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理性价值 2
二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当代实践价值 7
三 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总体思路 13
四 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 17
第一章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史研究 24
第一节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早期探索 26
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史总体概览 26
二 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的思想 37
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阐述 42
四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的批判分析 48
第二节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系统展开 55
一 马克思在《提纲》、《形态》中的论述 55
二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分析 62
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整体剖解 67
第三节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 71
一 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发展 71
二 毛泽东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突出贡献 79
三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表述 87
第二章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结构 95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批判本质的逻辑线索 97
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批判 97
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后现代批判 102
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社会批判 105
第二节 生产逻辑、资本逻辑与实践逻辑及其相互关系 113
一 以生产逻辑诠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13
二 如何超越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压制? 117
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人本学痕迹 120
四 实践逻辑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导逻辑 123
第三节 考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实践逻辑的两个维度 127
一 人的发展理论中的“为己”与“为物” 127
二 人的发展理论中的“人本”与“物本” 129
三 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心迁移 134
四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辩证性蕴含 136
五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性本质 139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生态阈限 142
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分析 142
二 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及其全面发展 146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性 152
四 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及其生态整合 156
五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生态阈限 164
第三章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理性内涵 174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 175
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取向 175
二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79
三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价值错位 183
四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契合 186
五 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与选择 189
第二节 人的社会性价值的全面实现 193
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 193
二 人的多方面价值的社会化生成 195
三 人的价值实现的共在性形态 197
四 评价人的价值的社会化标杆 200
五 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升人的自由 202
第三节 实现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信仰 209
一 人全面发展所彰显的信仰之美 209
二 人全面发展所显现的生活之美 213
三 人全面发展所体现的崇高之美 217
四 人全面发展所实现的理想之美 223
五 人全面发展所表征的智慧之美 226
第四章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表征——以“四个全面”的建设为例 233
第一节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234
一 “两个关键一招”:自觉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34
二 “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深化改革的全面性问题 236
三 “真正的民心所向”:坚定“以人文本”的改革方向 239
四 “三个进一步解放”: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42
第二节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小康社会建设 245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实愿景 245
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249
三 “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 251
第三节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统领全面依法治国 256
一 “依法治国”:人的全面发展的法律化表达 256
二 “执法为民”:让人民群众感到公正就在自己身边 259
三 “法律乃治国之重器”:在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 262
四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并重谱惠民新篇章 266
第四节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加强全面从严治党 270
一 “从严治党”:执政为民的一次重大政治牵引 270
二 “对人民高度负责”: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指向 272
三 “勤政为民”: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厚望 273
四 “良好政治生态”: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276
五 “不忘初心”:把为民造福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79
参考文献 283
后记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