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部博古通今的书 7
上篇 淮南王的身世和著作 34
第一章 淮南王的身世 34
一、淮南王的父亲是私生子 34
二、刘长初封为淮南王 35
三、刘长为母亲报仇 35
四、刘长由骄横而谋反 36
五、刘长的罪状 37
六、孝文帝对刘长的宽容 38
七、刘长之死 39
八、刘安兄弟的封侯 40
九、感伤的民歌 41
十、刘安兄弟的封王 41
十一、七国之乱淮南王刘安幸得保全 42
十二、淮南王刘安的好恶和积恨 43
十三、武安侯对刘安的怂恿 43
十四、彗星出现和谄谀之士的蛊惑 43
十五、刘安与汉廷的间谍战 44
十六、雷被事件与淮南王的谋反 45
十七、削地后的积极行动 46
十八、伍被的劝谏 47
十九、淮南王孙刘建的积怨和举发 50
二十、淮南王和伍被的再度讨论 52
二十一、伍被的计划和方法 54
二十二、反迹败露与伏法 55
二十三、汉廷对淮南王的判决 56
第二章 淮南王的著作 58
一、《淮南内》二十一篇 58
二、《淮南外》三十三篇 59
三、《淮南道训》二篇 59
四、《淮南王赋》八十二篇 60
五、《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 60
六、《淮南杂子星》十九篇 60
七、《枕中鸿宝苑秘书》 61
中篇《淮南子》要略 64
一、《淮南子》著作目的和篇目 64
二、对原道的解释 64
三、对俶真的解释 65
四、对天文的解释 65
五、对地形的解释 66
六、对时则的解释 66
七、对览冥的解释 66
八、对精神的解释 67
九、对本经的解释 67
十、对主术的解释 68
十一、对缪称的解释 68
十二、对齐俗的解释 68
十三、对道应的解释 69
十四、对泛论的解释 69
十五、对诠言的解释 69
十六、对兵略的解释 69
十七、对说山、说林的解释 70
十八、对人间的解释 70
十九、对修务的解释 71
二十、对泰族的解释 71
二十一、论著书之意和《淮南鸿烈》二十篇的关系 72
二十二、读《淮南》二十篇可以逍遥放游于天下 74
二十三、周文王以仁易暴 75
二十四、儒家学说的产生 75
二十五、墨家学说的产生 76
二十六、管子学说的产生 77
二十七、晏子谏诤的产生 77
二十八、纵横长短之说的产生 77
二十九、刑名之书的产生 78
三十、商鞅之法的产生 78
三十一、刘氏《鸿烈》妙用无穷 79
下篇《淮南子》精读 82
卷第一 原道训 82
一、道无形而用周 82
二、伏羲、神农以道致祥 83
三、道生万物而不有 84
四、冯夷得道而善御 85
五、不与物相争,而物不敢与之争 86
六、用道则成用术则败 87
七、得其道者可以治天下 89
八、万物皆能自适其性 90
九、本性不可改,习惯不可易 91
十、不以人为灭天然 92
十一、养精神弃智巧可达于无极 93
十二、守柔居后莫能与之争 95
十三、水有至德 97
十四、废知巧反大道可以治天下 98
十五、清静平淡可以称雄天下 100
十六、至德者的快乐 102
十七、守道者可得自然之乐 102
十八、内足于心始可外应于事 104
十九、天下有我,我有天下 106
二十、圣人处穷,不改其志 107
二十一、得道的人始终如一 108
二十二、养精神致和气安形体可以应合万物 109
卷第二 俶真训 112
一、梦时不知梦醒而知是梦 112
二、善保形神 113
三、道得一为贵 114
四、与时变化 114
五、万物由一,不可离本 115
六、必知一而可以通万方 117
七、仁义立而道德废 118
八、不失其精则神可以安 119
九、圣人和真人 120
十、儒墨列道而议 121
十一、返性于初游心于虚 122
十二、人性安静 123
十三、由末返本的困难 124
十四、一国同伐不可久生 125
十五、至德之世和失道之世的景象 125
十六、境遇所遭不能自免其身 127
卷第三 天文训 129
一、天地日月星辰的形成 129
二、人生之情上通于天 130
三、天有九野五星八风二十八宿 131
四、什么叫作九野 132
五、什么叫作五星 132
六、什么是二十八宿 133
七、什么是八风 134
八、什么是五官 135
九、什么是六府 135
卷第四 地形训 137
一、地形的范围 137
二、什么叫作九州 137
三、什么叫作九山 138
四、什么叫作九塞 139
五、什么叫作九薮(泽) 139
六、什么叫作八风 140
七、什么叫作六水 140
八、四海之内的大小山川 141
九、神泉与灵地 142
十、九州之外的八殥八泽 143
十一、八殥之外的八纮 144
十二、八纮之外有八极 144
十三、各方的产物 145
十四、各地生物养物的不同 146
十五、人民禽兽的生期 147
十六、万物生而异类 149
十七、四方中央之人 150
十八、五行相胜 151
十九、海外的三十六国 152
二十、河流的发源地 153
二十一、八风所生的神明 154
二十二、人的来源 155
二十三、羽族的来源 155
二十四、毛族的来源 155
二十五、鳞族的来源 156
二十六、介族的来源 156
二十七、五类杂种的来源 157
二十八、树木的来源 157
二十九、草类的来源 157
三十、浮生草类的来源 158
三十一、五方土气的形成和作用 158
卷第五 时则训 160
一、正月 160
二、二月 161
三、三月 163
四、四月 164
五、五月 166
六、六月 167
七、七月 169
八、八月 170
九、九月 172
十、十月 174
十一、十一月 176
十二、十二月 177
卷第六 览冥训 180
一、天罚不可逃 180
二、感天的故事 181
三、心和道同可以感天 181
四、心存于内色显于外 182
五、各有所感 183
六、阴阳交则万物生众事举 184
七、顺时行道不可相违 185
八、持自然之应者可成事 186
九、道与德如韦与革 187
十、燕雀不知凤凰 187
十一、以不御为御称为神御 188
十二、黄帝的治道 189
十三、虙戏氏的治道 190
卷第七 精神训 192
一、人为天地精 192
二、知精守本 193
三、人法天地而生 193
四、去嗜欲可以长生 195
五、知一则知众 197
六、圣人尊神而贵心 198
七、真人性合于道 199
八、同于自然变化的人明而不惑 201
九、尧以天下为重负而轻天下 203
十、禹细万物而轻天下 203
十一、郑壶子的齐死生 204
十二、子求的同变化 205
十三、至人无往不遂无至不通 205
十四、无为者不为物拘 206
十五、无累之人不以天下为贵 207
十六、明至人之论天下不足利 208
十七、能知至大至贵无往而不遂 209
十八、违阴阳迫性命终身可悲 210
十九、不原于本如决江河而不可阻 210
二十、违自然不可以终天年 211
二十一、至人得自然而不忧 212
二十二、不随物而动可去大患 213
二十三、知本去患釜底抽薪 214
卷第八 本经训 215
一、合道可以开盛世 215
二、不合道就会见灾殃 216
三、明性审符可以得道 217
四、仁义礼乐非通治之本 218
五、反初心可以不用仁义礼乐 218
六、修仁义礼乐则德迁而伪 219
七、大巧不可为 220
八、至人大盈若虚 221
九、瑶光为万物的粮食 222
十、无灾至和之世圣贤不能立功德 222
十一、尧使羿为民除害 223
十二、舜使禹治平洪水 224
十三、有圣贤之名必遭乱世之患 224
十四、取成迹则博学多闻而愈惑 225
十五、帝王霸君各有所法 226
十六、阴阳转化其原无穷 226
十七、四时合序各不相失 227
十八、六律可以治境内 227
十九、体得其宜可以服人心 228
二十、贵贱不失其体可以治天下 229
二十一、闭四关止五遁可以称真人 229
二十二、放逸产生五遁 230
二十三、放逸于木 231
二十四、放逸于水 231
二十五、放逸于土 232
二十六、放逸于金 232
二十七、放逸于火 233
二十八、明堂之制可免于放逸 234
二十九、有质乃可以饰文 234
三十、圣人之治 235
三十一、末世之治 236
三十二、上世君臣父子之情 237
三十三、晚世君臣父子之情 237
三十四、古代天子诸侯的责任 238
三十五、晚世天子诸侯的贪残 238
三十六、本立道行本伤道废 239
卷第九 主术训 240
一、自然为治的方法 240
二、神农治天下的方法 241
三、多事则事不治 242
四、圣人的治术 243
五、孙叔敖与熊宜辽 244
六、以不治为治 245
七、不治为治的例子 245
八、诚心不施不可以移风易俗 246
九、为治任诚不任术 247
十、得其宗者应物无穷 248
十一、垂拱而治胜于有为 249
十二、恩泽不同所报亦异 250
十三、德加于民则令行 251
十四、无恩而用民如无雨而求稼 251
十五、人君必须日月之明 252
十六、贤君用人之法 253
十七、人宜尽其才 254
十八、是非分别不在贵贱 254
十九、亲佞疏忠不可以保天下 255
二十、法之所禁不分贵贱 256
二十一、禁胜于身令行于民 257
卷第十 缪称训 259
一、治国如治心 259
二、诚而不欺可以得人 260
三、有认辨之能可以别善恶 261
四、善用物则物尽其用 262
五、得众人之力非为求报 263
六、以德服人不言而人服 263
七、人心自中而出非由外入 264
八、同实异事 265
九、得道而名利随之 266
十、美根本始足茂枝叶 267
十一、乐而为之必能超群 268
十二、赏罚宜则功立 269
十三、知微知著知名知实 270
十四、善恶毁誉非一时而成 271
十五、四时四用 271
十六、圣人可以制物而用之 273
卷第十一 齐俗训 275
一、道德可以救末世 275
二、礼义生伪慝之儒 275
三、不通物情不能与言化 276
四、明者通于理 278
五、适性者安违性者危 279
六、万物齐一各有所长 280
七、不分贤愚上下各适其用 281
八、性芜秽不清者堁(ke)蒙蔽 282
九、得性者不惑 283
十、气和神清可以致正 284
十一、一为天下之至贵 285
十二、礼俗不同所致则一 286
十三、入境随俗则天下可行 287
十四、礼与仁用宜则天下治 288
十五、悲哀合情性则诽誉不生 288
十六、侈奢宜合度 289
十七、礼烦乐淫是以圣人不用礼乐 290
十八、用一法而反众俗则不通 291
十九、合道则视听言行真 292
二十、得道者可以全事 292
二十一、当时者贵已用则贱 293
二十二、圣人因应时变而行恰当的措施 294
二十三、不法成法而法所以为法 294
二十四、可贵者不可以随观听形 295
二十五、仿其貌者不得其神 296
二十六、失其神得其貌不能治天下 297
二十七、识慧小者不可以论至道 297
二十八、所为虽异得道则一 298
二十九、法多而道同 299
三十、得中理者不伤器 299
三十一、不传的才是精意 300
三十二、是非不曲于一隅 301
三十三、一件事情两种看法 302
三十四、看法不同结果相异 303
三十五、事本于一而自窥致异 303
三十六、不通于道终身不定 304
三十七、人尽其才事得其宜 305
三十八、治世用常而不用变 306
卷第十二 道应训 307
一、不知道者为精 307
二、至言不言 308
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309
四、万事万物皆不及道 310
五、锐必折 311
六、知雄守雌可以胜天下 311
七、神来德附的方法 312
八、冲虚必能成功 313
九、大勇不言勇 314
十、不必代大匠斫 315
十一、全大道可以小用 316
十二、廉不可以破良法 317
十三、功成名就遂身退天之道 317
十四、用长勿求全 318
十五、重身爱躯可以托天下 319
十六、重生轻利以复光明 320
十七、身为国之本 321
十八、圣人遗书乃其糟粕 321
卷第十三 泛论训 323
一、上古重德轻文 323
二、适时为用先王之法可更 323
三、礼乐制度可因时而变 325
四、三代之兴不沿旧法 326
五、法制礼仪仅为治国之具 328
六、不验之言圣王不听 329
七、御人必以术 332
八、器各异用不能相废 333
九、能全观者可以通万方 335
十、国家存亡不在大小 336
十一、唯圣人能够知权 339
十二、智者必须因时用权 340
卷第十四 诠言训 342
一、贵贱而贱贵可与言至论 342
二、德必求于己 343
三、为治之本在于安民 344
四、圣人以柔胜 346
五、顺势而为不为物累 346
六、不治而为大治 347
七、怀虚者无訾议 348
八、循自然可近于道 348
九、祸福不在于己 349
十、福在无祸利在不丧 350
十一、名与道不可两显 352
十二、无心无欲胜于有心有欲 353
卷第十五 兵略训 354
一、用兵平乱除害 354
二、自古就有战争 355
三、用兵在于禁暴讨乱 355
四、霸王之兵如旱求雨如渴求饮 357
五、自为之兵众去之 358
六、用兵以庙战神化为高 359
七、得道的人须法天地顺自然 360
八、善用兵者使民自愿为用 361
九、用兵的三要 362
十、佐胜之具和必胜之本 364
十一、历史的证明 365
十二、善用兵者弱敌而后战 367
十三、善用兵的人必先庙算 368
十四、兵贵神速 369
十五、用兵的方法 371
十六、三势二权 372
十七、无形可制有形 374
十八、同心一志的力量 375
十九、用兵与天地时人 376
二十、用兵以无原无形为高 377
二十一、三种将领用兵不同 378
二十二、天数地利人事 380
二十三、兵强在民 381
二十四、民有二积三望 383
二十五、将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 384
二十六、善用兵者举措合宜 384
二十七、用兵八善 386
二十八、将必有独见独知和善用虚实 387
二十九、兵所贵为虚实之气 388
三十、将军受命与战胜归来 389
卷第十七 说林训 392
一、以一世为法者如刻舟求剑 392
二、得偏者败得全者行 393
三、爱者自趋不用者必弃 393
四、能有长短 394
五、凡得道者德随之 395
六、重外则内拙 395
七、相憎非不善相爱非必善 396
八、圣人于道如葵向日 398
九、形虽同而爱恶有别 399
十、不去颣瑕可全珠玉 400
卷第十九 修务训 402
一、古之圣人有为而不懈 402
二、所谓自然一定要顺势而为 403
三、行止不同安国则一 405
四、同事异方终归一致 407
五、不可因饱绝食因跌废走 408
六、凡走极端者失公论 409
七、名随众生 410
八、无圣贤之异者不可不学 411
九、人须就学然后能成 412
十、贤智之不足不如愚凡之有余 413
十一、智谋可以制强力 413
十二、不学者智必寡 414
十三、事有所传学不可以已 415
十四、盲者熟习可以致巧 416
十五、弓可正玉可镂心意可改 417
十六、学当勉力而求 417
十七、功名可以勉而成 419
十八、申包胥勉力建功 419
十九、知事可为自强而成 421
二十、人各有任务不力不成 421
二十一、唯不达者贵古而贱今 422
二十二、凡事先识者为真识 423
二十三、美人不洁人厌之而况下者乎 425
卷第二十 泰族训 427
一、天不言应物圣人法天化人 427
二、大巧非善作能致 428
三、合天德者如神化 429
四、自然非为物生而物各得以宁 430
五、至诚能化 431
六、推诚心则内顺而外宁 432
七、唯诚可以动天下 433
八、顺势举措可以无敌于天下 434
九、顺人之性以教化 435
十、顺性而行民皆听令 436
十一、五帝三王治天下用参五之法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