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选题缘起、意义与基本定义、观点 1
二 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4
第一章 全真道教制形成及嬗变的历史条件 24
第一节 政教关系的变迁与全真道教制的形成及嬗变 24
一 从冲突到亲和的政教关系模式 25
二 利用与管控相结合的政教关系模式 29
三 被疏离和被边缘化的政教关系状态 31
第二节 社会阶层变迁视角下全真道教制的形成与嬗变 34
一 金元前与上层士族结合的传统道教 34
二 金元时与富民阶层结合的新道教 36
三 明清富民阶层教众的流失 41
第三节 对时代精神的融摄与金元全真旨趣的形成 45
一 立足道教本位融摄三教思想 46
二 以圣道思想担当历史使命 53
三 推动内丹仙学的教团化 60
第二章 全真道之出家制度 65
第一节 道教出家制度溯源 65
一 出家的定义 65
二 早期道教中未出现出家制度的萌芽 68
三 早期道教中没有出现出家制度萌芽的原因 70
四 汉末以降的出家观念进入道教 74
五 魏晋时期神仙道教的离俗色彩增加 75
六 灵宝派、上清派中出家成为宗教追求 81
七 南朝道馆制的兴起与出家制度的出现 84
八 唐宋时期出家道士成为道士主体 86
第二节 王重阳在教内确立出家制度 92
一 唐宋政府提出的出家要求成效打折 93
二 王重阳把“出家”内化到全真制度内 94
三 王重阳内化“出家”修行的原因 96
第三节 全真道出家冠巾制度的缘起及仪式程序 105
一 全真道冠巾的源起 105
二 传统道教披戴制度的发展 107
三 全真道的冠巾仪式过程 110
第三章 全真道之传戒制度 114
第一节 道教传戒制度溯源 115
一 六朝形成道教位阶雏形 116
二 唐代逐渐形成制度传戒 121
三 宋金时期形成公开的传戒制度 127
第二节 全真道戒箓授受制度的演变过程 130
一 全真戒学的新内涵 130
二 全真道开始公开传授戒箓 135
三 明代之后全真道只传戒不授箓 141
第三节 全真道传戒制度的仪式与程序 144
一 王常月对全真传戒制度的赓续 144
二 三坛大戒的基本思想内容 147
三 全真道的传戒仪式 149
第四章 全真道之宫观制度 154
第一节 道教活动场所的变迁及建筑规制 154
一 宫观是道教活动场所的代表性称谓 154
二 宫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专称的过程 157
三 道教宫观的一般建筑规制 161
第二节 全真道活动场所的变迁及规制 167
一 宋代道教活动场所的一个层级——庵 167
二 全真道初期活动场所 169
三 全真道宫观合法化、制度化 173
四 全真道观的建筑样式 176
第三节 金元全真道宫观管理体系的建构 178
一 三级道官管理体系的形成 180
二 十方和甲乙的资产所有制形式 184
三 传统道教执事系统 186
四 金元全真道的宫观执事体系 189
五 道门内的清规实践 200
第四节 明清全真十方丛林的组织形式及其清规制度 206
一 “丛林”一词的本义 206
二 禅宗丛林制度的发展及规制 208
三 元明易代推动全真道向丛林制转变 210
四 全真丛林制度之初肇格制及其变化 212
五 明清全真丛林的清规体系 220
第五章 全真道之法派制度 226
第一节 全真道法派的内涵、渊源与框架 226
一 全真道法派思想的内涵 226
二 全真道法派意识的渊源考辨 229
三 全真道法派框架的轮廓 232
第二节 王重阳确立了法派传承的基本雏形 238
一 王重阳“物外结亲”的宗教伦理思想 238
二 全真教法派的主要内容 241
第三节 元时期全真道法派初成阶段的特点 253
一 以迅速发展的教团为法派形成的教徒基础 253
二 以大量修建的宫观为法派形成的依托和纽带 254
三 初兴法派以道观创建宗师为归属 256
四 初兴时道名系统并未与法派挂钩 262
五 全真道以字辈排列法派的举措滞后于其他道派 263
第四节 全真道以派辈谱传承法派的做法定型于明清 266
一 何谓“派辈谱” 267
二 明代全真道法派思想与派辈谱的结合 269
三 明清全真道选择辈字谱实现法派认同的原因 276
四 明清全真道全国法派分布情况举隅 281
第六章 全真道之威仪制度 287
第一节 道教威仪制度概念之讨论 288
一 作为范畴的道教威仪内涵 289
二 威仪与道教仪式中相关范畴的关系 292
三 道教威仪制度发展的轮廓 297
第二节 全真道威仪制度的阶段特点 300
一 王重阳时期斋醮特点 302
二 马丹阳、刘处玄时期斋醮特点 303
三 王处一、丘处机时期斋醮特点 306
四 元代全真道成为国家斋醮的重要力量 308
五 明清以后全真威仪与其他道派融合趋同 310
六 当今全真道斋醮威仪概况 312
第三节 全真道的服饰制度 315
一 道教服饰的内涵 315
二 道教服饰制度的形成过程 317
三 全真道服饰制度的特色 320
第七章 全真道之修行制度 335
第一节 坐环 335
一 环堵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 336
二 坐环对于全真道的宗教意义 339
第二节 坐钵 341
一 全真道坐钵之缘起及其意义 341
二 钵堂的建制 343
三 坐钵活动的内容 347
第三节 云游 350
一 王重阳创教时期的离乡云游 351
二 丘处机宫观道教时期的云游 352
三 全真道士云游的有关规定 354
第四节 打尘劳 356
一 尘劳的早期全真内涵 357
二 重阳创教时期的打尘劳 358
三 丘处机掌教时的打尘劳 359
四 丘处机之后的全真道打尘劳制度 362
第八章 全真道之会社制度 365
第一节 全真道兴起以前的会社 365
一 “会社”的定义及其基本组织结构 365
二 全真道之前佛教会社的发展情况 368
三 全真道之前出现的会社组织形式与传统道教的结合 369
第二节 王重阳创立三州五会 371
一 王重阳以会社命名寄托全真心印 372
二 王重阳创建“五会”的组织特点 375
三 会社的作用及主要行为 379
第三节 王重阳之后全真道会社的发展特点 381
一 传播范围急剧扩大 382
二 组织形式发生新变 383
三 会社功能的重点发生转移 386
四 对世俗生活的融入模式深入推进 389
五 道徒信众的互动方式发生新变 392
结语 395
附录 398
参考书目 416
后记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