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1
第一章 扬州学派经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1
第一节 乾隆时期的儒学政策 31
一、清代经学的发展和乾隆时期文化政策的转变 31
二、科举、书院与扬州学派形成、发展之关系 34
三、文字狱和《四库全书》的纂修 40
第二节 扬州学派经学形成和发展的区域因素 45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45
二、深厚的文化积淀 48
三、家学渊源 53
四、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 56
五、友朋问学,相得益彰 62
六、藏书与好学的风气 65
第二章 扬州学派前期的经学成就 69
第一节 汪中:扬州学派的奠基者 69
一、汪中经学研究的历程与其著述 69
二、汪中的经学成就 72
三、汪中在清代经学史上的地位 82
附:以“世用”为旨归的汪喜孙之学 88
第二节 王念孙:以小学治经 90
一、仕途坎坷,治学以终 90
二、以校勘、训诂为主的经学成就 92
第三节 刘台拱:精研《三礼》 99
一、从宋学转向汉学的治经历程 99
二、注重经文校勘的礼学成就 101
第四节 李惇:考订群经,精于《左传》 108
一、贫苦却重友情,饱学而多艰辛 108
二、考订群经,精于《左传》 109
第五节 任大椿:“即类以求”的礼学研究 116
一、从诗人到汉学家 116
二、经典名物研究:“即类以求” 117
第六节 “贯串古义”考经的宋绵初 124
一、辑录并考证《韩诗》 125
二、“汲古义之精微”,遍考订而成“经说” 133
附:宋保及其《谐声补逸》 140
第七节 朱彬:专治《尚书》和《礼记》 143
一、《尚书异义》附《尚书故训别录》和《尚书是正文字》 144
二、清代研治《礼记》的代表作《礼记训纂》 150
第三章 扬州学派中期的经学成就 156
第一节 以“迁善改过”为宗旨的易学家焦循 157
一、研经治学,奋斗一生 157
二、以《易学三书》为代表的易学成就 159
三、焦循爻、辞相通学说的发端及前提 167
四、焦循易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孟子正义》 171
附一:焦廷琥及其经学 176
附二:焦循友朋之经学成就 179
第二节 阮元:“求是”与“实践” 189
一、“九省疆臣”,一代学者 189
二、“实事求是”以证“古儒学” 190
附一:阮福“所见极当”之《孝经义疏补》 199
附二:精于校勘的秦恩复 202
附三:深于音韵的罗士琳 204
第三节 凌廷堪:以“例”为纲,研治《仪礼》 207
一、“学问相益”,持久治学 207
二、《礼经释例》:以“礼”为宗,以“例”为纲 208
第四节 清代经学的总结者江藩 218
一、布衣学者 218
二、从笺注经典到撰写清代学术史 219
第五节 王引之:“考之文义,参之古音” 230
一、承家学以治经 230
二、以《经义述闻》为代表的经学成就 231
附:王寿同及其《观其自养斋烬余录》 243
第六节 许琦:“融贯全经,熟核注疏”的《周礼》之学 246
一、“节其繁冗,以便举业”的《周礼经注节抄》 247
二、不犯“经旨”的“《周礼注疏献疑》 248
第七节 专长《公羊传》的凌曙 252
一、勤奋好学,转益多师 252
二、疏理“典故”,“专治《公羊》” 253
第四章 扬州学派后期的经学成就 259
第一节 刘文淇和刘寿曾对《左传》旧注的疏证 259
一、为贫穷与科考所困的艰辛人生 259
二、《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的撰著 261
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编纂的特点与阮元、焦循的关系 268
第二节 刘宝楠和刘恭冕父子之《论语正义》 274
一、精心为学、勤勉为官的刘宝楠 274
二、《论语正义》的初刻时间 275
三、从博征清人之书而析《论语正义》 281
四、对其余儒经的研究 287
第三节 博引经典以证《说文》假借的薛传均 291
一、《说文答问疏证》的版本 292
二、诠释《说文答问》,分析假借方法 296
附:薛寿及其学术 303
第四节 以“假借”之法治经的朱士端 304
一、疏证“形声”,“校定”《说文》 305
二、《齐鲁韩三家诗释》 313
三、《周仪礼注稿》和《仪礼札记》 320
第五节 刘毓崧继承父志考证“旧疏” 325
一、校书以谋生,治学而成名 325
二、承父志考证旧疏 326
三、以“礼”说为主的论文选集:《通义堂集》 332
第六节 象数易学的整理者方申 335
一、生活困苦,坚持治《易》 335
二、朝夕钻研,董理易象 336
第七节 从汉学走向宋学的成蓉镜 341
一、汉学成就 342
二、晚年专于宋学 346
第五章 扬州学派经学的影响 350
第一节 曾国藩:“最好高邮王氏之学” 350
一、广读其书 350
二、“最好高邮王氏之学” 353
第二节 俞樾:“以高邮王氏为宗” 358
一、“瓣香私自奉高邮” 359
二、俞樾与诂经精舍 362
三、与扬州学派人物间的关系 364
第三节 孙诒让:“取其义法”,“清学有光” 368
一、“取其义法以治古书” 368
二、仿其体例而成书 369
三、参考其学术成果 370
四、批校其著述 371
五、与刘恭冕、刘寿曾的交往 373
第四节 从诂经精舍走出的经学大家章太炎 375
一、习于诂经精舍,撰写经学著述 376
二、划分扬州学者的学术派别 377
三、评鉴其学术 379
第五节 绍承和光大扬州学派的刘师培 382
一、刘师培与《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382
二、继承和光大扬州学派的学术成就——以焦循为例 386
引用书目 396
附图一 411
附表二 412
附表三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