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系统的语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振华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544660242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文献丛书”之一,集中呈现了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知名学者、本书作者王振华老师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与评价、语类及多模态,共收入了作者的22篇中英文代表性文章,在此基础上修订更新,编辑成书。

第一部分 作为系统的语篇 3

第一章 作为系统的语篇 3

1.1 引言 3

1.2 语篇到底是什么 4

1.3 语言系统:语义与语法 5

1.4 研究内容:生产者、文本/话语、消费者、社会目的 10

1.5 结语 18

第二章 语篇语义的研究路径——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个视角 19

2.1 引言 19

2.2 语篇语义的研究任务 20

2.3 研究路径 22

2.4 结语 43

第三章 语篇意义形成的意图网络 44

3.1 引言 44

3.2 哲学基础 45

3.3 语篇意义形成的意图网络 47

3.4 语篇意图网络形成的认知机制 52

3.5 结论 53

第四章 《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述介 54

4.1 2003版述介 54

4.2 2007版述介 70

第五章 实现化、实例化、个性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77

5.1 引言 77

5.2 实现化 78

5.3 实例化 79

5.4 个性化 82

5.5 文本分析 83

5.6 结束语 92

第六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演变:小句之外——J.R.马丁教授访谈录 93

第七章 悉尼学派与欧洲大陆学派在语篇语义研究上的异同 118

7.1 引言 118

7.2 悉尼学派的语篇语义观 119

7.3 欧洲大陆学派的语篇语义观 120

7.4 悉尼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的语篇语义研究对比 121

7.5 讨论 126

7.6 结语 127

第八章 名物化语言现象在语篇中的作用 128

8.1 引言 128

8.2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名物化 129

8.3 名物化语言现象使知识专业化 132

8.4 名物化语言现象使语篇发展合理化 134

8.5 名物化语言现象与人际化 137

8.6 结语 139

第二部分 语篇与评价 143

第九章 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143

9.1 引言 143

9.2 评价系统产生的背景 144

9.3 评价系统框架 145

9.4 结束语 153

第十章 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 155

10.1 引言 155

10.2 评价理论回顾 156

10.3 评价理论的魅力 158

10.4 评价理论的困惑及其消解 160

10.5 结语 165

第十一章 “介入系统”嬗变 167

11.1 引言 167

11.2 介入系统与对话性、多语性 169

11.3 介入框架 171

11.4 借言和自言的深化 174

11.5 结语 176

第十二章 “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 177

12.1 引言 177

12.2 三维视角 177

12.3 语言实证的方法 179

12.4 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 181

12.5 人物形象综观:物质过程成分分析 184

12.6 结束语 188

第十三章 杂文中作者的介入 191

13.1 引言 191

13.2 杂文中作者的介入 194

13.3 结语 200

第十四章 现代汉语“个”在其非典型结构中的人际意义 202

14.1 引言 202

14.2 量词与评价系统理论 203

14.3 “个”在其非典型结构的人际意义 205

14.4 结论 211

第十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情态对比研究——以政治新闻语篇为例 212

15.1 引言 212

15.2 汉语的情态理论框架 213

15.3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情态系统 216

15.4 数据分析及对比 220

15.5 结语 227

第十六章 “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 228

16.1 引言 228

16.2 硬新闻 229

16.3 态度系统 230

16.4 硬新闻分析 234

16.5 余论 240

第十七章 从态度系统考量奥巴马获09年度和平奖引发的争议 241

17.1 引言 241

17.2 态度的分析框架 242

17.3 争议的态度考量 244

17.4 讨论 246

17.5 结语 252

第十八章 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大学校训意义研究——“评价系统”视角 255

18.1 引言 255

18.2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256

18.3 中外校训评价意义分布特征 258

18.4 中外校训评价意义的异同 263

18.5 结论 268

第三部分 语类及多模态 271

第十九章 马丁基于文类理论的历史语篇研究 271

19.1 引言 271

19.2 文类理论 272

19.3 马丁的历史语篇研究 273

19.4 启示 281

19.5 结语 285

第二十章 多模态历史教科书中评价语义的图文双重建构 286

20.1 引言 286

20.2 理论框架 287

20.3 多模态历史教科书中评价语义的图文建构例示 289

20.4 多模态历史教科书中基于不同语类的图文评价统计 296

20.5 结语 299

第二十一章 歌曲中立体意义的构建:曲与词的耦合 301

21.1 Introduction 301

21.2 The data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303

21.3 Meaning patterns in Lao Ba 306

21.4 Meaning syndrome:bonding through shared feeling 333

第二十二章 话语与对话面面观 335

22.1 引言 335

22.2 内容介绍 337

22.3 评述 349

参考书目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