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言志 1
一、古老的概念进入现代批评 3
二、具“现代意识”而又不把古人“现代化” 7
三、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重要突破 10
四、王文生“中国抒情文学理论体系”中“言志”论的新阐发 13
第二章 比兴 19
一、比兴意义的历史发展 20
二、比兴意义的现代阐释 25
三、比兴与中国现代文艺美学 34
第三章 意境 39
一、意境之两条主脉 40
二、意境之现代阐释与意义增殖 48
三、结语 60
第四章 意象 65
一、“意象”概念在当代语境中的不同理解 66
二、“意象”在中西方的各自发展 69
三、中西意象论的两次汇通 77
四、未必是结论的结论:意象的核心在似是而非的审美特性 85
第五章 气韵 89
一、关于“气韵”的几点认识 90
二、中西比较视野下对“气韵”的现代阐释 101
三、指向未来的“气韵”范畴 114
第六章 教化 125
一、古代文艺美学中“教化”范畴的运用及特征 126
二、教化与净化 135
三、“教化”范畴在近现代美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140
第七章 妙悟 151
一、“妙悟”解析 152
二、“妙悟”与“直觉”互释沟通之可能性 156
三、现代学界“以世界性知识与眼光”对严羽诗学的互通性阐释 159
四、“妙悟”与克罗齐“直觉”说之比较 164
第八章 童心 169
一、童心溯源 170
二、李贽“童心说”的文艺美学内涵 173
三、“童心”与“老成”“第二次天真” 179
四、现代语境中的“童心”意蕴 185
五、结语:“童心”的现代价值 194
第九章 疏野 197
一、“疏野”范畴考辨 198
二、“疏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接受与阐释 209
三、来自“旷野”的呼唤 220
第十章 自然 227
一、因内符外:具有本体论色彩的“自然”诉求 228
二、直寻兴会:艺术创作论上的“自然”追求 232
三、从“清真”到“平淡”:美学风格上的“自然”趣尚 236
四、在“自然”的批评标准上,儒、道美学传统的会通与差异 239
第十一章 中和 243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和”的研究与阐释 244
二、中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中和”底色 250
三、现代新儒学的“中道”精神 256
四、结语 261
第十二章 通变 263
一、《文心雕龙》“通变”观通向现代的线索 264
二、文化复兴论语境中的《文心雕龙》“通变”观新解 272
三、现代文学的古今、雅俗之辨 279
四、结语 293
第十三章 言意 295
一、言不尽意 297
二、言意之辨 302
三、文之为文 305
四、言意之辨的现代审视 316
五、结语 325
第十四章 品味 327
一、“品味”之溯源 329
二、“品味”与解释学之因缘 334
三、作为直觉和体验的品味美学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