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法和语法理论 1
1.1 “语法”的观念 1
1.2 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 3
1.3 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5
1.4 语言材料 11
1.4.1 语料来源 11
1.4.2 语料的合语法度 12
1.4.3 语料的鉴定:心态 21
1.5 语法描写 26
1.6 描写(Description)和解释(Explanation) 27
2语法模型的方法论 37
2.1 语法定义和语法规律 37
2.2 语法规律的性质 38
2.2.1 语法规律的形式 38
2.2.2 语法规律的效能 39
2.2.3 语法规律的具体性 40
2.2.4 语法规律的概括性 41
2.3 语法模型的性质 44
2.3.1 语法模型的层次性 44
2.3.2 语法模型的系统性 45
2.4 语法模型的逻辑结构 50
2.4.1 形式系统和形式语言 50
2.4.2 形式系统的性质:一致性、完全性、独立性 52
3语言单位的符号性:形式和意义 58
3.1 语言和符号 58
3.2 语言符号的形式 59
3.2.1 分解的观点和组合的观点 59
3.2.2 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 60
3.2.3 语言符号的广义形式观 61
3.3 语言符号的所指 66
3.3.1 话语意义的推演 66
3.3.2 话语的意义单位 67
3.3.3 意义单位和形式单位的关系 68
3.3.4 一符一指原则 70
3.3.5 语言符号的所指的确定 76
4语言单位的结构性:分解与合成 78
4.1 语言符号的分解与合成 78
4.2 语言单位的意义:用法 83
4.3 语言单位用法的递推原则 84
4.4 意义,信息,用法 87
4.5 语言单位的信息量 89
4.5.1 语言单位的场合信息量 90
4.5.2 语言单位的最小信息量 92
4.6 语言单位的递归推演 94
4.6.1 句子的意义和单词的意义 94
4.6.2 语义分解原则 96
4.6.3 语义分解的形式描述 97
4.6.4 信息量的算法 98
4.7 弗雷格(Frege)原理 100
5语言单位的同一性 106
5.1 同一性概念和莱布尼茨(Leibniz)定律 106
5.2 从同一律看语言单位的同一性 107
5.3 关于同一定律的方法论思考 109
5.4 语言单位的狭义同一和广义同一 111
5.5 语言学中的同一概念 113
5.6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和语言单位的定性 116
5.7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跟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 121
6语法的最小单位:词 125
6.1 语法和语法单位 125
6.2 语法对象的最大单位和最小单位 129
6.3 语法研究和词汇研究的关系 130
6.4 语法规则和语法单位 132
6.5 词、句子和语法规则的推演关系 134
6.5.1 用词定义句子? 135
6.5.2 词跟句子无关? 136
6.5.3 用句子和语法规则定义词 137
6.6 关于词的鉴定 140
6.6.1 词和构词成分 140
6.6.2 词和短语 142
6.6.3 理论和实用 143
6.7 词典、构词和语法的关系 145
6.8 从构词到造句 145
7语法规则的基本结构单位:词类 150
7.1 语法规则和语法关系 150
7.2 语法关系之间的蕴涵和层次 151
7.3 语法规则的范畴性 152
7.4 词类的概念 154
7.5 语法关系和句子成分 157
7.6 语法关系和词类 159
7.7 句子成分确定词类 160
7.8 词例和词位 163
7.9 “入句辨品”之说 166
7.10 “汉语实词不能区分词类”之说 168
7.11 所谓“兼类” 172
7.12 两个词类的关系 179
附:汉语语法论著中的词类系统比较 182
8句子的结构成分:主语和宾语 185
8.1 语法关系和句子结构 185
8.2 主语和宾语的功能观 188
8.3 主动句和被动句:形式和意义 189
8.4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概念 190
8.4.1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结构 190
8.4.2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表述 191
8.5 事件结构和语言表述 192
8.5.1 语言和事件的表述 192
8.5.2 事件参与者和角色 193
8.5.3 句子表述事件 194
8.6 事件表述模式和主宾语概念 195
8.6.1 事件表述模式 195
8.6.2 事件角色分类和形式标志 197
8.6.3 事件角色类型概念:事件和句子的中介 200
8.6.4 事件角色类型和角色身分 203
8.7 汉语句子的主宾语检讨 206
8.7.1 对于话题概念的评价 206
8.7.2 关于施受关系 210
8.8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212
8.8.1 概括和分化 212
8.8.2 “一锅饭吃十个人” 213
8.8.3 “台上坐着主席团” 215
8.8.4 “水流”和“流水” 217
8.9 一元谓词和二元谓词 220
8.9.1 AV,VA,FVA 221
8.9.2 “张三折了胳膊” 223
8.9.3 “张三在断钢丝” 225
8.9.4 “开门”和“门开” 225
8.9.5 AV→FVA→AVB 226
9语法的最大单位:句子 229
9.1 句子和交际功能 229
9.1.1 句子的交际功能 229
9.1.2 交际功能和表层形式 230
9.2 句子和语法关系 233
9.3 句子的信息量 234
9.4 事件的模式信息 235
9.4.1 事件模式 235
9.4.2 名词谓语句 238
9.4.3 独词句 239
9.4.4 谓词的论元 240
9.4.5 事件和谓词的表述模式 241
9.4.6 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 243
9.5 事件的时空信息 244
9.5.1 事件的空间信息 244
9.5.2 事件的时间信息 245
9.5.3 汉语动词的时体 246
9.6 话语的功能信息 248
9.7 句子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句和非完整句 251
9.8 句子和有关的概念 252
9.8.1 短语和句子概念的内涵 252
9.8.2 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55
9.8.3 确定标准的句子模式 257
9.8.4 汉语的短语、小句和句子 260
10总结 263
10.1 语法模式 263
10.2 符号原理 263
10.3 形式和意义同构原理 264
10.4 形式语言和词的概念 267
10.5 语法关系和词类 268
10.6 事件表述模式和句子成分 270
10.7 交际功能和句子 271
10.8 再论“语法” 273
附录Ⅰ从汉语语法研究看中国语言学理论四十年 274
附录Ⅱ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299
参考文献 308
主题索引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