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与体知 从现象学到儒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任之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100163392
  • 页数:3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题名为“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心性”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心性现象学”研究。东方传统借“体知”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道德感受”(Fü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体知”与“情感”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或者说,它们主要体现的是心性现象学中事关道德意识或道德情感的维度。全书分三个大的部分:1)人如何认识自己?——现象学的“自身意识”与“自我-反思”理论;2)人如何体知他人与万物?——对同情共感与一体感的心性现象学探究;3)人何以为人?——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羞感现象学与哲学人类学。这三个部分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说其独立,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自

前言 1

第一部分 人如何认识自己?——现象学的“自身意识”与“自我-反思”理论 14

一、传统自身意识理论“反思模式”的循环困境 14

二、可能的走出困局的模式:语义学的、现象学的 26

三、意识现象学的四种“意识”概念 36

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现象学的统一 37

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内意识”或“原意识” 41

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 44

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 47

四、内时间意识与“意识流的统一” 52

1.意识流是绝对地唯一的 57

2.意识流是永恒地流动的 59

3.意识流自身构造着其自身的统一性 61

五、“意识的自我极化”的两种形式 68

六、现象学“自身意识”理论的“反思模式” 79

结语:哲学的永恒使命——“自身思意”与“自身负责” 97

第二部分 人如何体知他人与万物?——对同情共感与一体感的心性现象学探究 111

一、他人如何被给予? 111

1.自身欺罔与内感知问题 112

2.自身欺罔与他人的被给予方式问题 117

3.内陌己感知与交互主体性问题 123

二、他人如何被“同情共感”? 132

1.同情共感的辨异 132

2.交互共感中的奠基关系 137

3.爱的现象学描述 140

4.爱与同情共感的关系 142

三、舍勒与宋明儒者论同一感 147

1.同一感/一体感的现象学意涵 148

2.宋明儒者论一体感 152

3.“一体感”与“爱的秩序” 162

4.东西方“一体感”的谐调 166

四、寂静意识与万物一体 172

1.寂静意识的现象学意涵 174

2.宋明儒者对“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的分析 179

3.作为“体万物一体”之“工夫”的“冥思沉定” 193

结语 201

第三部分 人何以为人?——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羞感现象学与哲学人类学 210

一、舍勒和卡西尔对“人是什么?”的追问 210

1.引子:达沃斯论辩及其隐匿的第三者 210

2.在精神与生命问题上卡西尔对舍勒的批评 213

3.基于舍勒的思想检视卡西尔对舍勒的批评 216

4.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与形而上学 222

5.舍勒的哲学人类学与形而上学 227

6.结语:三个人的争执与共谋 231

二、舍勒论羞感与人之为人 238

1.羞感的本质与形式 238

2.羞感的起源与人类学根基 243

3.羞感与现象学的人格伦理学 247

三、羞感伦理与人格存在 253

1.外在化羞感与内在化羞感 254

2.意志自律与本心自律 260

3.“能羞之在”与人格自律 268

结语 278

文献缩略 281

参考文献 288

名词索引 313

人名索引 324

后记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