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青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112231669
  • 页数:288 页
图书介绍:以回溯法为统领整体研究结构的逻辑策略,采用案例研究结合宏观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方法论,按照“明确问题-预设理论框架-运用预设框架分析-回溯、补充理论体系”的步骤,对庐山进行本质性个案案例探究。明确了庐山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的特点及其对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体系的贡献。

第1章 引言 2

1.1 选题背景与焦点议题 2

1.1.1 始于庐山登录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困惑 2

1.1.2 如何理解世界遗产文化景观 2

1.1.3 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关系 4

1.1.4 如何认知庐山风景名胜区价值体系 4

1.2 研究现状 5

1.2.1 文化景观及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价值研究的中国缺口 6

1.2.2 关联风景名胜区与文化景观的研究不足 11

1.2.3 脱离本土文化的风景名胜区及其价值研究 12

1.2.4 庐山及庐山文化景观研究的局限 13

1.2.5 对研究现状的整体评述 21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21

1.3.1 “风景名胜区与文化景观的关系”解惑 22

1.3.2 庐山风景名胜区价值体系再认知 23

1.3.3 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价值再评价 23

1.3.4 国际与本土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的拓展 24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25

1.5 主要概念界定 29

1.5.1 风景名胜区 29

1.5.2 文化景观价值 30

1.6 研究设计 33

1.6.1 研究问题 33

1.6.2 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 33

1.6.3 研究逻辑 34

1.6.4 研究方法论 37

1.6.5 研究方法 39

1.6.6 章节结构安排 40

第2章 人与自然——中西方理论与实践的价值重点 44

2.1 中国人的“自然的价值”哲思 44

2.1.1 中国人对“自然”的称谓及其价值意识 44

2.1.2 中国人的传统自然观 47

2.2 基于传统自然观的风景名胜区域价值建构 49

2.2.1 自然作为宗教、政治与人格道德的象征 50

2.2.2 自然作为视觉审美与艺术创作对象 54

2.2.3 自然作为宗教生活、聚居与精英教育场所 56

2.2.4 自然作为文化精英内观世界的外部投射 60

2.2.5 自然作为悟道、游赏的行旅空间 62

2.3 西方“自然的价值”理论 64

2.4 西方“文化景观”理论的景观价值诠释 66

2.4.1 景观作为科学考察和艺术表达的实践对象 67

2.4.2 自然的文化——引入人类学视角的“文化景观” 68

2.4.3 景观作为象征——人与自然的视觉关系的社会学解释 72

2.4.4 景观作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现象学解释 74

2.4.5 地方性的、普通的景观具有价值——文化研究视角 75

2.4.6 景观作为价值冲突的城市空间——社会空间视角 77

2.4.7 景观作为遗产的价值——历史视角 78

2.5 世界遗产实践的价值观 79

2.5.1 自然和人的生态价值——IUCN的重点 79

2.5.2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连接自然与文化价值 80

2.6 本章小结 81

第3章 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价值认知框架 86

3.1 风景名胜区与文化景观的高度契合 86

3.1.1 人与自然的共同建构 86

3.1.2 风景名胜区作为文化景观 87

3.2 文化景观对认知风景名胜区价值体系的潜在助益 88

3.2.1 重视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及科学价值 88

3.2.2 揭示风景名胜区的人类学价值 90

3.2.3 诠释风景名胜区的普通景观价值 91

3.2.4 识别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冲突 92

3.3 风景名胜区对文化景观价值诠释的潜在贡献 93

3.3.1 丰富文化景观的象征领域 93

3.3.2 拓展文化景观价值实践的广度与深度 94

3.3.3 提升文化景观价值认知的整体性 95

3.4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认知框架 96

3.4.1 人与自然共同建构的价值关联作为核心结构 97

3.4.2 价值关联发展的解读内容、对象及方法 99

3.4.3 归向价值主题的体系认知与建构策略 103

3.5 本章小结 104

第4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再认知 106

4.1 庐山文化景观的自然基底 106

4.1.1 山水形胜的自然成因 107

4.1.2 山顶聚居的自然条件 115

4.1.3 文化多样性的自然多样性源泉 117

4.1.4 科学认知的自然物质对象 117

4.1.5 自然与人工共造的生物多样性 119

4.2 自然利用的聚居智慧及情感依附 121

4.2.1 农耕利用的传统生活 122

4.2.2 营造佳境的隐居生活 123

4.2.3 牯岭开发的华洋杂处生活 126

4.2.4 旅居和休疗养的生活 132

4.2.5 当下山顶聚居的日常生活 134

4.3 教以山传,山以教显的宗教建构 140

4.3.1 “山水佛”“理学”等哲学观的策源 141

4.3.2 名人与名山共轭关系的首创 143

4.3.3 宗教、自然与山水艺术关联的肇始 144

4.3.4 宗教物化表征模式的铺陈 146

4.3.5 儒教的社会教育里程碑 147

4.3.6 自然的科学价值开掘及其宗教化 151

4.3.7 宗教关怀与自然共鸣——“一山多教” 151

4.4 精英文化的自然实践典范 154

4.4.1 作为山水文化的源流 155

4.4.2 普通景观审美的开拓 160

4.4.3 “桃花源”意象的母体 160

4.4.4 “江南”意象的重要组分 162

4.4.5 游——自然体验的文化模式 163

4.4.6 大众追随的传统价值典范 167

4.5 政治话语的景观文本 171

4.5.1 皇权政治的象征 171

4.5.2 隐逸德镇变身的政治中心——民国夏都 172

4.5.3 共和国历史风云的见证 173

4.5.4 政治景观文本的价值表述特点 174

4.6 世界遗产等外来文化标签的贴附 175

4.6.1 外来文化标签的价值视野 175

4.6.2 本土对庐山世界遗产标签的价值共识与差异 176

4.6.3 本土对庐山世界遗产标签的价值诉求 186

4.7 庐山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的变迁 194

4.7.1 居于庐山面临挑战 194

4.7.2 山水审美大众化、商品化 197

4.7.3 庐山宗教从精神转向生活实践 198

4.7.4 庐山游的目的转变 200

4.7.5 改变庐山的动因变化 204

4.7.6 庐山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209

4.7.7 社会历史建构的庐山文化景观价值体系 210

4.8 本章小结 215

第5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价值再评价 218

5.1 庐山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价值评估重点识别 218

5.1.1 庐山申报的世界遗产价值 218

5.1.2 国际认可的庐山世界遗产价值 221

5.1.3 庐山世界遗产价值评估的重点 223

5.2 庐山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OUV再评价 224

5.2.1 庐山的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别 225

5.2.2 庐山符合的文化价值标准补充及阐述 225

5.2.3 庐山符合的自然价值标准补充及阐述 227

5.2.4 庐山文化景观价值载体体系 228

5.3 庐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的国际贡献 231

5.3.1 对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价值的独特诠释 231

5.3.2 地方族群特有自然价值观的创构与展现 232

5.3.3 文化景观价值体系丰度与深度的范例 233

5.3.4 文化景观动态演进本质的充分演绎 235

5.4 本章小结 236

第6章 结语 240

6.1 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的价值 240

6.1.1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的建构 240

6.1.2 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文化景观的价值 241

6.1.3 文化景观价值研究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实践的启示 241

6.2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研究的相关问题 242

6.2.1 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6.2.2 研究的主要领域与层面 243

6.2.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244

附录 248

附录A 问卷调查概况 248

附录B 行政管理者调查问卷 250

附录C 旅游从业者调查问卷 255

附录D 居民调查问卷 260

附录E 旅游者调查问卷 264

附录F 宗教人士调查问卷 268

附录G 深度访谈统计表 271

附录H 世界遗产OUV评估标准 273

参考文献 274

后记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