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思想文献研究个案与方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笑敢,郑吉雄,梁涛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520707510
  • 页数:542 页
图书介绍:《简帛思想文献研究:个案与方法》为“岳麓书院国学文库”系列作品中的一本。本书是刘笑敢、梁涛及郑吉雄三位教授自2009-2012年执行“简帛文献与思想史”研究计划的主要成果的一部分。该计划主持人梁涛、郑吉雄邀集海峡两岸三地、新加坡、日本、北美、英国等研究简帛文献、思想史、中国上古文明的前沿学者,利用最新简帛文献,重探中国思想史。全书共收录21篇具有特殊创见的学术论文,分为“通论研究方法”、“个案、现象到方法”、“诸子学派学说新探”三个主要部分,从三方面探讨秦汉以前中国思想史的问题。

出土简帛的方法论启示&刘笑敢 1

一、反思以“思想线索”为根据的前提条件 4

二、反思以“默证”为根据的推论前提 9

三、反思以“合理猜测”为基础的考证前提 15

四、关于传世文献的可信度及分析方法 19

五、古文献考据之困难与应对之道 26

二重证据法:疑古与释古之间——以近年出土文献研究为例&梁涛 33

一、从“二重证明法”到“二重证据法” 34

二、二重证据法的应用:证明、证伪与补正 39

三、二重证据法理论之建构:原型-意义流变说 43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郭沂 50

一、释“古” 50

二、传统古典学之建立 51

三、疑古思潮对传统古典学的颠覆 53

四、“二重证据法”与古典学的重建 54

五、“释古”及其他 56

六、“正古”要义 61

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刍议&曹峰 63

一、“疑古”与反“疑古”、“默证”和反“默证” 66

二、进化主义和实证主义 69

三、其它的问题 72

叙述与诠释:出土文献研究之反省&林启屏 76

一、前言 76

二、叙述、动机与立场 78

三、诠释、信念与学派 86

四、结语 98

研究、思考与中国哲学之路——游于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研究之反思&郭梨华 100

一、前言:方法论探究之简述 100

二、前提的存与忘之间:实践智慧之思辨的再现 106

三、中国哲学当代化的可为路向之一:论题再发现之哲学启发 113

四、结论 120

早期中国文献研究方法之反思&[美]柯马丁(Martin Kern) 121

一、引言:两个根本问题 121

二、今日西方“汉学”:欧美缘何迥异? 126

三、早期中国文献研究的五种观点角度 132

四、结论 154

当文章成为实践:阅读郭店老子&[英]麦笛(Dirk Meyer) 156

一、导论 156

二、哲学及其实践——中国传统的焦虑 158

三、书写 160

四、泛华夏地区的文本模式和意义生产:以出土文献为例 161

五、结论 168

竹简背面信息与竹简编联——以清华简整理为例&刘国忠 170

一、清华简整理工作简介 171

二、竹简正面信息与竹简编联 172

三、竹简背面信息与竹简编联 173

四、简短的结语 181

非常道考&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 183

一、“道”为讲说之义 184

二、道为导致之导 189

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语法分析 194

早期《老子》《周易》“文本”的演变及其与“思想”之相互作用&丁四新 198

一、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及其思想变动 199

二、早期《周易》文本的变动与经义的改变 205

三、申论两种性质的古典文本与对20世纪相关学术观念的反思 212

银雀山汉墓竹简《论政论兵之类》考释&[日]汤浅邦弘 219

一、序言 219

二、《论政论兵之类》十二篇的体系性 221

三、十二篇的时代性 223

四、兵学思想史上的性质 229

五、十二篇的意义 233

六、结语 234

从“礼乐”的分合与特性论《性自命出》“道”四术或三术的迷思——兼论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林素英 236

一、前言 236

二、学者对于“道”相关问题的讨论及研究法运用之反思 237

三、从“礼乐”之分合特性以解读《性自命出》的“道” 256

四、结论 267

竹帛《五行》关于德性和谐的思想研究&[美]李晨阳 269

一、德性和谐问题在哲学史中的重要性 269

二、从孔子“仁”为统摄性德性到“和”的发展 274

三、以“和”为主线解决《五行》中的若干问题 279

郭店竹简《六德》《五行》关于仁义之际的一组词汇&黄冠云 286

一、《六德》简“26—33”的段落 287

二、《六德》的声训 294

三、《六德》《五行》的重迭词 296

四、《五行》的相关文字 311

五、剩余问题的讨论 316

六、结论 332

楚简韵文分类探析&[美]顾史考(Scoff cook) 336

一、前言 336

二、韵式分析 340

三、韵部间的通韵与合韵 387

四、结论 393

试论子思遗说&郑吉雄 397

一、问题的提出 397

二、子思学说的来源——曾子、子游? 398

三、天命论 404

四、中和说 409

五、五行论 414

六、仁义内外之说 424

七、结论 433

对出土简帛古书学派判定的思索&李锐 435

一、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 438

二、学派的判定 445

三、出土古书学派判定中的问题 448

四、出土古书学派的判定 452

统治天下人民的帝王:墨家“兼”概念在荀子礼治论中的思想功能和意义&[日]佐藤将之 458

一、序言 458

二、《兼爱》的主题是否为“兼爱”? 461

三、战国早期文献中的“兼” 465

四、墨家的“兼”与“兼爱”:治理“天下”之君德 467

五、《荀子》的“兼” 476

六、结言 489

从《内礼》《昔者君老》《为吏之道》等简文看儒家的忠孝观&林素清 492

一、《昔者君老》 492

二、《内礼》 494

三、《昔者君老》与《内礼》可合编为一 496

四、《内礼》篇的文体与内容 498

五、《内礼》再编与重探 504

六、“内礼”篇题问题 507

七、“爱是用”与“忠之用”的讨论 509

八、“悌”的讨论 511

九、关于“变”的讨论 512

十、秦简《为吏之道》与《为吏治官及黔首》 513

可得而闻——孔门的道论&[新加坡]劳悦强 516

一、前言 516

二、“道”与人品 516

三、君子之道 525

四、不言而喻的“道” 532

五、余论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