电事业的活力 168

三、制播分离:挖掘广电事业的潜力 170

四、三网融合:创新广电体制的契机 173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177

一、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177

二、建立市场运营体系 180

三、建立政府监管体系 183

四、建立中介社会服务体系 185

第四节 建立科学的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186

一、媒体的分类管理 186

二、核心资源的两种配置方式 188

三、产业主体的多元化 189

四、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 190

五、公共服务的多元互动 191

六、建立现代监管制度 192

第六章 广播电视的法治化建设 194

第一节 广播电视法治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194

一、法治与广播电视法治 194

二、加强广播电视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198

三、广播电视法治建设进程 200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法律制度 206

一、广播电视的法律关系 207

二、中国广播电视法规体系 211

三、广播电视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214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法治建设前瞻 225

一、广播电视立法任务 225

二、广播电视行政执法任务 226

三、广播电视普法任务 227

四、广播电视法律监督和执法监察任务 229

第七章 广播电视的接受主体 231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 231

一、广播电视接受主体的结构特征 231

二、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特征 235

三、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行为特征 238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沿革 240

一、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指导思想 240

二、逐步提高的地位:受众角色的变迁 243

三、日益清晰的图谱:受众理论的发展 246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主要方式 249

一、中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重要性 250

二、受众调查的主要形式 251

三、受众研究的分析方法 254

四、建立合理的受众调查机制 256

第四节 构建科学的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 259

一、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建构的背景 259

二、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 261

三、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未来趋向 266

第八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主体 270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人才素质的架构 270

一、广播电视人才的基本素质 270

二、广播电视人才的职业素质 273

三、广播电视人才的职业道德 278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 282

一、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的特征 282

二、媒介融合对人才的新需求 286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 288

一、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288

二、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289

三、中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现状 293

四、建立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新体系 300

第九章 广播电视发展的外部环境 303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政治建设 303

一、和谐社会与善治视野下的广播电视 303

二、主动设置议程,搭建公共交流平台 305

三、做好舆论监督,辅助政府调查决策 308

四、维护社会稳定,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 309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与经济建设 310

一、经济基础是广播电视发展的物质条件 311

二、广播电视经济报道促进经济信息的交流 312

三、多元化节目类型丰富经济传播的样式 314

四、广播电视产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 315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文化建设 317

一、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不竭动力 317

二、中国广播电视与多元文化格局 318

三、传播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20

四、反对“三俗”,增强“三力”,提升文化品格 321

第四节 中国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323

一、广播电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323

二、推动社会结构优化,促进社会公平分配 324

三、有效利用广播电视手段,增强社会管理职能 326

四、加强对农广播电视建设,缩小城乡信息服务差别 327

第五节 中国广播电视与全球语境 329

一、全面实施“走出去”工程 329

二、从“以内为主”到“内外并重” 331

三、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 333

四、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开展交流合作 334

第十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337

第一节 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互动之产物 337

一、媒介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337

二、广播电视与媒介融合 338

第二节 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电视的冲击 340

一、新媒体在传播特性上的优势 341

二、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市场份额的瓜分 344

三、新媒体对受众习惯和媒介生态的改变 347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介融合的高级表征 351

一、争议:“互联网+”与“+互联网” 351

二、“广播电视+互联网”理念:创新之根本 352

三、“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创新动力模型 357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