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先》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玉龙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3249843
  • 页数:168 页
图书介绍:徐俊先先生是一名被收录入四川省《米易县志》的名中医。从13岁拜师学医至其去世,行医26年间,好学勤研,注重实践,自采草药,研习配伍,在米易县及周边地区有颇好的声誉。今整理徐俊先先生留世幸存的四本遗稿,总结其行医经验,以科为纲,以方为主,按妇科、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验方、学术思想分类编写,反映徐俊先先生积淀的宝贵临床经验及医学思想之一角,供后学特别是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生平简介 1

临床经验 7

一、妇科 8

(一)月经病主治方 8

(二)种子主治方 19

(三)崩漏主治方 20

1.血崩五方 20

2.胎漏主治方 20

(四)带下症主治方 20

(五)保胎主治方 21

(六)妊娠主治方 22

(七)难产催生丹及主治方 32

(八)观察母子存亡气色法 34

(九)胎衣不下主治方 34

(十)产后腹痛主治方 35

(十一)产后保健主治方 35

(十二)子宫脱出主治方 35

(十三)产后昏迷主治方 36

(十四)无乳主治方 37

(十五)乳痈乳肿主治方 37

(十六)产后腹泻主治方 38

(十七)产后大便不通主治方 39

(十八)产后血晕主治方 39

(十九)产后中风主治方 40

(二十)产后疟疾主治方 40

(二十一)产后咳嗽主治方 41

(二十二)产后咳血主治方 41

(二十三)产后难病主治方 41

(二十四)产后五淋证主治方 42

(二十五)产后中寒腹痛主治方 43

(二十六)产后喉痛主治方 44

二、内科 44

(一)发表主治方 44

(二)表里兼病主治方 46

(三)调理温补主治方 47

(四)虚寒证温补主治方 49

(五)温病主治方 54

(六)温毒主治方 58

(七)麻疹主治方 59

(八)咳血吐血主治方 60

(九)赤痢主治方 62

(十)小便出血主治方 62

(十一)便血、舌血、齿血、皮毛血主治方 62

(十二)狂症主治方 64

(十三)呆病主治方 64

(十四)突然晕倒欲死主治方 64

(十五)中寒腹痛主治方 65

(十六)热证高热主治方 65

(十七)肺燥主治方 67

(十八)虚脱主治方 68

(十九)水湿主治方 68

(二十)伤暑主治方 68

(二十一)另录小验方 69

三、外科 70

(一)疗疮肿毒类外科主治方 70

(二)结毒主治方 74

(三)阴疽主治方 76

(四)阴疮主治方 77

(五)伤寒发颐主治方 78

(六)痼发主治方 78

(七)小腹痈主治方 78

(八)鹤口疽主治方 78

(九)龙泉疽、虎发(虎须)毒主治方 79

(十)石榴疽主治方 79

(十一)穿踝疽主治方 79

(十二)大麻风主治方 79

(十三)肿疡主治方 85

(十四)乳痈主治方 87

(十五)肠痈主治方 88

(十六)脏毒主治方 89

(十七)风湿门附骨疽主治方 89

(十八)肺痈门主治方 91

(十九)流注门主治方 93

(二十)时毒门主治方 95

(二十一)缩阴症主治方 97

(二十二)肝肿大主治方 97

(二十三)杀伤肠出主治方 97

(二十四)跌打损伤主治方 97

(二十五)手指断伤主治方 99

(二十六)接骨主治方 99

(二十七)汤疱火伤主治方 100

(二十八)咬伤主治方 101

(二十九)烟酒醉伤主治方 103

(三十)卡喉主治方 103

(三十一)误食金银铜铁锡铝主治方 104

四、眼科 104

(一)眼科学概论 104

1.五轮眼图 105

2.目疾歌诀 106

3.识别目疾虚实寒热 106

4.点睛药药效 106

5.常用炮制方法 107

6.特殊中药炮制 107

(二)目疾用药法 109

(三)目疾禁忌 109

(四)外治点睛主药 109

(五)点睛辅治 110

(六)外治点睛药四分制法 111

1.四分制法 111

2.外治点睛药 111

(七)按四季五轮主治方 112

(八)虚证目疾主治方 118

(九)实证目疾主治方 119

(十)目痛主治方 120

五、口腔与耳鼻喉科 125

(一)口味异常主治方 125

(二)口舌病主治方 125

(三)咽喉病主治方 127

(四)牙病主治方 129

(五)舌病主治方 130

(六)鼻病主治方 131

(七)耳病主治方 133

六、针灸治疗 135

(一)大小肠病 135

(二)风湿病 135

(三)胁痛 136

(四)虚劳 136

(五)疟疾 136

(六)癫痫 137

(七)怔忡 137

(八)头项强痛 137

(九)失眠 137

(十)咳嗽 137

(十一)中风 137

(十二)周身疼痛 138

(十三)腹泻 138

(十四)腹痛 138

(十五)虚寒证 138

(十六)前阴病 139

(十七)后阴病 139

(十八)难产 139

(十九)产后难病 140

(二十)月经失调 140

(二十一)舌病 140

(二十二)目病 140

(二十三)口病 141

(二十四)齿病 141

(二十五)喉痛 141

(二十六)鼻病 141

(二十七)耳病 141

理论研习 143

一、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 144

(一)相关概念 144

(二)阴阳理论 144

(三)五行生克理论 145

(四)脏腑理论 146

1.五脏受寒 146

2.五脏调和 146

3.五脏五恶 146

4.五脏五藏 146

5.五脏五主 146

6.五脏所司 146

7.五脏生运升降 146

8.五脏虚实 147

9.五脏五并 147

10.五脏四时 147

11.脏腑之府 147

12.五脏所属脏腑及表里 147

(五)中药四性五味理论 147

1.与辛味相结合 147

2.与甘味相合 148

3.与苦味相合 149

4.与酸涩味相合 149

5.与咸味相合 149

6.性味之间相合 150

二、对中医诊断的认识 151

(一)望触诊分六项 151

1.望面色 151

2.望神 151

3.闻鼻气 151

4.望口唇 151

5.验齿龈 151

6.触诊 151

(二)舌苔七色看 152

1.白苔 152

2.黄苔 152

3.灰苔 152

4.黑苔 152

5.红舌 152

6.绛舌 152

7.紫舌 153

(三)四症现五脏绝 153

(四)五脏气血虚证 153

(五)八纲十目 153

1.八纲 153

2.八纲治疗原则 155

3.十目 156

(六)对“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认识 156

1.真热假寒 156

2.真寒假热 156

(七)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156

1.诊断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156

2.五官气绝证候 157

(八)脏腑病证 157

1.脏腑生理 157

2.六腑病证鉴别 163

学术传承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