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气象与气象学 1
一、气象与气象学的定义 1
二、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
三、气象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
四、气象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3
第二节 气象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4
一、世界气象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4
二、中国气象科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5
三、世界气象学的发展趋势 5
第三节 农业气象学及其发展概况 5
一、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 5
二、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6
三、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6
四、农业气象学的发展概况 8
复习思考题 8
第一章 地球大气 9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 9
一、干洁大气 9
二、水汽 11
三、大气气溶胶粒子 12
第二节 大气的铅直结构 12
一、大气的热力学分层 12
二、大气的其他分层方法及大气上界 15
第三节 大气的物理性质 16
一、大气质量及其铅直分布 16
二、气体状态方程 16
三、气象要素 18
第四节 大气中的光学现象、电学现象和声学现象 18
一、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19
二、大气中的电学现象 22
三、大气中的声学现象 23
复习思考题 26
第二章 辐射 27
第一节 辐射的基本知识 27
一、辐射及其特性 27
二、辐射的基本定律 29
第二节 太阳辐射 31
一、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常数 31
二、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和昼长 31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 34
四、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37
五、太阳辐射光谱 39
第三节 地面有效辐射和辐射差额 41
一、地面辐射 41
二、大气辐射 42
三、地面有效辐射 42
四、大气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 43
五、地面辐射差额 43
第四节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44
一、辐射波谱与农业生产 44
二、光照与农业生产 45
三、光能利用与农业生产 47
第五节 太阳能综合利用简介 48
一、太阳能的热利用 49
二、太阳能发电 50
三、太阳能的光化利用 50
复习思考题 51
第三章 温度 52
第一节 下垫面和近地气层温度变化的成因 52
一、物质热传递的方式 52
二、物质的热特性 53
三、下垫面的热量差额 55
第二节 地面和土壤温度及其变化 57
一、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差额 57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58
第三节 水体温度及其变化 61
一、水体中热量传递的特点 61
二、水体温度的时间变化 61
三、水体温度的垂直变化 62
第四节 空气温度及其变化 62
一、气温的时间变化 62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和大气逆温 64
第五节 空气绝热变化与大气稳定度 66
一、干绝热直减率 66
二、湿绝热直减率 66
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判定法 67
第六节 温度与农业 68
一、温度的生物学意义 68
二、积温及其应用 70
三、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73
复习思考题 73
第四章 大气中的水分 75
第一节 空气湿度 75
一、空气湿度参量 75
二、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78
第二节 蒸发和蒸散 79
一、水面蒸发 79
二、土壤蒸发 80
三、农田蒸散 81
第三节 凝结和凝结物 81
一、凝结条件 81
二、凝结物 82
第四节 降水 84
一、暖云降水 84
二、冷云降水 84
三、降水特征量及其分析 85
四、干燥度 86
五、人工降水 86
第五节 作物水分利用与调控 88
一、水分与植物生育 88
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88
三、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的途径 91
复习思考题 92
第五章 气压与风 93
第一节 气压 93
一、气压的概念和单位 93
二、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93
三、气压的水平分布 96
第二节 作用于空气的力 97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 98
二、水平地转偏向力 98
三、惯性离心力 100
四、摩擦力 101
第三节 风 101
一、自由大气中的风 101
二、摩擦层中的风 103
第四节 风与农业 104
一、风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104
二、风和气压对农业动物的影响 107
三、风的人为调节 110
复习思考题 110
第六章 大气环流 111
第一节 大气环流模式 111
一、单圈环流 111
二、三圈环流 112
第二节 大气活动中心 113
一、大气活动中心 113
二、东风带和西风带 114
三、急流 115
第三节 季风和地方性风 116
一、季风 116
二、地方性风 121
复习思考题 123
第七章 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124
第一节 天气系统 124
一、天气系统概述 124
二、气团 126
三、锋 129
四、气旋 134
五、反气旋 137
六、高空天气系统 141
第二节 天气过程 144
一、寒潮天气过程 144
二、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148
三、台风天气过程 152
四、对流性天气过程 160
第三节 气象业务与气象服务 164
一、气象业务 164
二、气象服务 169
复习思考题 170
第八章 气候 171
第一节 气候和气候系统 171
一、气候的概念 171
二、气候系统 172
三、气候系统的组成 172
四、气候系统的属性 175
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因素 175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 176
二、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因素 177
三、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177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81
第三节 世界气候及其分类 183
一、气候带 183
二、气候型 185
第四节 中国气候 187
一、中国气候特征 187
二、中国辐射、温度和降水的分布特征 189
三、四季的划分与二十四节气 196
第五节 农业气候 197
一、农业气候学的基本理论 197
二、世界农业气候 199
三、中国农业气候 201
第六节 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 203
一、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203
二、小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 204
三、农业小气候 205
第七节 设施农业小气候 211
一、设施环境下的农业小气候 211
二、设施农业小气候的调控 215
复习思考题 217
第九章 气候变化 218
第一节 气候变迁与气候变化 218
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218
二、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225
第二节 气候异常及其应对策略 226
一、气候异常及其表现 226
二、气候异常的应对策略 228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世界政治经济 229
一、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探索与努力 229
二、围绕公平与减排成本的国际政治妥协 230
第四节 气候变化与人类环境 231
一、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31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及事务的影响 233
第五节 气候变化与农业 234
一、气候变化与世界农业 234
二、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 237
三、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242
复习思考题 243
第十章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245
第一节 低温害与热害 245
一、低温害 245
二、热害 251
第二节 干旱 252
一、干旱类型和干旱指标 252
二、旱灾的时空分布 253
三、干旱的危害 254
四、气候变化与干旱 254
五、旱灾的防御措施 256
第三节 洪涝与湿害 256
一、洪涝与湿害的分类和指标 256
二、洪涝与湿害的成因 257
三、洪涝与湿害的时空分布 258
四、气候变化与洪涝和湿害 259
五、洪涝与湿害的危害 261
六、洪涝与湿害的防御措施 261
第四节 风害 261
一、风害的类型及时空分布 262
二、冬春季风害的特点及防御措施 262
三、台风 263
四、龙卷风 263
五、气候变化与风灾 263
第五节 其他气象灾害 264
一、雹灾 264
二、黑白灾 267
复习思考题 269
第十一章 农业生物与气象 270
第一节 大田作物与气象 270
一、水稻与气象 270
二、小麦与气象 272
三、玉米与气象 274
四、棉花与气象 275
五、油菜与气象 276
六、烟草与气象 277
第二节 园艺植物与气象 278
一、果树与气象 278
二、蔬菜与气象 280
三、花卉与气象 281
四、茶树与气象 282
第三节 林业与气象 284
一、森林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84
二、营林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284
三、森林对气候的影响 286
第四节 畜牧业与气象 287
一、畜禽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87
二、畜禽环境的调控 288
三、牧草与气象 290
第五节 水产业与气象 291
一、水生生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91
二、水产养殖与气象 291
三、水产捕捞与气象 292
第六节 设施农业气象 293
一、光照条件及其调节控制 293
二、温度环境及其调节控制 295
三、湿度环境及其调节控制 298
四、农业设施二氧化碳浓度的调节控制 299
复习思考题 300
第十二章 资源气象 302
第一节 资源气象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302
一、气候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302
二、农业气候资源及其主要特点 304
三、气候生产潜力 306
第二节 世界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 308
一、气候与土壤、植被的关系 308
二、世界农业气候资源分布与评价 309
三、气候变化对世界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的影响 313
第三节 我国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 314
一、我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综合评价 314
二、我国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316
三、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的影响 323
四、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327
第四节 风能利用与评估 329
一、我国风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可开发潜力 329
二、我国风能资源的利用及其评估 336
复习思考题 343
第十三章 环境气象 344
第一节 人类生物气象 344
一、气象要素对人体的影响 345
二、气象环境与疾病 350
第二节 环境气象指数 353
一、空气污染指数和紫外线指数 353
二、舒适度指数和穿衣指数 355
三、感冒指数和中暑指数 357
四、霉变指数及其他环境气象指数 358
第三节 污染气象 359
一、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359
二、空气污染物散布的影响因子 362
三、空气污染物散布的基本理论处理 364
四、空气污染物散布的数学模式 366
第四节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76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76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80
复习思考题 381
第十四章 城市气象 383
第一节 城市日照与辐射 383
一、城市中的日照条件 383
二、城市太阳辐射特征 385
三、城市的辐射收支 387
第二节 城市热岛效应 389
一、城市热岛的形成 389
二、城市热岛的特点 391
三、城市热岛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93
第三节 城市风场 394
一、城市发展对风的影响 394
二、城市覆盖层内风场的局地差异 395
三、城市热岛环流 396
四、城市边界层风场的垂直结构 397
五、城市建设与风环境 398
第四节 城市湿度、云雾、降水和能见度 400
一、城市的空气湿度 400
二、城市的云雾 401
三、城市化降水 403
四、城市能见度 405
第五节 城市空气污染 406
一、城市空气污染概况 406
二、城市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 410
三、空气污染控制和城市规划 411
复习思考题 413
第十五章 交通气象 414
第一节 交通气象产生的背景 414
一、气象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14
二、交通气象灾害 415
三、交通气象的主要特点 415
四、交通气象服务需求 416
第二节 影响交通的不利气象条件和气象灾害 416
一、视程障碍 417
二、改变下垫面状况 419
三、强外力作用 421
四、雷电 423
第三节 交通气象业务 423
一、分析了解交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423
二、实时监测 424
三、预警 425
四、临近预报 425
五、交通气象信息发布 426
六、气象信息在交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428
七、交通气象灾害的应急与管理 429
复习思考题 429
主要参考文献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