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1
1.1 孕育期——石器时代 1
1.1.1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1
1.1.2 漆之为用,也其大哉 2
1.2 萌芽期——青铜时代 3
1.2.1 良渚末期——朱漆白玉,交相辉映 3
1.2.2 夏代——觞酌有采,樽俎有饰 4
1.2.3 商代——峻丽质朴,纹饰威严 5
1.2.4 周代——植之成林,奢意无极 6
1.3 成长期——铁器时代 8
1.3.1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8
1.3.2 胶漆相投,桼彩纷呈 8
1.3.3 文质思变,材美工巧 9
1.3.4 纹饰繁复,流动飞扬 9
1.3.5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10
1.3.6 官营漆园,步步莲花 11
1.4 鼎盛期——漆器时代 11
1.4.1 秦代——承上启下,气势恢宏 11
1.4.2 汉代——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12
1.5 消长期——佛教时代 16
1.5.1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玄风秀骨,漆花曜紫 16
1.5.2 隋唐五代——金银平脱,螺钿盛起 19
1.6 繁华期——瓷器时代 22
1.6.1 宋代——精致秀雅,饰简意深 22
1.6.2 元代——名匠辈出,艺臻绝诣 24
1.6.3 明代——踵事增华,千文万华 26
1.6.4 清代——精美绝伦,别出新样 31
1.7 历史的回声 33
参考文献 34
第2章 漆器的发明 38
2.1 “漆”字的演变 38
2.2 桼的采集 40
2.3 漆器的源起 42
2.3.1 桼的利用 42
2.3.2 漆器的发明 43
参考文献 47
第3章 髹漆工艺载体的沿革 49
3.1 桼 49
3.1.1 采桼 49
3.1.2 治桼 51
3.2 胎骨 57
3.2.1 木胎工艺 57
3.2.2 夹纻胎 61
3.2.3 金属胎 66
3.2.4 竹胎 68
3.2.5 皮胎 69
3.2.6 陶胎 69
3.2.7 纸胎 71
3.2.8 漆纱 71
3.2.9 其他胎骨 72
参考文献 73
第4章 髹漆工艺的演进 75
4.1 素髹工艺 75
4.2 彩髹工艺 77
4.2.1 描绘纹饰 78
4.2.2 彩绘髹画 78
4.3 镶嵌工艺 80
4.3.1 螺钿镶嵌 80
4.3.2 百宝镶嵌 83
4.4 金髹工艺 84
4.4.1 金银薄片贴花 85
4.4.2 金银平脱 85
4.4.3 戗金 87
4.4.4 描金 89
4.5 锥髹工艺 91
4.5.1 锥画 91
4.5.2 填漆 92
4.5.3 雕填 93
4.6 堆髹工艺 93
4.7 雕漆工艺 94
4.8 犀皮工艺 100
4.9 漆砂工艺 102
参考文献 102
第5章 漆器装饰艺术的衍化 105
5.1 漆器造型艺术的衍变 105
5.1.1 史前时代 105
5.1.2 夏商周时期 106
5.1.3 春秋战国时期 106
5.1.4 秦汉时期 113
5.1.5 东汉至隋唐时期 116
5.1.6 宋元明清时期 117
5.2 漆器纹饰艺术的衍化 123
5.2.1 史前——饰简意骇,朴实无华 126
5.2.2 夏商周时期——狞厉峻丽,意象神秘 126
5.2.3 春秋战国——观物取象,奇异浪漫 128
5.2.4 秦汉时期——法天象地,崇文尚实 134
5.2.5 东汉至隋唐时期——道法自然,绚烂华贵 145
5.2.6 宋元明清时期——繁花似锦,炫技逞巧 148
5.3 延其“意”,传其“神” 162
参考文献 162
第6章 中国古代漆器铭文 164
6.1 战国时期 164
6.2 秦汉时期 165
6.3 东汉至隋唐时期 170
6.4 宋代 170
6.5 元明清时期 172
参考文献 176
第7章 生漆艺术的审美特性 177
7.1 传承之美——源远流长,根深枝茂 177
7.2 材质之美——珠玑玉骨,天生丽质 178
7.3 髹饰之美——精雕细嵌,浑然天成 180
7.4 造型之美——琳琅满目,千姿百态 181
7.5 功能之美——漆书竹简,饰物致用 181
7.6 鉴赏之美——流光溢彩,赏心悦目 183
7.7 象征之美——采画丹漆,甲第朱门 184
7.8 意蕴之美——吐纳英华,漆黑深邃 187
参考文献 189
第8章 生漆艺术的外传与影响 191
8.1 日本 191
8.2 朝鲜 195
8.3 越南 199
8.4 缅甸 199
8.5 泰国 200
8.6 欧洲国家 200
参考文献 203
第9章 生漆的采割和检验 204
9.1 中国漆树分布的生态地理特性 204
9.1.1 中国漆树的水平分布特征 205
9.1.2 中国漆树的垂直分布特征 206
9.1.3 漆树的气候适应性 206
9.1.4 漆树的群集度和适生区 206
9.2 漆树的生物学特征 207
9.2.1 茎的结构 207
9.2.2 花的形态结构 207
9.2.3 果实的形态结构 208
9.2.4 乳汁道的发生、发育 208
9.3 漆树栽培技术 213
9.3.1 中国主要优良漆树品种及其特性 214
9.3.2 良种壮苗的培育 220
9.3.3 漆树造林 222
9.3.4 漆树病虫害防治 224
9.4 生漆采割 225
9.4.1 开割树龄或胸径 225
9.4.2 采割周期与时间 225
9.4.3 割口部位和排列 225
9.4.4 割口大小 226
9.4.5 禁割部位 226
9.4.6 采割方法 227
9.4.7 影响生漆品质的因素 228
9.5 生漆的品质和检验 232
9.5.1 生漆的感官检验 233
9.5.2 生漆的化学检验 238
9.5.3 生漆成膜性能测试 242
9.5.4 掺假生漆的鉴别 243
参考文献 246
第10章 生漆成膜的分子基础 248
10.1 生漆成膜的物质基础 248
10.1.1 漆酚 249
10.1.2 漆酶 261
10.1.3 漆多糖 275
10.1.4 糖蛋白 276
10.1.5 水分及其他物质 276
10.2 生漆成膜的分子机理 277
10.2.1 生漆成膜过程的驱动力 277
10.2.2 生漆成膜反应机理 278
10.3 生漆成膜的影响因子 287
10.3.1 温度 288
10.3.2 湿度 288
10.3.3 含水量 290
10.3.4 漆酶活性 291
10.3.5 涂饰工艺 292
10.3.6 生漆微乳液的分散性 292
10.4 生漆涂层的性能特点 292
参考文献 297
第11章 生漆精制工艺 300
11.1 生漆精制原理 300
11.2 生漆精制影响因子 301
11.2.1 温度 301
11.2.2 搅拌强度 301
11.2.3 精制时间 303
11.2.4 通气条件 304
11.2.5 助剂 305
11.3 生漆精制过程漆液性能变化 305
11.3.1 精制漆组分的变化 305
11.3.2 黏度的变化 305
11.3.3 漆液颜色的变化 306
11.3.4 漆膜性能的变化 306
11.3.5 精制漆的热力学分析 308
11.4 生漆精制工艺 309
11.4.1 选料 309
11.4.2 粗滤 310
11.4.3 低温搅拌脱水 311
11.4.4 晒制 311
11.4.5 调制 311
11.4.6 精滤 312
11.4.7 静置 312
11.5 胚油的熬制 312
11.5.1 桐油的精制 312
11.5.2 亚麻油的熬炼 316
11.5.3 梓油的熬炼 317
11.5.4 油松香的熬炼 317
11.5.5 快干油的熬炼 318
11.5.6 松香液的熬炼 318
11.5.7 配生 318
11.6 生漆精制设备 318
11.6.1 搅漆机 318
11.6.2 反应釜装置 319
11.6.3 调色机 319
11.6.4 球磨机 319
11.7 生漆精制产品 319
11.7.1 提庄漆 319
11.7.2 朱合漆 320
11.7.3 赛霞漆 321
11.7.4 明光漆 321
11.7.5 退光漆 322
11.7.6 黑光漆 322
11.7.7 朱光漆 323
11.7.8 透明漆 324
11.7.9 透明推光漆 325
11.7.10 透明金漆 325
11.7.11 彩漆 326
11.7.12 瓷光漆 327
11.7.13 其他精制漆举例 327
11.8 生漆精制过程注意事项 328
参考文献 328
第12章 髹漆材料与工具 329
12.1 入漆颜料 329
12.1.1 白系颜料 329
12.1.2 红系颜料 333
12.1.3 黄系颜料 337
12.1.4 蓝系颜料 340
12.1.5 绿系颜料 343
12.1.6 染料 345
12.1.7 干漆粉 348
12.2 金髹材料 348
12.2.1 金 348
12.2.2 银 353
12.2.3 铜 353
12.2.4 锡 353
12.2.5 铝 354
12.3 镶嵌材料 354
12.3.1 螺钿 354
12.3.2 骨石 355
12.3.3 蛋壳 359
12.3.4 百宝 360
12.4 胎地填料 360
12.5 溶剂和助剂 361
12.5.1 溶剂 361
12.5.2 助剂 361
12.6 研磨材料 362
12.6.1 研磨料 362
12.6.2 抛光料 363
12.7 髹漆工具 364
12.7.1 盛器 364
12.7.2 清理工具 365
12.7.3 刮涂工具 365
12.7.4 髹涂工具 369
12.7.5 髹饰工具 373
12.8 髹漆设备 376
12.8.1 荫室 376
12.8.2 打磨机 377
12.8.3 雕花机 377
12.8.4 压胎机 377
参考文献 378
第13章 漆器底胎工艺 379
13.1 木胎 379
13.1.1 木材干燥 379
13.1.2 制胎工艺 383
13.1.3 木胎表面处理 383
13.2 裱胎 396
13.3 皮胎 398
13.4 纸胎 399
13.5 金属胎 399
13.6 竹胎 400
13.7 陶胎 400
13.8 其他胎骨 400
参考文献 402
第14章 髹饰工艺 403
14.1 素髹工艺 405
14.1.1 厚料髹涂 405
14.1.2 薄料髹涂 408
14.1.3 罩髹工艺 411
14.2 髹画工艺 425
14.2.1 彩髹工艺 425
14.2.2 描金工艺 429
14.2.3 撒粉髹画 431
14.3 研髹工艺 432
14.3.1 漆地研髹 432
14.3.2 彩地研髹 434
14.3.3 撒粉研髹 436
14.3.4 晕染研髹 438
14.3.5 突文研髹 440
14.3.6 日本莳绘 441
14.4 镶嵌工艺 445
14.4.1 金属镶嵌 445
14.4.2 螺钿镶嵌 448
14.4.3 蛋壳镶嵌 456
14.4.4 骨石镶嵌 459
14.5 锥髹工艺 462
14.5.1 戗纹 462
14.5.2 雕填 465
14.6 堆髹工艺 468
14.6.1 平堆 470
14.6.2 薄堆 470
14.6.3 高堆 471
14.6.4 线堆 471
14.6.5 堆绘 472
14.6.6 堆塑 473
14.6.7 堆梗 473
14.6.8 堆锦 474
14.6.9 堆红、堆彩 475
14.6.10 堆鼓 475
14.7 雕漆工艺 475
14.7.1 雕漆材料 475
14.7.2 雕漆工具 476
14.7.3 雕漆工序 476
14.7.4 工艺分类 480
14.8 彰髹工艺 483
14.8.1 传统工艺 483
14.8.2 现代工艺 486
14.8.3 日本变涂 499
14.9 复饰工艺 513
14.9.1 镶嵌髹画 513
14.9.2 螺钿金髹 514
14.9.3 雕漆错镌甸 514
14.9.4 雕漆嵌玉 514
14.9.5 彩绘戗纹装饰 514
14.9.6 彩绘戗纹填漆 515
14.9.7 洒金地诸饰 515
14.9.8 细斑地诸饰 517
14.9.9 绮纹地诸饰 517
14.9.10 罗纹地诸饰 517
14.9.11 锦纹戗金地诸饰 518
14.9.12 彰髹填嵌 518
14.9.13 泥金彩漆 519
14.9.14 三金三彩工艺 520
14.10 尚古仿饰 520
14.10.1 断纹仿古 521
14.10.2 髹漆仿古 524
14.10.3 设色仿古 524
14.10.4 漆器仿古 524
参考文献 526
第15章 漆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527
15.1 漆器文物修复保护原则 527
15.2 漆器文物材质的分析和鉴定 528
15.2.1 X射线透射摄影 528
15.2.2 漆皮表面的扫描电镜分析 528
15.2.3 颜填料形态和元素分析 529
15.2.4 漆皮的红外光谱分析 529
15.2.5 漆皮的裂解技术 530
15.3 漆木器胎质的特性和受损机理 531
15.3.1 漆木器胎质的特性 531
15.3.2 漆木器胎质受损机理 536
15.3.3 漆皮的劣化和受损 540
15.4 漆器文物的保护修复 544
15.4.1 饱水漆木器的脱水保护 545
15.4.2 翘曲漆木器的定形保护 554
15.4.3 漆器的修复 556
15.4.4 馆藏保护 558
15.5 漆器文物修复保护案例 559
15.5.1 北京故宫剔红花卉纹小瓶的修复 559
15.5.2 北京故宫红木嵌螺钿龙纹经盒的修复 560
15.5.3 北京故宫中和韶乐“瑟”的修复 562
15.6 秦始皇兵马俑漆底彩绘保护 563
15.6.1 彩绘出土状况 564
15.6.2 彩绘的构成及工艺 564
15.6.3 彩绘层的物质成分分析 567
15.6.4 底层漆膜微观结构的调查 578
15.6.5 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 581
15.6.6 彩绘保护方法研究 584
15.6.7 扩大实验——发掘现场彩绘俑的保护 601
15.6.8 结论 601
参考文献 602
附录1 第一批国家级髹漆工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605
附录2 生漆国家标准(GB/T 14703—2008) 625
附录3 漆疮及其防治 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