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础篇 2
第一章 艾灸的起源 2
一、概述 2
二、艾灸的起源 2
三、石器时代 4
四、殷商时代 4
五、春秋战国时期 4
六、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5
七、唐宋元时期 6
八、明清时期 7
九、现代发展 8
第二章 艾灸治疗皮肤病的作用原理和功用 9
第一节 作用原理 9
第二节 功用 10
一、调和阴阳 11
二、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11
三、回阳救逆,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11
四、祛风解表,拔毒泄热 11
五、保健强身,预防疾病 12
第三章 艾灸疗法现代研究进展及创新 13
第一节 艾的药性和艾灸的物理作用机制 13
一、热能与红外辐射 13
二、挥发油 14
三、调节代谢 14
第二节 艾灸对机体的调控作用 15
一、艾灸对施灸局部的作用 15
二、艾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15
三、艾灸对机体系统功能的作用 16
2 技法篇 20
第四章 操作常规 20
第一节 艾灸材料的选择与制作 20
一、艾条的制作 21
二、艾炷的制作 21
三、间隔物的制作 21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方法 22
一、种类 22
二、方法 23
第三节 灸法的操作 34
一、选穴原则 34
二、体位的选择 35
三、施灸顺序 36
四、施灸手法 36
五、灸量的控制 37
第五章 治疗注意事项及意外处理 39
第一节 注意事项和禁忌 39
一、注意事项 39
二、禁忌 40
第二节 意外情况预防及处理 41
一、灼伤 41
二、感染 42
三、灸后不适 42
四、过敏 43
3 临床篇 46
第六章 病毒性皮肤病 46
第一节 热疮(单纯疱疹) 46
第二节 疣 49
第七章 真菌性皮肤病 54
第一节 头癣 54
第二节 鹅掌风(手癣) 57
第三节 脚湿气(足癣) 60
第八章 变应性皮肤病 63
第一节 湿疮(湿疹) 63
第二节 瘾疹(荨麻疹) 70
第九章 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76
第一节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76
第二节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79
第十章 物理性皮肤病 85
第一节 冻疮(冻伤) 85
第二节 席疮(褥疮) 89
第十一章 动物性皮肤病 96
第一节 虫咬皮炎 96
第十二章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99
第一节 白疕(银屑病) 99
第十三章 皮肤附属器性皮肤病 105
第一节 油风(斑秃) 105
第二节 毛囊炎(发际疮) 110
第十四章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114
第一节 白驳风(白癜风) 114
第二节 黧黑斑(黄褐斑) 118
第十五章 结缔组织病 123
第一节 皮痹(硬皮病) 123
第十六章 皮肤血管病 129
第一节 葡萄疫(过敏性紫癜) 129
第二节 臁疮(小腿慢性溃疡) 135
第十七章 其他病证 138
第一节 肥胖症 138
穴位索引 144
参考文献 156
附录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