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经”与“十三经” 1
(一)目录特立经部 1
(二)“经”之意义 2
(三)“六经”与“六艺” 3
(四)六经之用 3
(五)六经缺《乐》 4
(六)孔子与五经 5
(七)六经不专属于儒家 6
(八)十三经之完成 7
二、经学略史 8
(一)孔门传道传经二派 8
(二)秦皇焚书 9
(三)西汉传经之盛 10
(四)西汉经学特点 11
(五)古文经之发现 12
(六)东汉今古文分争与混合 13
(七)东汉经学特点 13
(八)魏晋经学 15
(九)经学衰落之因缘 15
(十)六朝至五代之经学 16
(十一)宋代经学 17
(十二)历代石经 18
(十三)清代经学复兴 19
三、今古文经学述评 21
(一)今古文之分别 21
(二)就事实批评今古文 22
(三)就主张批评今古文 23
(四)就影响批评今古文 25
第一编 《周易》概论 29
第一章 《周易》解题(上) 29
一、“易”有三义 29
二、《周易》二解 30
三、《周易》作者 32
第二章 《周易》解题(下) 38
四、“十翼”作者 38
五、今本为古文《费氏易》 40
六、卦、爻、彖、象,《易》之经传 41
七、《周易》注本 42
八、宋儒《易》学 43
九、清儒《易》学 44
十、《周易》读法 45
第三章 释“卦”、“爻” 46
一、“卦”之意义 46
二、八卦 47
三、六十四卦 48
四、爻及爻辞 53
第四章 彖、象、文言 54
一、彖传 54
二、象辞(大象小象) 55
三、文言 57
第五章 系辞 63
一、论乾坤二卦 63
二、释《周易》术语 64
三、释各卦爻辞 66
四、杂论数卦 69
五、总论全书 70
第六章 《周易》之基本观念 76
一、易 76
二、象 80
三、阐发易象之辞 82
第二编 《尚书》概论 83
第一章 《尚书》解题 83
一、《尚书》名称 83
二、孔子纂《书》 84
三、今存《尚书》乃伪古文 85
四、古文《尚书》 87
五、今文《尚书》 89
六、《尚书》篇目 92
七、《尚书》注本 93
第二章 《书序》 94
一、《书序》所录百篇 94
二、《书序》可疑 96
三、《书序》与古文有关 101
四、读《尚书》不当信《书序》 101
第三章 记事之《书》(一) 102
一、《尧典》 102
二、《禹贡》 107
第四章 记事之《书》(二) 113
三、《金縢》 113
四、《顾命》 115
第五章 记言之《书》(一) 119
一、《盘庚》 119
二、《大诰》、《多士》、《多方》 124
三、《吕刑》 128
第六章 记言之《书》(二) 129
四、《康诰》、《酒诰》、《梓材》 130
五、《文侯之命》 132
六、五誓 133
第七章 记言之《书》(三) 139
七、《洪范》 139
八、《无逸》 145
九、《高宗肜日》 148
十、《西伯戡黎》 149
十一、《召诰》 149
十二、《立政》 150
十三、《洛诰》 150
第八章 记言之《书》(四) 151
十四、《皋陶谟》 151
十五、《微子》、《君奭》 155
十六、二十八篇总述 157
第三编 《毛诗》概论 159
第一章 《毛诗》解题 159
一、今存之《诗》为《毛诗》 159
二、《毛诗》非残本 161
三、风、雅、颂 161
四、《诗》之地域 162
五、《诗》之时代 162
六、《诗》之作者 163
七、孔子删《诗》之说未可信 164
八、《诗序》 165
九、《毛诗》注本 168
第二章 《诗》之编制 169
一、六义 169
二、南 170
三、风(十三国地域) 172
四、雅 174
五、颂 175
六、四始 177
七、风雅正变说不足据 178
第三章 《诗》之作法 178
一、赋比兴 178
二、《诗》多四言句 183
三、《诗》有“兮”字调 183
四、各章字句多相同者 185
五、《诗》之夸饰 186
六、《诗》之用韵 186
第四章 《诗》之抒情 187
一、《诗》以抒情为主 187
二、男女夫妇之情 187
三、亲子之情(《蓼莪》) 193
四、兄弟之情(《常棣》) 194
五、朋友之情(《蒹葭》) 195
六、闲适之情(《衡门》) 195
七、慷慨之情(《无衣》) 196
八、温柔敦厚 196
第五章 《诗》之美刺 197
一、刺诗 197
二、美诗 203
第六章 《诗》之价值 211
一、《诗》为我国诗歌之祖 211
二、《诗》在文学中之地位 212
三、《诗》在文学史中之地位 214
四、《诗》在五经中之地位 214
五、《诗》在古学术史中之地位 215
六、《诗》有古代社会史材料 217
第四编 《周礼》概论 218
第一章 《周礼》解题 218
一、“三礼” 218
二、《周礼》之名始于刘歆 219
三、《周礼》为晚出古文经 219
四、《周礼》作者 221
五、《考工记》别为一书 224
六、六篇目次 225
七、《周礼》注本 225
第二章 天官冢宰 226
一、太宰 227
二、小宰 231
三、冢宰属官 233
第三章 地官司徒 236
一、大司徒 236
二、小司徒 240
三、司徒属官 241
第四章 春官宗伯 245
一、大宗伯 245
二、小宗伯 247
三、宗伯属官 248
第五章 夏官司马 251
一、大司马 251
二、小司马 254
三、司马属官 255
第六章 秋官司寇 258
一、大司寇 258
二、小司寇 260
三、司寇属官 262
四、五官总论 265
附录 补冬官之《考工记》 266
一、冬官司空 266
二、《考工记》总论 266
三、《考工记》表 268
第五编 《仪礼》《礼记》概论附《孝经》《尔雅》 270
第一章 《仪礼》解题 270
一、《仪礼》为礼经 270
二、《仪礼》汉无“仪”字 271
三、《士礼》以首篇得名 272
四、《仪礼》今古文 273
五、《仪礼》出于孔子 274
六、十七篇次序 276
七、《仪礼》中有“记”有“传” 277
八、《仪礼》注本 277
九、《仪礼》与《礼记》 278
第二章 《礼记》解题 279
一、《礼记》是“记”非“经” 279
二、《大戴礼记》、《小戴礼记》 279
三、《礼记》撰人 282
四、四十九篇多采他书 283
五、《礼记》今古文 285
六、《礼记》篇目分类 286
七、《礼记》注本 289
第三章 《孝经》《尔雅》解题 290
一、《孝经》 290
二、《尔雅》 294
第四章 《仪礼》述要 299
一、冠礼 299
二、昏礼 300
三、相见礼 301
四、乡礼 301
五、射礼 302
六、聘礼 303
七、朝礼 304
八、丧礼 304
九、祭礼 305
十、《丧服》原文举例 306
十一、五服 309
第五章 《礼记》述要(一) 310
一、《礼记》分类 310
二、《礼运》 311
三、《大学》 313
第六章 《礼记》述要(二) 317
四、《中庸》 317
五、《学记》 323
第七章 《礼记》述要(三) 329
六、《经解》 329
七、《乐记》 330
八、《儒行》 333
九、《王制》 335
十、格言 336
十一、故事 337
十二、论礼 338
第八章 《孝经》《尔雅》述要 340
一、《孝经》 340
二、《尔雅》 347
第六编 《春秋》经传概论 353
第一章 《春秋》经传解题(上) 353
一、《春秋》名称 353
二、孔子作《春秋》 355
三、《春秋经》今古文 356
四、《春秋》三《传》 359
五、《公羊》、《穀梁》异说 361
六、《公羊》、《穀梁》注本 364
七、清儒之公羊学 365
第二章 《春秋》经传解题(下) 366
八、左丘明作《左传》 366
九、《左传》来历 368
十、《左传》作者 369
十一、《左传》与《春秋》之关系 372
十二、《左传》与《国语》 374
十三、《左传》注本 375
十四、拟《春秋经》 376
十五、舍传治经 377
第三章 《春秋》之“义” 377
一、《春秋》重在“义” 377
二、正名 378
三、微言(三科九旨) 385
四、三《传》说《春秋》之义不同 389
第四章 《春秋》之“例” 390
一、“例”即属辞比事 390
二、三《传》皆有“例” 391
三、“例”由学者归纳而得 392
四、杜预《左传序》论例 392
五、治《春秋》之“例”者 396
六、微言为孔子之政治理想 397
第五章 三《传》之释经 398
一、《公》《穀》重义例,《左传》重事实 398
二、三《传》释经比较 398
三、三《传》记事 403
第六章 《左传》之文章 409
一、《左传》非《春秋》之传 409
二、三《传》记事比较 410
三、《左传》记城濮之战 415
第七编 《论语》概论 423
第一章 《论语》解题(上) 423
一、《论语》书名 423
二、《论语》今古文 426
三、《论语》撰人 430
第二章 《论语》解题(下) 434
四、《论语》篇目 434
五、上《论》下《论》 435
六、下《论》驳杂 435
七、《论语》注本 441
第三章 《论语》论道德 443
一、仁为道德之中心 443
二、《论语》论仁 444
三、《论语》论孝 449
四、仁之扩充 449
第四章 《论语》论修养 451
一、人格标准 451
二、修养方法 459
三、修养进程 460
四、处世之道 460
第五章 《论语》论教学 460
一、教学精神(学不厌,教不倦) 461
二、教学方法 462
三、教学项目 465
四、教学步骤 465
五、有教无类 466
六、师生情感 466
七、学重躬行 467
第六章 《论语》论政治 470
一、论政片语 470
二、论政要旨 474
三、论从政 478
第七章 《论语》记孔子 479
一、日常生活 480
二、孔子自述 485
三、弟子印象 486
四、时人评论 488
五、孔子感叹 490
第八章 孔门弟子(上) 491
一、《史记》、《家语》、文翁《图》 491
二、颜回 492
三、曾参 494
四、闵损 496
五、冉耕 497
六、冉雍 498
七、端木赐 499
八、有若 502
九、原宪 502
十、宓不齐 503
十一、言偃 503
第九章 孔门弟子(下) 504
十二、卜商 504
十三、仲由 506
十四、冉求 507
十五、颛孙师 508
十六、宰予 510
十七、樊须 511
十八、南宫适 512
十九、公西赤 512
二十、高柴 512
二十一、司马耕 513
二十二、漆雕开 513
二十三、公冶长 513
二十四、申枨 514
二十五、总记诸弟子 514
第八编 《孟子》概论 517
第一章 《孟子》解题 517
一、《孟子》在经子之间 517
二、《孟子》入经部 518
三、《孟子》内外篇 519
四、《孟子》无今古文 521
五、《孟子》篇目 522
六、《孟子》注本 522
第二章 论性 525
一、孔子论性 525
二、子思论性 526
三、孟子时之性论 526
四、孟子“性善”论 528
五、何以不善 530
第三章 论政 534
一、仁政 534
二、推恩 536
三、与民同之 537
四、民本主义 537
五、义利之辨 538
六、王霸之辨 540
七、爵禄之制 541
第四章 论修养与教学 542
一、修养 542
二、人格标准 545
三、不动心 546
四、与人为善 548
五、知耻 549
六、教学 549
第五章 论处世 551
一、出处去就 551
二、辞让取与 554
三、取友 557
第六章 论古与辟异 558
一、尚友古人 558
二、尚论古人 560
三、批评古人 560
四、论《诗》、《书》 561
五、辨古事真伪 562
六、辟异端 563
整理后记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