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图鉴版 第1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隆炜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0199207
  • 页数:277 页
图书介绍:    一部空前的体例完备新颖独特的巨作本书融合三大家之纪传体、编年体、通史体之长,精选三千幅图片。涵盖了各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外交等多方面内容,是有史以来涵盖面最广、记载最 全面、史料最翔实的一部宏篇巨著。权威、科学、严谨、全面领导阶层、威功人士、以史为鉴、喻古明今 .

第一章 原始社会 1

一、原始群 3

二、氏族公社 8

三、传说中的原始社会 15

四、原始社会的文化 23

原始社会人物图鉴 27

第二章 夏商西周 41

第一节 夏朝 43

一、夏朝的统治 43

二、夏朝的国家组织 51

三、夏朝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52

四、夏朝文化 57

第二节 商朝 60

一、商族的兴起 60

二、商朝的统治 62

三、商朝的政治制度 69

四、商朝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72

五、商朝的文化艺术 79

第三节 西周 85

一、周族的兴起 85

二、周朝的建立 87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91

四、西周经济发展状况 99

五、周和其它各族的关系 102

六、西周的衰亡 106

七、西周文化 111

夏商西周人物图鉴 117

第三章 春秋 137

第一节 诸侯争霸 139

一、王室衰微 139

二、霸业迭兴 141

三、华夏和蛮夷戎狄的关系 150

第二节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152

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152

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53

三、初税亩与税制的变化 155

四、民间商业的发展和大商人的出现 155

第三节 春秋末期大夫兼并 157

一、三家分晋 157

二、田氏代齐 158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 160

一、哲学思想 160

二、科学技术 167

春秋人物图鉴 169

第四章 战国 195

第一节 各国的变法运动 197

一、魏国李悝变法 197

二、楚国吴起变法 198

三、秦国商鞅变法 200

四、赵武灵王“军事改革” 204

五、韩国申不害改革 206

六、齐威王改革 208

七、燕国乐毅改革 210

第二节 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统一六国 212

一、七国的兼并战争 212

二、秦统一六国 220

第三节 战国的经济情况 226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6

二、手工业的发展 229

三、商业的发展 232

四、阶级关系的变化 234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237

第五节 战国文化 239

一、百家争鸣 239

二、史学、文学与艺术 247

三、科学技术 254

四、教育 257

战国人物图鉴 259

第五章 秦朝 279

第一节 秦朝的建立 281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 281

二、封建制度的确立 287

第二节 秦的灭亡 298

一、秦始皇的暴政 298

二、沙丘政变 300

三、陈胜、吴广起义 301

四、秦的灭亡 303

第三节 秦的文化 304

一、教育制度 304

二、碑刻和奏议 305

三、方术思想 307

四、秦兵马俑 307

五、建筑艺术 310

秦朝人物图鉴 315

第六章 汉朝 325

第一节 西汉的兴衰 327

一、刘邦建立汉朝 327

二、惠帝、吕后统治时期 334

三、文景之治 336

四、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341

五、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362

六、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369

第二节 东汉王朝的统治 372

一、刘秀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372

二、东汉初年社会经济改革 375

三、东汉豪族势力的扩张 381

四、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85

五、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390

第三节 两汉的文化 401

一、哲学和经学 401

二、史学 412

三、文学 413

四、艺术 416

五、科技 418

汉朝人物图鉴 423

第七章 三国 497

第一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99

一、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 499

二、曹操统一北方 507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12

第二节 蜀国 527

一、蜀国的政治 527

二、蜀果的经济 533

第三节 吴国 536

一、吴国的政治 536

二、吴国的经济 544

第四节 魏国 546

一、魏国的政治 546

二、魏国的经济 552

第五节 三国文化 555

一、玄学和玄学家 555

二、建安文学 557

三、经学和史学 561

四、书法与绘画 563

五、科学技术 564

三国人物图鉴 571

第八章 西晋 597

第一节 西晋的政治概况 599

一、西晋统一中国 599

二、西晋的灭亡 606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繁荣 624

一、西晋的社会经济政策 624

二、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28

第三节 西晋文化 631

一、玄学的发展 631

二、文学 635

三、史学和经学 644

四、博物学 650

五、书法与绘画 651

六、宗教 652

七、医学 656

西晋人物图鉴 659

第九章 东晋和南朝 675

第一节 东晋偏安江南 677

一、东晋的建立 677

二、南北战争 683

三、东晋的灭亡 691

第二节 南朝各王朝的更替 702

一、南朝的政治 702

二、东晋、南朝的经济 718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的文化 727

一、哲学与宗教 727

二、史学 730

三、文学艺术 732

四、科学技术 742

东晋和南朝人物图鉴 747

第十章 十六国和北朝 779

第一节 五胡十六国 781

一、北方少数民族概况 781

二、十六国的兴亡 782

第二节 北魏的统治 802

一、北魏前期的统治 802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807

三、北魏的分裂 813

第三节 北朝的经济 822

一、农业的进步 822

二、手工业的发展 823

三、商业的发展 825

四、寺院经济 826

第四节 十六国北朝文化 828

一、经学 828

二、宗教 829

三、文学 835

四、艺术 838

五、科技 843

十六国和北朝人物图鉴 847

第十一章 隋朝 853

第一节 隋文帝的统治 855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855

二、隋文帝的政治改革 859

三、隋文帝的经济改革 866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872

一、农业的发展 872

二、手工业的发达 873

三、商业和对外贸易 875

第三节 隋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877

一、大陆和台湾的联系 877

二、隋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878

三、征服高丽的战争 880

第四节 隋朝的灭亡 883

一、隋炀帝的暴政 883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 885

三、隋朝的灭亡 887

第五节 隋朝的文化 889

一、宗教 889

二、文学、史学、音韵学和目录学 890

三、科学技术 895

四、艺术 897

隋朝人物图鉴 901

第十二章 唐朝 909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状况 911

一、李渊建唐与统一中国 911

二、唐朝的政治制度 913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920

四、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924

五、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931

第二节 唐前期的经济繁荣 938

一、经济政策 938

二、唐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941

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治状况 948

一、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948

二、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954

第四节 唐后期社会经济状况 959

一、唐后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959

二、唐后期南方经济的繁荣 962

第五节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966

一、民族关系 966

二、对外关系 977

第六节 唐朝的灭亡 987

一、唐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987

二、各地的农民起义 989

第七节 唐朝的文化 995

一、哲学和宗教 995

二、史学和地理学 1000

三、文学 1003

四、艺术、绘画、书法 1010

五、科学技术 1014

唐朝人物图鉴 1019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 1103

第一节 中原地区五代的兴亡 1105

一、梁朝 1105

二、唐朝 1109

三、晋朝 1113

四、汉朝 1115

五、周朝 1116

第二节 中原地区以外的十个小国 1119

一、吴国 1119

二、南唐 1121

三、前蜀国 1123

四、后蜀国 1125

五、吴越国 1126

六、楚国 1128

七、闽国 1130

八、南汉国 1131

九、南平国 1133

十、北汉 1135

第三节 五代十国的经济状况 1137

一、南方的经济状况 1137

二、北方的经济状况 1143

三、南北统一的经济因素 1146

第四节 五代十国的文化 1152

一、花间派和著名词人李后主(煜) 1152

二、史学 1153

三、画院和绘画 1153

四、科学技术 1154

五代十国人物图鉴 1157

第十四章 辽朝 1179

第一节 辽朝的建立 1181

一、部落联盟时期 1181

二、辽朝统治的确立 1185

三、辽的政治制度 1191

第二节 辽朝封建制的发展和政权的西迁 1193

一、抗宋战争与汉族地主势力的增长 1193

二、辽圣宗改革和封建制的确立 1195

三、辽的对外战争 1196

四、辽的内乱与外患 1199

第三节 辽的经济和文化 1204

一、经济状况 1204

二、文化状况 1206

第十五章 宋朝 1211

第一节 北宋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 1213

一、北宋统一中原 1213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218

三、北宋的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 1220

第二节 北宋统治的危机与变法运动 1227

一、北宋统治的危机 1227

二、王安石变法 1236

三、农民起义 1242

第三节 北宋的社会经济 1246

一、农业的发展 1246

二、手工业的进步 1247

三、商业的繁荣 1249

第四节 南宋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252

一、金兵南下和北宋覆亡 1252

二、南宋与金的和战 1258

三、北伐战争 1264

第五节 南宋的社会经济 1266

一、农业 1266

二、手工业 1267

三、商业 1268

第六节 南宋的社会矛盾和宋朝的灭亡 1271

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1271

二、农民起义 1275

三、宋朝的灭亡 1279

第七节 两宋文化 1283

一、两宋哲学 1283

二、两宋文学 1291

三、两宋史学 1300

四、两宋绘画 1306

五、科学技术 1316

六、两宋宗教 1320

宋朝人物图鉴 1323

第十六章 西夏 1409

第一节 西夏的建立和发展 1411

一、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 1411

二、西夏的建立 1417

三、西夏政权的发展和灭亡 1425

第二节 夏国的经济和文化 1435

一、经济状况 1435

二、文化状况 1443

第十七章 金国 1449

第一节 金的建立 1451

一、女真族的兴起和发展 1451

二、金朝的建立和对外扩展 1452

三、金朝封建统治的巩固和发展 1457

四、金的衰落与灭亡 1461

第二节 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1466

一、金的经济状况 1466

二、文化状况 1470

第十八章 元朝 1475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与扩张 1477

一、蒙古的兴起 1477

二、蒙古国的建立及对内军事征服 1483

三、蒙古军在欧亚地区的扩张 1492

第二节 元朝的建立 1496

一、元朝的建立 1496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1504

三、元朝的军事制度 1506

四、元朝的其他制度 1507

五、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508

第三节 元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 1511

一、四等人制 1511

二、对汉族地主的笼络 1512

第四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状况 1514

一、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 1514

二、手工业与商业 1516

三、钞法和斡脱钱 1519

四、海运和大运河 1520

第五节 元朝的对外关系 1522

一、与欧洲的交往 1522

二、与亚洲各国的往来 1524

三、与非洲的交往 1524

第六节 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1527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527

二、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1530

第七节 元朝的文化 1541

一、宗教 1541

二、元曲的繁荣 1542

三、书画成就 1545

四、理学的传播和邓牧的异端思想 1547

五、史学成就 1548

六、科学技术 1549

元朝人物图鉴 1555

第十九章 明朝 1583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明太祖的统治 1585

一、朱元璋建立明朝 1585

二、明初的政治制度 1585

三、明初诸案 1589

第二节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595

一、明初社会经济政策 1595

二、明初农业生产的发展 1598

三、手工业的发展 1599

四、商业的繁荣 1601

第三节 明成祖的统治 1603

一、靖难之役 1603

二、明成祖时期皇权的巩固 1604

第四节 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 1607

一、宦官专政 1607

二、土木之变 1609

三、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 1611

四、严嵩专权和张居正改革 1613

第五节 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1617

一、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 1617

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1618

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1620

四、资本主义的萌芽 1622

第六节 明朝的民族关系 1624

一、蒙古族 1624

二、藏族 1625

三、畏兀儿族 1626

四、苗、彝等族 1627

五、满族 1627

第七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 1629

一、郑和下西洋 1629

二、戚继光抗倭 1631

三、援朝战争 1632

四、欧洲海外掠夺和耶稣会士东来 1634

第八节 明末社会危机和明朝的灭亡 1637

一、明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1637

二、城市居民反矿监税监的斗争 1639

三、东林党 1640

四、白莲教大起义 1642

五、明末农民大起义 1643

六、南明及各地的抗清斗争 1647

第九节 明朝文化 1649

一、哲学思想 1649

二、史学和《永乐大典》的编修 1653

三、文学成就 1655

四、绘画艺术 1659

五、科学技术 1663

明朝人物图鉴 1669

第二十章 清朝(上) 1789

第一节 满族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 1791

一、满族的崛起 1791

二、清朝统一中国 1803

三、各地的抗清斗争 1812

四、顺治帝的统治 1817

第二节 康雍乾盛世 1826

一、康熙帝的统治 1826

二、雍正帝的统治 1836

三、乾隆帝的统治 1846

第三节 嘉庆、道光时期的衰势 1859

一、嘉庆、道光时期的社会矛盾 1859

二、各地起义 1862

第四节 清朝的对外关系 1867

一、清朝与俄国关系 1867

二、清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1867

三、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1868

第五节 清朝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876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876

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878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 1879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881

第六节 清朝的文化 1884

一、考据学的兴起和乾嘉学派 1884

二、史学与《四库全书》 1888

三、小说和戏剧 1892

四、科技 1898

五、绘画 1902

六、元明清的都城北京 1904

清朝(上)人物图鉴 1907

第二十一章 清朝(下) 2005

第一节 鸦片战争 2007

一、禁烟运动 2007

二、鸦片战争 2017

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5

四、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2028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 2034

一、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动 2034

二、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形势 2037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2047

四、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053

五、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2056

六、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继续斗争 2064

七、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065

第三节 洋务运动 2068

一、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2068

二、洋务运动 2071

三、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2080

第四节 中法、中日战争 2085

一、边疆危机 2085

二、中法战争 2090

三、甲午中日战争 2094

四、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2102

第五节 戊戌变法运动 2109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109

二、早期的维新思想 2113

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运动 2123

四、百日维新 2136

第六节 义和团运动 2150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150

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2158

第七节 辛亥革命 2173

一、民族危难的加深 2173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175

三、中国同盟会及其革命活动 2180

四、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失败 2184

第八节 近代科技文化 2192

一、近代科技 2192

二、传统学术的总结 2195

三、文学 2198

四、科举的废除和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2200

清朝(下)人物图鉴 2203

第二十二章 中华民国 2299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统治 2301

一、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2301

二、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割据 2312

三、辛亥革命前后西藏与内外蒙古问题 2316

四、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2320

第二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328

一、五四爱国运动 2328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332

三、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2338

四、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2344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 2350

一、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2350

二、国共合作的发展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356

三、全国反帝斗争的高潮 2360

四、国民党的分化 2367

五、北方的军阀统治和北伐战争 2371

六、国共分裂 2377

第四节 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2381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381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2386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401

四、西安事变 2408

第五节 抗日战争 2416

一、全面抗战的爆发 2416

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418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2420

四、敌后战场的开辟 2427

五、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2430

六、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 2442

七、抗日战争的胜利 2447

第六节 解放战争 2455

一、战后国际国内形势 2455

二、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459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2463

四、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2467

五、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2470

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473

七、建国的筹备工作 2480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文化 2485

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2485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2489

三、文学艺术 2494

四、科学技术成就 2501

五、教育思想 2507

中华民国人物图鉴 2511

第二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264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264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647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649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2660

四、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2667

五、三年过渡时期 2670

六、新中国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 2688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2695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695

二、探索中的曲折 2705

三、困难时期的全面调整 2715

四、文化批判 2727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 2733

一、文革的全面发动 2733

二、全国大动乱 2742

三、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2748

四、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758

五、艰难中的外交工作 2770

六、动乱中的经济和文化 278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787

一、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2787

二、伟大的转折 2794

三、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809

四、外交工作的新格局和统一大业的新进展 2842

五、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突破 285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图鉴 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