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帝国幻象:二百年俄罗斯“国家形象”变迁 1
一 所谓“国家形象”概念 1
二 俄罗斯帝国196年 3
三 “红色帝国”69年 8
四 关于本书书名及基本思路 16
第一章 告别帝俄:乔治·凯南视野中俄罗斯“帝国形象”的变迁 23
一 横穿西伯利亚 24
二 俄国:“想象的双胞胎” 26
三 俄国:“野蛮的大监狱” 31
四 俄国:“邪恶的怪胎” 39
五 告别帝俄:万花筒般的俄国形象 44
第二章 迎接苏俄: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 47
一 彼此想象的中国与俄国 47
二 “东方情调”与“黄祸论” 52
三 西伯利亚铁路与“山东蛮子” 60
四 十月革命与华工大同 69
五 “我们的黄种兄弟” 72
第三章 黑白或灰:克伦斯基与俄国革命的另类标本 75
一 从边城才俊到“革命之子” 75
二 辉煌散尽后的“革命之敌” 80
三 共济会的“总书记” 83
四 回归知识分子 90
五 无处安放的孤寂灵魂 94
第四章 红都召唤: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们的“苏联” 98
一 快快去“红色麦加” 99
二 访苏者的不同视野 107
三 苏联光彩的背面 113
四 罗兰与纪德之分歧 117
第五章 黑旗飘扬:克鲁泡特金之死的中国印象 120
一 巨人之死 122
二 克鲁泡特金幽灵在中国 128
三 1921年:中国政治抉择的分水岭 134
四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绝唱 136
第六章 “红色恐怖”:“季诺维也夫信”事件及其苏俄形象 138
一 学术史述 138
二 “季诺维也夫信”事件始末 140
三 伪造和传播 144
四 “红色恐怖”在欧洲 148
第七章 虚实苏联:美国记者杜兰迪视野中的苏联形象 151
一 苏俄不受欢迎的记者 152
二 “斯大林的辩护士” 156
三 谁统治红色俄国? 159
四 蒸蒸日上的“红色经济” 166
五 “俄国有饥饿,但没有饥荒” 170
六 世纪评说杜兰迪 176
七 美国人“制造”杜兰迪? 180
第八章 “回首俄国”:索尔兹伯里眼中“苏联人民的命运” 186
一 关注红色中国和红色俄国 186
二 “苏联人民的命运” 189
三 走进普通苏联人的生活 193
四 谁代表苏联人民? 195
五 索尔兹伯里:记者还是作家? 198
第九章 正义之剑:苏联空军援华及其与国统区的互识 201
一 揭开尘封往事 201
二 “中国上空的俄国鹰” 205
三 中苏形象互识 212
四 国统区的苏联人 219
五 再造苏联形象 222
第十章 “政治解冻”: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反响 228
一 并非秘密的“秘密报告” 229
二 CIA追踪“秘密报告” 234
三 中国共产党的反应 237
四 波兰的“波兹南事件” 239
五 匈牙利事件与难民潮 242
六 巨变+剧变:自“秘密报告”始 250
第十一章 认识苏联:越南战争中的苏联军事专家与苏联形象 253
一 战争初期苏联的谨慎介入 255
二 密林深丛中的苏联军事专家 262
三 苏联军人的功勋 276
四 “热水澡”与“黑石子” 279
五 塑造“苏联形象” 282
六 苏联老兵的心声 292
第十二章 看电影者:中苏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与中苏关系变迁 298
一 苏联舞台与银幕上的“中国形象” 298
二 “欢迎苏联电影” 302
三 《德尔苏·乌扎拉》与《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305
四 中国对《德尔苏·乌扎拉》的批判 310
五 电影背后的国际政治 318
六 中国电影中“苏联形象”的变迁 322
七 《德尔苏·乌扎拉》的历史回声 326
第十三章 “老莫”餐厅:从政治符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与“苏联形象”在中国的变迁 330
一 政治符号:友谊与冲突 330
二 文化符号:饮食年代 336
三 影视文学中的“老莫”记忆 339
四 说不尽的“老莫” 340
代结语 时间,前进!前进,达瓦里希! 349
一 “帝国学”与欧亚主义的诱惑 349
二 自我与他者:当代俄罗斯国家形象的建构 356
参考文献 364
后记 377