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动因研究 3
第一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提出 3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 4
第二节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历史考察和问题现状 16
第三节 研究启示 28
第二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因的整体视角分析——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提供转移动力 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蕴含的“劳动力转移”思想 30
第二节 二元经济转换视角下的人口流动模型 40
第三节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式 44
第四节 研究启示 49
第三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因的结构视角分析——城乡结构及条件差异形成迁移动因 56
第一节“推拉”理论的系统分析 56
第二节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研究视角 60
第三节 研究启示 66
第四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因的主体视角分析——主体意愿和能力约束支配市民化动因 68
第一节 从决策主体特征考察动因——新劳动力迁移理论视角 68
第二节 从决策主体能力特征探寻动因——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 72
第三节 研究启示 76
第五章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动力系统 81
第一节“刘易斯拐点”临近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因的改变 82
第二节 研究启示 90
第二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障碍及政策困境考察 113
第六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制度的总体分析 113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114
第二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制度及政策现状 120
第三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实施困境及成本障碍 126
第四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环境障碍 134
第五节 研究启示 137
第七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实权益困境分析 139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视野下的社会结构演进 139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就业权益困境分析 145
第三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权益困境分析 151
第四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文化权益困境分析 158
第五节 研究启示 162
第八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制度政策实施难点分析 164
第一节 市民化的社会制度政策实施难点 164
第二节 现有政策的覆盖范围及实施难点——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例 169
第三节 市民化社会制度政策实施的组织难点分析 176
第四节 研究启示 182
第三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体特征及能力约束分析 189
第九章 农业转移人口主体特征、能力约束及其市民化的理论分析 189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189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微观分析框架 192
第三节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特征及其市民化 195
第四节 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约束及其市民化 201
第五节 研究启示 208
第十章 当前农业转移人口主体及市民化情况的调研分析 209
第一节 当前农业转移人口主体及其市民化的总体情况 209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体及其市民化实地调研情况及分析 219
第三节 研究启示 243
第十一章 农业转移人口主体特征、能力约束及市民化的实证研究 245
第一节 研究设计 245
第二节 列联表分析 248
第三节 Logit回归模型结果与分析 270
第四节 研究启示 277
第四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对策建议 284
第十二章“十五”规划以来已形成较完善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系 284
第一节“十五”规划期间以强调农民工就业为重点 284
第二节“十一五”规划期间以农民工权益保护为核心 285
第三节“十二五”规划期间突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86
第四节“十三五”规划期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 286
第十三章 强化市民化“推拉”动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288
第一节 采取措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提升内在驱动力 288
第二节 营造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浓厚社会氛围 293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 295
第四节 缩小城乡差距,奠定公民权利平等的物质基础 297
第十四章 破解农业转移人口的制度障碍,推进市民化进程 299
第一节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突破身份限制 299
第二节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 303
第三节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合理迁移,提供政策保障 304
第四节 强化监管企业职能,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实现自我救济权利 312
第五节 建立服务型政府,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发展权和安全保障权 313
第十五章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 316
第一节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成长机制,提升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316
第二节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增加农村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先天积累” 317
第三节 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后天积累” 318
第十六章 社会全力并举,主动维护农民工权益 321
第一节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动维护农民工权益 321
第二节 发挥公民社会保护农业转移人口权益的作用 323
第三节 研究启示 324
参考文献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