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能源及分类 1
1.2 汽车节能、减排、环保的发展规划 3
1.2.1 我国节能、减排、环保汽车发展规划 3
1.2.2 美国节能、减排、环保汽车的发展规划 7
1.2.3 欧洲节能、减排、环保汽车的发展规划 10
1.2.4 日本节能、减排、环保汽车的发展规划 11
第2章 电动汽车的总体技术 13
2.1 电动汽车的总体构造组成 13
2.1.1 电动汽车的一般组成 13
2.1.2 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的比较 15
2.2 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16
2.2.1 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 16
2.2.2 电力驱动及其关键技术 17
2.2.3 电动汽车的整车技术 19
2.2.4 电动汽车安全关键技术 21
第3章 电动汽车车载储能装置 23
3.1 车载储能装置概述 23
3.1.1 车载储能装置定义和分类 23
3.1.2 动力蓄电池的一般原理和组成 23
3.1.3 电动汽车对动力蓄电池的要求 25
3.1.4 动力蓄电池的性能参数 25
3.1.5 动力蓄电池系统电池箱的型号和安装定位 27
3.2 铅酸蓄电池 28
3.2.1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 29
3.2.2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31
3.2.3 铅酸蓄电池的分类和型号 34
3.2.4 铅酸蓄电池的特点 34
3.3 金属氧化物镍电池 35
3.3.1 镍氢蓄电池 35
3.3.2 镍镉蓄电池 37
3.4 锂离子蓄电池 38
3.4.1 锂离子蓄电池的结构 39
3.4.2 锂离子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41
3.4.3 锂离子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42
3.4.4 锂离子蓄电池的分类 43
3.5 超级电容器 44
3.5.1 超级电容器概述 44
3.5.2 车用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和型号 45
3.5.3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6
3.5.4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48
3.5.5 超级电容器在汽车上的应用 48
3.6 飞轮电池 49
3.6.1 飞轮电池概述 49
3.6.2 飞轮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9
3.6.3 飞轮电池与其他电池性能的比较 50
3.6.4 飞轮电池的特点 51
3.6.5 飞轮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 51
3.7 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 52
3.7.1 动力电池回收与循环再利用的发展现状 52
3.7.2 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57
3.7.3 结论和建议 58
第4章 电动汽车动力装置 60
4.1 电动汽车的车用电机概述 60
4.1.1 电动汽车电动机驱动系统的组成 60
4.1.2 驱动电机的分类 61
4.1.3 电动汽车对驱动电机的要求 62
4.1.4 电机学的基本定律 63
4.1.5 电机的基本性能参数 63
4.2 直流电动机 64
4.2.1 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64
4.2.2 直流电动机的分类和特点 66
4.2.3 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67
4.2.4 直流电动机的控制 69
4.3 交流感应电动机 69
4.3.1 交流感应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69
4.3.2 交流感应电动机的分类和特点 71
4.3.3 交流感应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72
4.3.4 交流感应电动机的控制 73
4.4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 75
4.4.1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76
4.4.2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特点 78
4.4.3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78
4.4.4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 79
4.5 永磁同步电动机 81
4.5.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81
4.5.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分类和特点 82
4.5.3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82
4.5.4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 83
4.6 开关磁阻电动机 85
4.6.1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85
4.6.2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分类和特点 85
4.6.3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86
4.6.4 开关磁阻电动机的控制 87
第5章 电动汽车的控制管理系统 89
5.1 电池管理系统 89
5.1.1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89
5.1.2 电动汽车对电池管理系统的要求 89
5.1.3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功能 90
5.2 能量回收系统 96
5.2.1 能量回收技术概述 96
5.2.2 能量回收系统组成 98
5.2.3 能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 100
5.3 动力转向助力系统 102
5.3.1 转向助力系统概述 102
5.3.2 转向助力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04
5.3.3 转向助力系统的控制 108
5.4 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 109
5.4.1 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概述 109
5.4.2 电动汽车空调的特点 110
5.4.3 电动汽车空调暖风装置 110
5.4.4 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111
5.4.5 电动空调系统实例 111
第6章 纯电动汽车 114
6.1 纯电动汽车概述 114
6.1.1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组成 114
6.1.2 纯电动汽车的特点 115
6.2 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115
6.2.1 传统的驱动系统形式 118
6.2.2 简化的传统驱动系统形式 122
6.2.3 双电动机驱动系统形式 123
6.2.4 电动轮驱动系统形式 127
第7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130
7.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概述 130
7.1.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特点 130
7.1.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 132
7.2 燃料电池 134
7.2.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34
7.2.2 燃料电池的特点 135
7.2.3 燃料电池的类型 136
7.2.4 燃料电池的比较 141
7.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143
7.3.1 动力系统基本结构组成 143
7.3.2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147
7.3.3 辅助动力源 150
7.3.4 DC/DC变换器 150
7.3.5 驱动电动机 151
7.3.6 动力电控系统 152
7.4 水热管理系统 153
第8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55
8.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概述 155
8.1.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主要技术总成 157
8.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分类 162
8.1.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 165
8.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166
8.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车辆结构要求 166
8.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功能安全要求 168
8.2.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故障防护要求 169
8.3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69
8.3.1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169
8.3.2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 169
8.3.3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策略 171
8.4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74
8.4.1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174
8.4.2 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特点 178
8.4.3 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策略 178
8.5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82
8.5.1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182
8.5.2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 184
8.5.3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策略 184
第9章 电动汽车的充电设备 193
9.1 系统结构 193
9.2 充电方法 195
9.2.1 恒流法 195
9.2.2 恒压法 195
9.2.3 阶段法 196
9.2.4 快速法 196
9.3 充电模式 198
9.3.1 常规充电 198
9.3.2 快速充电 200
9.3.3 机械充电 201
9.3.4 无线充电模式(未来充电模式) 202
9.3.5 便携式充电设备 203
9.4 充电站 204
9.4.1 运营模式 204
9.4.2 建设方式 208
参考文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