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张全景 1
序二 圣洁心灵的使者&李怀勇 5
第一章 童年初结雷锋缘 1
童年被寄养,心里埋下感恩的种子 1
偷一把红薯干,踏上千里寻亲路 2
绝处逢生,好心校长收留流浪儿 4
感恩学校,父亲3年送柴2万斤 5
自告奋勇,成立“学雷锋小组” 7
学校支持,“雷锋叔叔研究会”问世 8
第二章 青少年心中扎下雷锋根 11
离校探家,母亲不让再回沙县 11
尾随父亲,第一次进了北京城 13
初沾雷锋光,再进校园当学生 14
“贵人,相助,成立“北京市雷锋资料馆” 16
离京回乡,当了生产队的放猪娃 17
给雷锋画像,初写《我的外婆》 19
巧遇伯乐,三进学堂的读书郎 20
英模报告会,亲眼见到“活雷锋” 22
“学雷锋五好青年”,暑假帮村民挑水数百担 23
神秘包裹,北京表叔寄来《毛泽东选集》 24
激情岁月,带头成立“雷锋文艺宣传队” 25
大家眼里的好青年,被大队党支部发展为预备党员 27
预备党员干劲大,参军先让他人风格高 28
见义勇为,跳进冰河救女孩 29
驷马山工程,山村诞生“雷锋工程互助组” 30
第三章 军营内外开遍雷锋花 33
一波三折,终于圆了参军梦 33
不畏艰苦,快乐的新兵连 34
分到连队,万里长城上放飞军人梦 35
亲友来信:你要做“雷锋式”的好战士 36
下连6个月入党,成了战友的贴心人 38
当了“火头军”,菜谱更新不浪费 39
“火头军”进校园,做起雷锋宣讲员 40
远学雷锋,近学朝海 41
破格提干,成为10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43
发表处女作《我与雷锋比童年》 44
校外辅导站,身穿军装的“娃娃头” 45
学英雄见英雄,言传身教效果好 46
写书始末,《雷锋之路》待出版 47
参加毛主席追悼大会,创办“毛主席丰功伟绩馆” 49
为家分忧,把弟弟接到北京上中学 50
自愿当红娘,80岁老翁圆了入党梦 51
“900元捐献”起风波,市教育局调查无疑义 53
办雷锋事迹陈列馆,丰台区委宣传部当日批复 54
军营办起“雷锋招待所”,免费住宿话真情 56
第四章 转业风波,最终沾了雷锋的光 59
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晚上突然转业 59
今夜无语,一梦天亮到家乡 60
转业回乡,县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61
再遇“伯乐”,北京市教育局“抢”人才 63
部队反悔,北京要人,家乡割爱 64
奉命归队,再进军营笑开颜 65
捐献奖金,“这300块钱我不能要” 67
军旅生涯倒计时,10个月做报告200场 68
第五章 教育部来了个“活雷锋” 71
转业到教育部,两次让房显本色 71
创办《中国雷锋报》,一个人默默坚守35载 73
一封表扬信,点出教育部的“活雷锋” 75
植树冠军是英雄,两级党委齐表彰 77
“爱管闲事”被告状,教育部部长给撑腰 78
结缘大碗茶,回城知青“四签协议”学雷锋 80
为部队解忧,办起红专乐幼儿园 82
第六章 把雷锋落户北京做传人 85
人才争夺再起波澜,丰台区教育局胜出落定 85
“娃娃头”再展雄风,群众文化成主题 87
众人拾柴,社会好人慷慨助“雷锋” 88
小泳池风光好,获全国二等奖 89
两辆三轮车,一对父子兵 91
两把“铁刀”传真情,“学雷锋”路上有知音 92
群众文化迎高潮,“雷锋”登上天安门前古城楼 94
全国“学雷锋”大会当代表,人民大会堂里群英会 95
第七章 酸甜苦辣咸,雷锋路不变 97
44岁买了2亩地,十几个纪念馆有了自己的家 97
成立吴运铎纪念馆,“我们国家的文物,给多少钱也不卖” 98
四请“镇馆之宝”,吴运铎的车床终于回到“家” 100
开国将军有爱心,一双皮鞋显真情 101
老舍茶馆相助,《回忆雷锋》首发式顺利召开 102
父亲去世,学雷锋路上少了一个好伙伴 104
有人反对“学雷锋”,继续前行不动摇 105
军民合办夏令营,白洋淀边看英雄 106
老舍茶馆突遭危机,伸出援手化险为夷 107
“雷锋”团被保留,《中国雷锋报》助了一臂之力 109
为民诉求,《中国雷锋报》出面协调 110
建议旧渠改造,节约良田200亩 112
出差深夜接电话,拆迁农民雪地露宿挂心头 114
第八章 不忘初心雷锋情,方得始终报党恩 117
儿子最终承认了:老爸做得对 117
慷慨捐助1万元,老板民工化干戈 118
雷锋纪念馆,一个值得用生命守护的地方 120
古稀之年不停歇,永远“做雷锋精神的种子” 122
今生什么都不爱,只爱雷锋 124
附录一 后继有人,“学雷锋”永远在路上——访北京市雷锋纪念馆馆长何朝海 127
附录二 何朝海获奖、受领导接见、被媒体报道(部分)一览表(1963-2018)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